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曉圈內事

2024/01/16

辭舊迎新之際,上一年的眾多項目畫上完美句號,我們開始展望2024令人期待、即將竣工的項目。

這些項目分佈於不同城市,有世界聞名的歷史遺蹟,紀念碑式的地標之作,一場大火將其摧毀,今年鳳凰涅槃、即將重生;有美輪美奐的全新文化地標;有開放共享的公共建築;也有充滿活力、朝氣澎湃的商業建築。它們類型眾多,亦為人們展示了設計師眼中,建築與自然和諧共處及綠色可持續原則。請一起與我們欣賞:

海南科技館 ©MAD

海南科技館 ©MAD

作者|Kin

本欄目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和立場

巴黎奧運村

巴黎奧運村

與沿河兩岸融為一體

奧運村規劃旨在為人們營造一座花園城市,一系列開放街區圍繞塞納河沿岸景觀並與之和諧相處。在奧運會結束後,這裡將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滿足當地社區長期需求。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Paris 2024_Luxigon_DPA

多米尼克·佩羅建築事務所將奧運村視作一個大都市的、開放的、創新的區域。項目不僅要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提供巴黎文化歷史、景觀、品質等各方面的體驗,還要在城市形象、城市規劃與體育運動這幾個因素中建立緊密聯繫,既具地方性,也具國際性。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e_Adagp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巴黎奧運村分佈在三個市鎮:Saint-Ouen, Saint-Denis, L’Île Saint-Denis。該項目將住宅、辦公樓與各種設施相結合,總佔地面積超過119,000平方米。一系列開放式街區圍繞著塞納河的美麗景觀和日光。運動會結束後,該村將成為巴黎一個新的永久性社區,滿足社區長期願景和需求。

奧運會期間,奧運村將容納14500名運動員及其工作人員,殘奧會期間將容納 9000名運動員及其工作人員。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奧運村項目秉持綠色可持續原則,建築的設計注重節能,減少自身能源消耗,最大程度利用太陽能及地熱等新能源。項目設計還有助於保護和促進生物多樣性,在公共空間種植大量樹木和灌木,開闢供小動物通過的圍欄通道等。建築材料的選擇方面,亦以減少碳排放作為宗旨,助力巴黎實現氣候計劃的目標。

圖片來源於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ure官網

圖片來源於https://www.paris2024.org/en/venue/the-athletes-village/

奧運村項目為來自各地的人們提供優質的城市體驗,發現巴黎這座大都市的新面貌。該項目採取長期城市戰略思考,創建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區,未來,將立足於本土,服務更多人。

巴黎聖母院修復

巴黎聖母院修復

重現哥特式建築傑作

聖母院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築。大教堂的修復工程一直在進行,目標是使其具有哥特式建築傑作的真實性、和諧性和連貫性

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中,腳手架包圍著教堂

巴黎聖母院修復過程中,腳手架包圍著教堂

lmage via Shutterstock | O.Kemppainen

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大教堂發生了一場毀滅性火災。這場大火給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造成了重大損失。它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築,也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的象徵。大教堂的修復工程一直在進行,預計將於 2024 年重新向公眾開放。

2019年4月,巴黎聖母院木質尖頂毀於一場大火

©Geoffroy van der Hasselt, AFP

©Charles Marville / Library of Congress

經過一番討論和會議,2020年法國總統伊曼紐爾·馬克宏表示,巴黎聖母院在大火中被摧毀的尖頂,將會依照原始的19世紀哥特式設計進行修復。在整個修復過程中,對其內部清潔方法做了辯論,並於2022年下半年進行。所有內部石材上都塗抹來乳膠漿;幾天後,乳膠被剝離,牆壁上的灰塵和汙垢被清除,牆壁也變得「明亮」。

