知曉圈內事
2024/01/22
上海的東方明珠,北京故宮、天壇,杭州的西湖,成都的錦裡、寬窄巷子……提起一座城,人們腦海中必定會出現與之相關的「記憶符號」——文化地標,它們已深刻彌留在異鄉人和原住民腦海深處,成為城市符號、文化記憶,揮之不去。
「文化地標」一詞,顧名思義具有兩層含義:一是文化,二是地標。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城市愈發需要一些標誌物給往來於此的異鄉人和每日匆匆而過的原住民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由此,基於城市差異化、避免「千城一面」等的需要,城市地標應運而生,它的作用也愈漸顯現。
當下,城市文化地標越來越不拘泥於「地標」二字,反倒是愈發彰顯出「文化」的核心。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各地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競爭中,越來越強調文化地標的「打造」,因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往往更能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出一座城市的城市性格和它特有的文化魅力。
過去的2023年,從振興歷史瑰寶到設計新地標,一些全球競賽推動了建築行業的創新,從業者們大膽地描摹未來建築的形狀,也在重塑我們生活的邊界。其中的獲獎作品充滿了遠見卓識的想象力,超越了傳統行業的界限,也對2023年及以後的文化地標進行了重新想象,不僅設計了新的建築,還設計了新的生活方式。以下介紹了幾個一年來具有前瞻性思維的文化地標設計競賽的結果。
作者|言佳茜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深圳前海灣 PRISMA 大廈
BIG
在深圳前海深鐵置業的建築設計競賽中,哥本哈根建築工作室Bjarke Ingels Group(BIG)的「PRISMA」方案獲勝,為深圳前海新添了一座300米高的住宅和250米高的辦公大樓。大樓巧妙打開裂縫綠化填滿為城市帶來雕塑般的美感,兩座建築以傾斜的角度向上逐漸變細,在增加了結構效率之際也微微打開了建築,露出鬱鬱蔥蔥的綠化裂縫。
建築名為Prisma Towers,有稜鏡的意思,近看有如一塊塊鱗片組成大樓的外牆,精緻的輪廓加上豐富的自然元素,還會在每天不同時間營造出微光。建築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當地作為深圳新興金融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底層為完全開放,為增強連通性將與附近的購物中心和周邊社區連接起來,曲折的行人天橋充當天篷為人們創造遮陽處。
層層疊起來的綠化元素從底層一直延伸到屋頂,為戶外花園和露台留下空間,東面和西面傾斜的立面安裝了太陽能電池,住宅大樓的窗框內設有通風口以實現自然通風。建築由三個如三腳架般的放射狀的矩形結構連接而成,三個結構跨越不同的高度,為使用者提供了城市和向海的多重景觀,傾斜的特性更為城市景觀帶來雕塑般的美感,傾斜的外牆有助收集雨水,用於建築物的灌溉系統和公共空間維護之上。辦公大樓底層設有公共區域,包括綠樹成蔭的社交空間和酒吧。
由於兩座大樓都是簡單的稜柱形建築,通過中間「打開」的設計,大樓的地面層獲得了更多的可用空間。開放的立面裂縫和開闢出來的角落空間將大大增加綠色景觀面積,與深圳這個有著許多公園的現代城市相配合。建築有意建在兩條最大的城際鐵路之間,可以通過相鄰的商業地帶進入主要交通樞紐,非常便利。憑著永不過時的簡約設計風格,和引入大自然元素充滿親和力的開放性等,將會變成前海新開發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正面影響力擴展至大灣區發展,計劃預計將於2025年開始興建。
德國海爾布隆人工智慧園區創新園區
MVRDV
