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集體居住的問題在建築史上屢見不鮮,而且並不缺乏複雜性。大規模、高度集中的住宅設計通常源於滿足廣大貧困人口住房需求的需要,這在某些歷史時期,如戰後重建、經濟繁榮時期尤為迫切,這也是週期性衝擊當代城市的大規模城市化流動的結果。

建築精心設計了自己的模型來應對這些緊急情況:「宏觀建築」能夠為陷入困境的群眾提供經濟上可行的住房,同時也是配備服務和基礎設施的自給自足的「微觀世界」,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平衡有助於產生地方特徵和社區意識。

這些項目除了實際實現的差異和成果之外,它們的共同點是具有高度社會性的建築願景,旨在了解當代城市的演變動態以及與之相關的問題,並將其轉化為設計挑戰:從簡潔的反享樂主義和功能性的粗野主義結構,到新陳代謝主義的模組化和可組裝有機體,到後現代主義的諷刺和不帶偏見的設計手法。

· 01 ·

勒·柯布西耶 / 馬賽公寓

法國 馬賽,1952年

法國 馬賽,1952年
法國 馬賽,1952年

項目冒在滿足馬賽人民戰後的住房需求,這座18層高的綜合體擁有337套複式公寓、1600套住宅,立面特點是廣泛使用粗精混凝土。儘管其巨大的規模暗示了去個性化和迷失方向的想法,但項目嚴格關注社會空間和公共服務: 學校、圖書館幼稚園、酒店、綠色屋頂、游泳池、超市、洗衣房和商店,是一個自治且有組織的微觀世界。

· 02 ·

香港九龍牛池灣彩虹村

中國 香港,1962

中國 香港,1962

這是香港首個巨大的高密度社會住房開發項目,它的外牆上使用八種不同顏色,名字中的彩虹即來源於此。綜合體由十一個公寓樓、一個停車場、五所學校、商店和位於建築物底層的餐館組成。

· 03 ·

奧斯卡·尼邁耶 / 科潘大廈

巴西 聖保羅,1966年

巴西 聖保羅,1966年

這座建築高115米,分佈在地上35層,形狀蜿蜒,由尼邁耶設計,用於慶祝這座城市在成為國際大都市的道路上的經濟增長。建築擁有一千多套公寓,總共可容納約五千名居民,還有一百間辦公室、一座教堂、一家書店和四家餐廳。

· 04 ·

Luigi Carlo Daneri / INA-Casa社會住房綜合體

義大利 熱那亞,1967年

義大利 熱那亞,1967年
義大利 熱那亞,1967年

INA-Casa社會住房綜合體由五個街區組成,每個街區長超過300米,按照山坡的曲線排列。這些建築總共可容納865套公寓,4500名居民,坐落在一個設有商店和服務設施的大型公園內,除了小學、幼稚園和教堂外,這些建築從未完全落成。建築蜿蜒的形狀暗示了柯布西那在奧布斯計劃中為阿爾及爾預想的住房宏觀結構的模式。

· 05 ·

渡邊洋次 / 新天空大廈

日本 東京,1972年

日本 東京,1972年

建築群是新陳代謝建築的一個例子,新陳代謝稱建築概念不斷演變,以支持當代大都市的變革過程,綜合體由連接到中央分散式核心的模組化膠囊組成,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聚合和更換。與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膠囊塔不同,後者在結構、功能和象徵特徵上相似,但已被拆除,這座建築群在退化中倖存下來,並於2010年進行了翻新,現在提供住房、商店和工作空間。

· 06 ·

Manfred Hermer等人 / 龐特城公寓

南非 約翰內斯堡,1975年

南非 約翰內斯堡,1975年

這座55層高的白型建築的特點是圓柱形體積和中空的核心,可以讓更多的光線進入公寓。建造時,龐特城的公寓非常有吸引力,可惜經歷了長期的衰敗,由於中產階級遷移到其他社區,建築於2011年重新開發,現在容納了數千名居民。

· 07 ·

Zvi Hecker / 拉莫特·波林住宅

以色列 耶路撒冷,1982年

以色列 耶路撒冷,1982年

1967年六日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住房部立即委託建造高密度的Ramot Polin住宅區以應對耶路撒冷周邊地區的住房緊急情況,它是強有力的組合實驗的一個例子,總體佈局讓人想起一隻張開的手放在山坡上,五個手指各由五個”L「形建築組成,這些建築組裝在一起形成動態的之字形圖案,內部庭院有人行道交叉,讓人想起耶路撒冷舊城。每棟建築都是由預製的十面體模組組裝而成,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傳統立方體元件可以再添加到其中。

