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殺手獵豹,原來是個大慫貓
今天是國際獵豹日。
這種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動物,卻因為人類的侵害而在許多地方逐漸消失。
來啊,飆車啊!| Pixabay
天賦點全在速度上的奇貓
獵豹(Acinonyx jubatus)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貓科動物,是獵豹屬下唯一的物種,屬於美洲獅支系,現生貓科動物中和美洲獅與細腰貓(Puma yaguarondi)關係最近。美洲獅支系大約在670萬年前和貓科其他物種分化,而最古老的獵豹出現在350萬年前出現。
獵豹的體態修長,有四條長腿,腰部纖細,沒有一絲贅肉,非常健美。喵星人腳掌上有肉質的爪鞘,這個結構是為了保護它們的爪子保持鋒利,作為捕獵時的利器。而獵豹的爪和其他貓咪明顯不同,更類似於犬科動物,獵豹的爪只能部分伸縮,這腳爪能像跑鞋的釘子一樣,在高速奔跑時牢牢地抓住地面。獵豹還有一條大長尾巴,在飛奔中供平衡之用。
獵豹的腳爪,爪尖已經被磨鈍了(可與自家喵星人比較一下)| marko8904 / Wikimedia Commons
獵豹的這一身神裝,讓它成為現生動物的短跑冠軍,2012年,國家地理在辛辛那提動物園測得,一隻獵豹在5.95秒鐘內跑完100米,最高瞬時速度98公里每小時。
獵豹奔跑時的優美動作,是許多人對於「野生動物」的第一印象 | national geographic / youtube
相愛相殺的小夥伴
我小的時候最喜歡看《動物世界》,在趙忠祥老師抑揚頓挫充滿磁性聲音的介紹下,我認識了獵豹和經常一起出場的「好基友」湯姆森瞪羚(Gazella thomsoni,又譯湯氏瞪羚)。大部分時間,湯姆森瞪羚都是作為獵豹的食物出場,但它倆的關係,卻更像一對相愛相殺的小夥伴。
湯姆森瞪羚| Christoph Strässler / Wikimedia Commons
湯姆森瞪羚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90公里每小時,僅比獵豹慢一點點,但瞪羚的耐力比獵豹更好,獵豹在捕食時全速奔跑一般不會超過300米,目前確切記錄的獵豹衝刺最長距離是600米,而湯姆森瞪羚則可奔跑2公里左右。如果追逐距離超過了300米,瞪羚基本就能保證自身安全了。而且經驗豐富的瞪羚會在全速奔跑時,利用假動作配合急轉彎甩開獵豹。
只有速度最快的瞪羚能夠躲避獵豹的捕殺,也只有速度最快的獵豹能捉到瞪羚,經過無數世代的演化,世界上就出現了這麼一對腳力了得的小夥伴。在演化生物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軍備競賽」原理。
無獨有偶,在北美大陸有一種名為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的動物,雖然名字叫羚,但叉角羚和瞪羚關係很遠。它的速度和瞪羚差不多,是北美大陸第一飛毛腿。奇怪的是現生美洲大陸的食肉動物都跑不了這麼快,為什麼叉角羚要瘋狂地在跑速上加點呢?
叉角羚。有人認為,綜合速度與耐力兩方面,它才是最善跑的動物 | ALAN SCHMIERER / Wikimedia Commons
一些研究者認為,這要歸功於北美大陸上的另一類貓科動物,驚豹(Miracinonyx),身體結構和獵豹很像,也特別適合快速奔跑,所以驚豹也被稱為「美洲獵豹」。
在遠古的北美大陸上,驚豹和叉角羚就像非洲大陸的獵豹和湯姆森瞪羚一樣,相愛相殺。但在12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時,驚豹和劍齒虎、猛獁象等動物一起滅絕了,只留叉角羚生存到現在獨孤求敗。但也有人認為,驚豹的身體結構,並不像獵豹那樣高度適應奔跑,我們也沒有發現過叉角羚和驚豹互相捕食的證據,自然選擇的壓力是十分複雜的,把叉角羚的速度,單單歸因於一個驚豹,未免過分簡化了。
貓中的戰五渣
獵豹的毛色呈黃褐色或金黃色,腹面略淺,身上有很多黑色的斑點。有一些獵豹毛皮的斑點延伸成大塊的條紋狀黑斑,被稱為王獵豹。曾被認為是一個獨立的亞種,但後來的研究表明,王獵豹的父母有可能都是正常的色型,這是一個由隱性基因控制的突變。獵豹也有黑色的突變色型,但極其稀少,目前確認的個體僅有兩例。
獵豹面部有兩道黑色的「淚痕紋」,這是獵豹最具標誌性的特點,有人認為,條紋可以發揮「墨鏡」的作用,在白天捕獵時減輕陽光刺眼,但這種說法沒有得到科學驗證。
王獵豹背上的豎條紋 | Steve Jurvetson / Wikimedia Commons