從2024年開始,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北部城市海爾布隆(Heilbronn)將在該市的施泰納克區(Steinäcker)建造一個新的人工智慧 (AI) 國際園區。其中的人工智慧創新園(Innovation Par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Ipai)將是園區內的一個燈塔項目,作為 Wohlgelegen地區現有建築的延伸,未來 IPAI 的新址佔地約23公頃,將配備最先進的基礎設施,此外,還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的產品和服務的測試場。
Ipai 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創意和實施設計競賽中,邀請國際知名的建築設計團隊來參與為Ipai 施泰納克新址提交創意提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四個國家的9個作品。在這項跨學科的合作邀請賽中,所有參與者都被要求分幾個部分進行開發,從而在城市和景觀規劃方面對整個地區進行深度規劃。除了寬敞的戶外和露天區域外,競賽的重點之一是場地的高度靈活性,以便不僅能夠經濟運營,而且能夠快速響應人工智慧領域的未來發展,整個的重點還在於 Ipai 未來的國際吸引力。
今年的3月10日,競賽宣佈了4個入圍方案,為別來自 MVRDV、Wulf Architekten、Herzog & de Meuron 和 OMA。3月28日,競賽結果最終公佈,MVRDV 成了最後的贏家。
新的265,000平方米人工智慧創新園 (Ipai) 將包括一系列以商業和創新為重點的設施,包括通訊中心、住宅區、餐廳和幼兒教育設施,旨在與深圳和矽谷的其他全球科技中心競爭,這符合德國提高其在該行業整體競爭力的三年計劃。
獲勝方案開發的環形規劃為城市和項目客戶提供了一個易於識別的品牌工具。兩條中軸和一條1.2公里長的道路有助於定義該場地的步行環道,短跑跑道和滑板場等活動是東西向健康走廊的關鍵組成,補充了Ipai的主要商業和技術功能。
MVRDV表示,這將是「有好奇心的遊客的目的地,他們可以親眼目睹改變世界的技術的發展,與技術創造背後的人進行互動,並了解他們工作背後的動機。」
一系列 27 米高的模組化建築將與該公司稱為「特製產品」的多個建築一起建造,這意味著它們的形式和尺寸將與其他矩形的設施區分開來。其中,位於該項目中央廣場中心的一座圓塔將作為通訊中心的所在地,該中心與柏林的場所營造專業團隊REALACE合作設計,通訊中心還兼作公共表演的中心。
MVRDV創始合夥人Jacob van Rijs最後表示:「我們最近在 AI 領域看到的發展需要各界人士的關注,我們通過這個設計創造了一個緊湊的園區來實現這一點。園區引人注目的形式有助於將其推向國際舞臺,吸引世界一流的人才。同時,熱情開放的氛圍,甚至是引人注目的外觀,都使這個地方成為人們未來可以參與這項技術的目的地。」
總部位於鹿特丹的LOLA公司將為該項目提供參數化景觀設計。MVRDV 表示,該項目預計在其整個生命週期內都能實現 100% 碳中和。
張江水泥廠萬米倉改造
MAD
作為浦東新區「金色中環發展帶」上的重點項目,張江水泥廠項目改造後將蛻變為產業共生、建築多元、人文共享為一體的複合型產業園區。
12位設計大師聯袂創意,由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安藤忠雄領銜,姜平、馬巖松、柳亦春、劉宇揚、莊慎、王碩、張斌、劉珩、雅克·費爾葉、祝曉峰、德懷特·勞等國內外知名建築景觀大師聯袂設計,後續交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整合大師方案並進行深化設計,確保高品質落地。
城市更新是否和百年建築相矛盾?中國科學院院士、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教授鄭時齡表示,建築可以是百年、千年,但是建築更需要反映時代性,「需要反映我們當下生活的一種需要,所以它並不能直接複製過去的生活方式,它需要改變,‘張江之尚’張江水泥廠就是這樣一個項目。」