©UlyssePixe

©UlyssePixe

©UlyssePixe

lmage via Shutterstock | AuroraGiampaoli

©Francoi Mori/AP | Rebuilding of the Wooden Trusses using Medieval techniques

那場大火燒燬了這座世界遺產的複雜屋頂結構,修復它需要使用從法國各地收穫的1000棵橡樹來建造,不僅如此,修復人員還特意驅車前往巴黎以南2小時車程的蓋德隆堡,那那裡受過中世紀木工的培訓的工匠求助學習,據悉,蓋德隆堡工匠在修復工作中已經發揮出重要作用。最終目標是使修復後的尖頂「具有哥特式建築傑作的真實性、和諧性和連貫性」。

lmage via Shutterstock | Jacky D

目前修復工作仍在進行,並已經取得可喜進展。這次重建工作預計將於2024年完成,希望大教堂將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按時開放。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

北京副中心圖書館

層層錯落「樹冠」天棚

一棵棵‘樹幹’從如雕塑般的閱讀區景觀中升起,一直延伸至屋頂,打造出層層錯落的‘銀杏樹冠’天棚

©Plomp/Snohetta

©Plomp/Snohetta

Snøhetta 於2018年贏得北京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國際競賽後,在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 (ECADI)的配合下深化設計了該項目的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旨在為人們創造一處學習、資訊交流和開放討論的公共空間,同時彰顯出北京在科學、藝術、戲曲表演方面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傳承。

©Plomp/Snohetta

©Plomp/Snohetta

©Plomp/Snohetta

每一棵「銀杏樹」都是建築技術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共同組成了分散式技術系統,承擔了氣候控制、照明、聲學舒適以及雨水處理的多重功能 ©Plomp/Snohetta

圖書館中心有一個大型的公共空間,將人們匯聚於此,創造出一種與傳統圖書館截然不同的體驗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知識交流。一棵棵‘樹幹’從如雕塑般的閱讀區景觀中升起,直直延伸至屋頂並起到支撐作用,打造了層層錯落的「樹冠」天棚。屋頂下方階梯式的「景觀」,這裡既是一個非正式的休憩區,也營造出一種在「樹下」閱讀的感受。

©Plomp/Snohetta

©Plomp/Snohetta

建築立面十分通透,高達16米的玻璃幕牆圍護結構為室內引入極佳的採光與景觀視野。高聳的玻璃幕牆在東側和西側逐漸降低,並與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主動式遮陽裝置相輔相成,攜手打造室內的舒適環境。此外,該項目使用了模組化元件和合理化的結構柱網,以此減少了對柱子與屋頂模組的定製需求。

©Plomp/Snohetta

©Plomp/Snohetta

設計團隊致力於使副中心圖書館達到建築可持續發展的最高標準:屋頂集成了光伏(BIPV)建築元素;屋頂結構具有十分突出的熱學性能,營造舒適的室內體感環境;主動式遮陽裝置的設置以及幕牆材質均採用隔熱low-E玻璃;建築的主要材料來自本地,並採用了模組化元件模式與合理的結構網格等。這是一座面向未來,致力於環保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圖書館。

©Plomp/Snohetta

©Plomp/Snohetta

海南科技館

海南科技館

原始雨林與未來科技相遇

方案結合了海南的城市特徵、場地環境條件及科技館的願景,整體營造出‘原始雨林與未來科技相遇’的情境。

海南科技館項目總建築面積46,528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27,782平方米 ©MAD

由馬巖松帶領的MAD建築事務所繼為海南設計「海口雲洞圖書館」之後,又設計了又一個重要公共項目——海南科技館。主展館形如祥雲,與天地自然對話;從主展館延伸的連廊為市民提供了新型城市公共空間;豐富多樣的熱帶雨林營造整體景觀。其中,地上場館主要包括科技館主體建築、天象館、風雨連廊和室外廣場等。

©MAD

©MAD

©MAD

連廊為市民提供遮陰避雨的舒適環境 ©MAD

架空連廊 ©MAD

架空連廊 ©MAD

從城市遠觀,科技館主體建築螺旋上升。當參觀者進入園區時,抬頭可見漂浮於叢林之上的科技館。科技館表皮採用FRP材料,如一個銀色反光體,極具未來感。

海南氣候潮溼多雨,陽光充足,連廊為市民提供遮陰避雨的舒適環境。以科技館主展館為核心,延伸起伏的架空連廊向四面八方展開,參觀者可以從各個角度進入。連廊將不同功能的場館連接在一起,連廊北側為巨幕影院和飛行影院,西南角為天象館和天文觀測臺。