獵豹每胎生幼崽3~6只,最多的記錄是9只。獵豹的幼崽背上有一道蓬鬆的鬃毛,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在擬態非洲一霸的平頭哥——蜜獾(Mellivora capensis),蜜獾背上也有淺色的鬃毛,而且蜜獾脾氣惡劣又有臭腺防身,一般的食肉獸不敢招惹。但這種都市傳說式的假說缺乏根據,獵豹最大的天敵——獅子殺死小獵豹的時候,從沒怕過這道「莫西幹」髮型,而且獅子殺蜜獾也並非難事。
蜜獾 | Jaffacity / Wikimedia Commons
小獵豹背上的條紋和蜜獾確實有幾分相似 | Pixabay
獵豹幼崽的命運多災多難,獅子和斑鬣狗密度很高的塞倫蓋蒂,成活率只有5%左右,而獅子數量較少的地區,成活率可以達到30%。即便如此,在貓科動物中,獵豹幼崽的成活率也是相當低的。實際上獵豹在貓中是個名副其實的「戰五渣」。為了抓瞪羚,將有限的技能點全都點到了速度一邊,力量方面沒有發展。大多數獵豹捕食體重60公斤以下的中小型羚羊, 生活在小型有蹄類動物稀缺地區的獵豹,也會捕食一些大型獵物。
獵豹搶奪劍羚(Oryx sp.)的幼崽,被成年劍羚驅逐 | national geographic / youtube
獵豹在面對其他大型肉食動物,如獅子、斑鬣狗或豹的時候,往往就只有逃跑的份兒了。這幾種動物只要有機會,便會毫不留情地將獵豹殺死,可能是為了消除自己領地上潛在的競爭者,更有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區生活的豹,很擅長追蹤並捕食獵豹。
「土豪」虛榮心的犧牲品
獵豹曾廣泛分佈於舊大陸,亞洲和歐洲都曾有它們的身影。近一萬年內,尤其是人類文明興起以後,獵豹已經在歐洲徹底消失。在100年內,非洲獵豹的分佈範圍減少了將近80%,在東非、南非、奈米比亞、波札那和坦尚尼亞有幾個較大的種群,總體數量估計在10000只左右。
威克斯(Edwin Lord Weeks)繪製的印度拉賈斯坦的出獵場景,人們用飼養的獵豹捕捉羚羊等動物 | Wikimedia Commons
而在亞洲,獵豹曾分佈於西亞、南亞,但到了近代,獵豹的棲息地在數十年間迅速地萎縮,現在只有伊朗極小的區域裡,還有一個數量極小的種群,只有100只左右。偶爾有在阿富汗、土庫曼和巴基斯坦發現獵豹的訊息,但缺乏可靠證據證實其存在,2015年曾經在阿富汗發現一張獵豹皮,被認為是獵獲自當地殘存的獵豹,但這張皮很可能是從伊朗販賣過來的。
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的法醫實驗室(Wildlife Forensics Lab)存放了大量的野獸毛皮,獵豹也包括在內 |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Headquarters / Wikimedia Commons
威脅獵豹生存的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農業開墾以及放牧,造成獵豹的棲息地減少及破碎化。耕地面積的增加讓獵豹的主要食物來源——中小型羚羊數量銳減,而在牧區,獵豹雖然對家畜的危害很小,尤其是對牛等大型牲畜幾乎無法造成傷害,但牧民已然將其視為害獸並加以捕殺。
《元世祖出獵圖》局部。元劉貫道作。馬背上坐著一隻從異國輸入的獵豹 | Wikimedia Commons
偷獵也是獵豹數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部分偷獵者為了獲取毛皮,更多則是捕捉獵豹幼崽作為寵物;
中東地區自古就有飼養獵豹作為寵物的習慣,這樣的陋習被視作身份的象徵。很多白袍土豪都熱衷於飼養獵豹作為捕獵娛樂的工具,前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前伊朗國王巴列維和沙烏地國王薩勒曼的宮殿中,都有幾隻獵豹。絕大多數獵豹都是非法捕獵並通過索馬利亞的港口走私運往中東,而在運輸過程中獵豹的死亡率極高。在中東,同樣因為虛榮心遭難的野生動物,還有遊隼和獵隼(被飼養為「獵鷹」),以及犀牛(犀牛角被製成刀柄,當作珍貴的工藝品)。
飼養獵鷹是另一項對於野生動物種群危害很大的奢侈活動 | Jan Smith / Wikimedia Commons
對於我來說,幸福就是躺著晒太陽玩手機。而對於獵豹,也許它的幸福就是填飽了肚子躺在草叢裡,打著哈欠,永遠不必成為別人炫耀財富和身份的犧牲品。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和獵豹都能實現這小小的幸福。
作者:二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