針對工業文化遺產向新的產業空間轉變過程中的注意點,鄭時齡院士建議,工業遺存需要像博物館一樣保留下來。
張江水泥廠位於張江路1406弄,始於1971年的川沙冶煉廠,此前運營46年。該項目地處張江副中心核心位置,川楊河兩岸,與張江副中心地標「科學之門」雙子塔、張江人工智慧島、科學會堂等建築遙相呼應。值得關注的是,改造後的張江水泥廠將保留萬米倉、筒倉、窯尾等歷史建築。
MAD建築事務所公佈了其中米倉改造新作——上海「方舟」設計方案。
改造設計希望通過新老建築的並置,創造時間感官和物理維度上的立體層次。改造後的建築,如同一艘冉冉升起的方舟,為衰敗的工業遺址帶去新的生命力。
「方舟」的改造對象為上海張江水泥廠園區南側的「萬米倉」。改造後,這裡將成為融文化、創意、餐飲、商業、共享辦公等不同業態於一體的多功能公共濱水空間。
設計保留了萬米倉原有的工業建築風貌。老屋頂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如同來自未來的、方舟般的金屬「漂浮」空間。混凝土的粗糲感與金屬的光潔質感形成強烈對比,來自不同時間維度的存在相互碰撞,產生的張力讓原已破敗的廠房產生新的生命力。
「方舟」的漂浮效果通過新增立柱、樓面桁架、跨層桁架和大跨梁等結構來實現;老舊牆面則通過拉牆釘、鋼絲網、扶壁鋼架等方式進行加固修復,以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歷史滄桑感。
上海張江水泥廠萬米倉改造項目預計於2026年完工。
杭州新中心軸線
Foster + Partners Limited(福斯特)
在《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區(中軸線)實施性城市設計及重點建築景觀概念設計》國際競賽中,Foster + Partners Limited(福斯特)的設計方案在競賽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
本次國際競賽詳細設計範圍為東至景興路,西至舒心路,南至規劃景觀湖,北至嚮往街,共計1.55平方公里,即2.5公里的活力中軸。
一條軸線,五種體驗——以水為靈感,核心區被劃分成五個獨具特色的區域,分別是溪岸公園、鏡湖商務核心區、美麗河港、智慧科創水街總部園、文化溼地公園,形成一個集商業、教育、酒店、創意、創新、自然和生態為一體的中心。
該方案沿主要軸線進行了大量的景觀設計,形成了一條綠色主幹道,引導人們穿過該區。該項目四周綠樹環繞,北面是新近建成的公共公園,南面是與溼地精心融合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擁有標誌性的建築特色,包括畫廊、展覽廳和公共圖書館,為該區的居民提供了多樣的藝術和文化活動。
方案可實現度高,結合市場可行性,深化開發時序和功能配比,能較好地迎合市場需求和應對未來建設的不確定性;方案設計兼具現代感和杭州特色文化,文化建築、景觀岸線和建築節點極富創意;方案軸線空間組織出色,通過北部中央公園、雙塔、景觀塔等一系列公共空間節點構建出「開合有序」的軸線空間,設計了標誌性的城市形象、軸線序列,能夠打造可體驗、想停留、能識別的城市空間,是一個兼具都市感和杭州氣質的方案。
福斯特公司的高級合夥人、建築師Martin Castle表示:「我認為城市新中心應該是一個更廣的概念,我們必須讓新中心成為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的地方,可以帶著孩子去玩耍,可以享受晚飯,然後閒坐在河邊,暢想一下,有人流的引入,這片區域就已經充滿了活力。」
「我們在杭州已經10多年了,一直與杭州辦事處的同事有著密切合作,我們還對周邊地區的居民進行了一系列的採訪,從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資訊,這些都被應用到總體規劃方案中。」福斯特公司的高級合夥人、城市設計總監Bruno Moster說。
武漢圖書館新館
MVRDV&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武漢圖書館新館建築方案出爐,由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和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聯合體設計的「知識之谷」方案最終中選。