· 08 ·

馬里奧·菲奧倫蒂諾 / Corviale綜合體

羅馬 義大利,1975-1984年

羅馬 義大利,1975-1984年

綜合體是20世紀70年代末一個非常具有野心的項目,代表了Falansterio的烏托邦,即一座被建築物包圍的城市,建築群由三座建築組成:主體部分長近一公里,共有九層樓,較低的一座與第一座平行,第三座與前兩座成45°角。雖然它被汙衊為郊區衰敗的象徵,但仍然引起人們對參與和社區問題的反思。

· 09 ·

曼努埃爾·努涅斯·亞諾夫斯基 / 畢卡索竟技場

法國馬恩拉谷,1984年

法國馬恩拉谷,1984年

這一宏觀住宅干預措施位於馬恩拉瓦萊新城,旨在應對首都的住房緊急情況,因其規模和構成特徵而成為地區的一個傑出地標,受後現代主義啟發的特點是一個八角形庭院,周圍分佈著預製鋼筋混凝土塊,由拱廊支撐: 兩端的兩座直徑50m的圓盤形建築代表黎明和黃昏。建築群擁有540個社會住房單元、商店和一個遊樂場,如今因遭受物質和社會退化失去了城市角色。

· 10 ·

讓·雷諾迪和蕾妮·蓋爾豪斯特 / Le Ligat

法國 巴黎,1982年

法國 巴黎,1982年

這是一個位於巴黎郊區的錯綜複雜住宅區,以其多面的體量、混凝土臺階和綠樹成萌的露台,探索了空間銜接、靈活性以及與綠色植物的關係等主題,明顯反對當時管理社會住房的嚴格規定。主創建築師之一的蕾妮在她設計的這套公寓裡住了多年。

· 11 ·

Aldo Luigi Rizzo等人 / Le Lavatrici

義大利 熱那亞,1989年

義大利 熱那亞,1989年
義大利 熱那亞,1989年

熱那亞聖彼得羅區的住房Le Lavatrici意為洗衣機,其靈感來自日本新陳代謝運動,綜合體是1962年第167號法律頒佈後一項大型城市項目的一部分,法律要求人口超過50000的城市建造社會住房。

綜合體最初是一個自治的、功能齊全的系統,配備了服務和基礎設施,但由於使用廉價材料、缺乏設想的服務、錯誤地選擇使其與鄰里隔絕而面臨了嚴重的退化,因此受到了激烈的批評,。

· 12 ·

BIG / The Mountain

丹麥 哥本哈根,2008年

丹麥 哥本哈根,2008年

綜合體位於哥本哈根一個很酷的地區Drestad,這裡也是城市與多村之間的「中間地帶」,項目探討了人與機器、居住空間和停車場之間的共生關係問題。項目設想2/3為停車位,1/3為住房: 龐大的停車場可容納480個車位,其基礎上放置了80套公寓,分佈在十層,並設有綠樹成萌的空中花園。

如果查爾斯·傅立葉所預示的Falansterio的烏托邦設想,即一座能夠容納1600至2200人的巨大集體建築也吸引了柯布西耶,那麼今天這個詞則被貶義地與一種非人性化和大眾化的建築模式聯繫在一起,這種模式經常出現在建築中,所謂的「蜂巢」擠滿了人,物質和社會的衰敗遍佈全球各地。

儘管對作品進行了評判,但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僅取決於設計質量,還取決於有效和適當的公共政策,住宅建築的大規模和密度問題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正如社會學家理查德·塞納特(Richard Sennett)中所說,雖然大家都認為密度是所有罪惡的根源,從交通擁堵、犯罪到建築質量差,「密度是城市的邏輯」,而高密度建築可能意味著減少土地消耗,通過縮短距離來降低流動性對環境的影響,讓居民以鄰近邏輯構建關係網路,正如卡洛斯·莫雷諾提出的「15分鐘之城」理論所提倡的,居民可以步行到他想要的任何地方。

顯然,沒有規劃性和多部門的城市發展願景的建築密度會引發城市退化的病態過程,使腐爛現象更加加劇。然而,在一個自然資源危機的時代,在一個日益全球化和「流動」的社會中,用齊格蒙特·鮑曼的話來說,邊界和社會參考越來越模糊,人際隔離成為一種習慣,反思這一點似乎並無不妥。高度集中的住宅宏觀結構方案,以及它所帶來的所有光影:從一個停滯的不適的容器,到一個可能的功能性的城市生態系統。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

Source

Visited 7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