武漢圖書館新館選址於武漢中央商務區北部,緊鄰後襄河公園和在建的武漢廣電全媒體中心,周邊有武漢博物館、江宸天街、泛海城市廣場、嘉裕酒店等大型公共和商務設施。根據規劃,新館將打造成武漢市民的「書房、客廳和工作室」,為武漢建設文化強市、彰顯城市特質、促進對外文化交流提供重要支撐。
中標方案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當地的地理環境,在建築、空間質量和材料選擇上,都頌揚了河流的雕塑力量。
整體的外觀建築以異形空間結構進行設定,三個引人注目的觀景窗, 在形式上參考了周邊建築的高度,每一面觀景窗都與獨立的景觀相呼應。
建築的水平視角面向湖泊,垂直視角則面向高樓林立的城市,反映了自然與城市的對話,也是建築設計關注的重點,而 較低而寬闊的觀景窗可以看到對面公園的美景。
這座吸引人眼球的建築就像一個 “書的峽谷”,三個大型開口則是建築內部生活的視覺表現,非常壯觀。
在整個室內設計上,採用了峽谷般階梯式書架露台,底層比較寬闊的公共空間,提供遊客在此觀賞和休息。
在整個梯臺上將空間的功能進行合理的劃分,強調了空間「動靜結合」,例如安靜的閱讀區、共享工作區,而動態空間劃分上「閱讀之谷」是館內比較核心的空間,書架作為「峽谷地貌」中的一部分,很好的將整個空間劃分出來。
因為建築除了視覺美觀上的考慮,在氣候和地域特徵上也要有所考量,武漢比較炎熱,所以整體設計上採用了多項措施降低建築能耗。
外牆採用了書架式的百葉窗,可以有效的、為室內遮陽,也在視覺上具備一定的美觀性,也可以根據防晒的程度將間隔調整更為緊密一些。
由於整個圖書館面積比較大,通風的需求就更為明顯,採用了自然通風的可開放元素與智慧設備和高效照明系統的使用相結合,進一步降低了建築的能源需求,而集成在圖書館流動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為建築提供了可再生能源。
這座圖書館的特點是,越往高處走,閱讀和學習的空間就會越安靜,致力於打造一系列「平臺」屬性,增強圖書館的功能性,在這座圖書館裡,除了工作和學習,還可以開展論壇、展覽等一系列比較有意思的社會活動。
武漢圖書館新館的建立,勢必會幫助武漢增加一個地標型藝術公共建築。城市圖書館就好像代表了這座城市的名片,因為它是城市智慧的聚焦點,想要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圖書館是必不可少的選擇。
煙臺時光塔
OPEN
在中國北方城市煙臺的海濱,一座奇怪且特別的建築即將竣工,這座海濱建築高50米,形狀有點像大型冷卻塔的橫截面。
這是一座文化建築,由底部的半露天劇場、中間蜿蜒的環形展廳和空中的圖書館組成,頂部還有一個獨特的半室外「現象空間」,供人們欣賞一年四季中壯麗的自然景觀。時光塔的設計精妙,講求自然與建築的統一,這是「時光塔」最大的特色。煙臺時光塔由OPEN建築事務所設計,於2021年獲得英國AR未來建築獎Jeu d’Esprit特別獎,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2024年落成。
塔的幾何形態被時光雕刻而成,彷彿一個大型日晷,其曲面結構神奇地被陽光切開,將內部開放給壯闊的大海。
為了展現時光的靈動,時光塔建成後,底部四周將設置水系景觀群,其中包含時光水池、霧噴廣場、節氣噴泉等。時光塔通過新穎的水系景觀群、藝術的手法,不僅展現了建築師的建築理念,更會為市民帶來極佳的休閒享受。
這座建築是參考一年中太陽光照射軌跡來設計的。李虎和黃文菁說,這座建築的外形是「由陽光雕刻而成的」。這座建築的很多方面都體現了這一點。建築外殼北側與春秋分正午的太陽光線持平;夏至當天,太陽光線早上7時將對齊建築的東側,中午將正好照射屋頂;主入口隧道正對冬至的日落;半室外劇場則朝向夏至日出的方向。
追蹤陽光並不僅限於建築物本身,在周圍的廣場上,一條特殊的水槽沿著陽光照射軌跡刻在地面上,水槽能顯示春秋分時建築物影子在廣場上移動的軌跡。該建築的設計師說,建築物不是為了進行太陽崇拜儀式,而是提供更廣泛的自然和文化體驗。
伴隨著時光塔的成長,施工方摸索出多項材料和技術創新,其中不少已經成功申請專利。記者在新發明、新工藝、新論文列表上看到,一種可變形懸臂斜撐架體裝置及製作方法及施工方法、一種曲面清水混凝土無縫模板施工方法及製作工藝、一種應用於異形雙曲面殼體結構頂面的支撐架及施工方法等已經申請專利;異形多曲面清水混凝土模板施工工法、空間曲面結構萬向調節懸臂架體施工工法等被認定為新工法;BIM技術在清水混凝土工程中的綜合應用實踐、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等論文已經發表……其中不少工藝屬於國內外首創,之所以這麼多創新,目的就是將最堅固、最美的時光塔送給市民。
「它不是表面上的太陽崇拜,而是一座文化建築,人們能在穿行於整個建築時感受自然現象,沉浸在展覽和活動中」 。
太陽並不是塑造該建築物結構的唯一自然力量,它還設計有開放式拋物線形內殼,能夠放大海浪的聲音。正如李虎和黃文菁所說,「我們希望這座建築有助於讓人們重新找回古時對自然的敬畏。」
在塔頂遠眺大海和天空,坐在室外劇場認真看一場日出,品著咖啡讀一本喜愛的書……時光塔之所以備受市民期待,是因為它寄託了市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時光塔面向大海的拋物線形內殼猶如一個聲音收集器,吸收並放大不遠處大海的聲音,其下部的半室外劇場也是觀看芝罘島方向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位於上部倒置的殼體則容納了一個光線充足的圖書館和一個「現象空間」,人們可以遠眺一望無垠的大海和天空。
時光塔建成後將成為黃渤海新區又一個舒適宜人的休閒場所,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另一維度的濱海休閒體驗,成為海岸線上的又一張閃亮名片。
結語
文化地標的存在,總是要與城市發生「自然的對話」:城市不同,地標的發生場也自然不同。全球設計力量對標誌性塑造、建築與城市的深度有機連接等維度的探索,對每個不同的城市地標建築的設計策略進行了多元探索,擘畫出未來城市開發建設的前瞻圖景。
一個地標承載的並非是單一性能的城市價值,從當今城市人群的屬性來看,不管是外來者還是本土居民,地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物質化的建造過程,還是對一個城市「對話屬性」的展現,建築的精神核心被更多元地外化出來,更是城市向上生長過程中的一種「時間記憶」,承載了城市大多數人的理想與以及對未來城市的嚮往。
發文編輯|Qicy
專欄/審核|Mel
審核編輯 |Miranda
Reference
https://www.archdaily.cn/cn/996544/big-ying-shen-zhen-qian-hai-wan-prisma-da-sha-2025-nian-kai-gong
https://www.archdaily.cn/cn/998858/mvrdv-ying-de-guo-hai-er-bu-long-ren-gong-zhi-neng-yuan-qu-chuang-xin-yuan-qu-she-ji-jing-sai
https://www.archdaily.cn/cn/1009063/shang-hai-fang-zhou-madgong-bu-zhang-jiang-shui-ni-han-mo-mi-cang-gai-zao-fang-an
https://www.archdaily.cn/cn/994847/wu-yi-tu-shu-guan-xin-guan-mvrdv-plus-zhe-da-yuan-zhi-shi-xia-gu-fang-an-zhong-biao
https://www.archdaily.cn/cn/977448/hai-bian-ri-gui-open-yan-tai-shi-guang-ta-zai-jian-zhong
http://www.archidogs.com/original/gyinfo/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