©MAD

©MAD

©MAD

參觀者進入場館,仰頭遙看,科技館內部以一條螺旋狀的斜坡貫穿展覽空間。天光透過玻璃穹頂灑入寬敞的中庭,明亮溫暖 ©MAD

五層:前沿科技和太空展廳;四層:海洋和生命科學展廳;三層:數學和科學浪潮;二層:多媒體互動體驗區和兒童樂園 ©MAD

科技館主體為六層(地上五層和地下一層),室內遊覽動線是由上至下。參觀者可先搭乘電梯至頂層360度觀景臺平臺,遙望大海與城市景觀。隨後逐層向下參觀。當參觀者沿著坡道向下遊覽時,可透過玻璃幕牆欣賞室外的景色,也可通過開放的坡道空間一窺不同樓層的展廳。

©MAD

©MAD

©MAD

©MAD

©MAD

©MAD

海南科技館是發現科技與自然奧秘的場所。它不僅是激發大眾對科學的好奇心之地,更是一個匯聚公眾智慧之地,鼓勵大眾從城市、自然中尋求想象力。

蘇州獅山藝術劇院

蘇州獅山藝術劇院

飄逸波紋流轉起伏

項目與自然山水相得益彰,旨在成為蘇州文化藝術創作中心、交流中心與文化藝術發展新標杆。

©SANAA

©SANAA

© SANAA

© SANAA

蘇州獅山藝術劇院位於獅山公園的中心區域,由普利茲克獎得主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設計而成。項目用地面積29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1428平方米。設計師受大自然啟示,希望打造一座融於自然且柔軟的建築。綿延起伏的曲面造型,既如水波流動,又如姑娘裙襬飄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透的玻璃幕牆屋頂,最高處達43米。這樣的設計,不僅營造出開闊的空間體驗外,也模糊了室內外界限,令人置身室內也可以隨時欣賞周邊自然景緻。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

玻璃幕牆屋頂,最高處達43米 ©SANAA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公共空間以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為主,地上入口處的大面積廣場為市民又添一處互動交流之場所,亦可根據需要用於不同藝術活動等。地下一層連接地鐵出入口,提升訪客可達性與便捷度。設計師利用下沉廣場營造出公共空間的多層次立體感,挑高空間引入日常光線,令地下一層更為開闊通透。

地下商業 ©SANAA

地下商業 ©SANAA

下沉廣場效果圖 ©SANAA

下沉廣場效果圖 ©SANAA

下沉廣場效果圖 ©SANAA

項目地下一層與地鐵出入口連接 ©SANAA

獅山藝術劇院由大劇場和多功能廳組成。大劇場作為藝術劇院的核心,總座席數為1280席,採用傳統鏡框式「品」字形舞臺,能夠滿足大型交響樂、戲曲、歌劇、舞劇、音樂劇、話劇等綜合性表演的需求。同時,劇場也是國內唯一一座能夠通過整體反聲罩移動快速轉換成音樂廳的劇場,可提升布場的效率以及觀眾廳的聲場力度和環繞感。多功能廳座席數為500席,滿足各類小型表演及活動需求。

©SANAA
©SANAA

©SANAA

建成後的獅山文化廣場藝術劇院旨在成為蘇州文化藝術創作中心、交流中心、文化藝術發展新標杆。

煙臺時光塔

煙臺時光塔

陽光雕刻出的建築

這是一座根據陽光‘雕刻’而成的構築物,以剖開的結構面向壯闊的大海,致敬時間與自然

該項目於2021 獲得英國AR未來建築獎Jeu d’Esprit特別獎,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2024年落成 ©OPEN Architecture

煙臺時光塔是一座50米高的文化建築,OPEN建築事務所設計。項目由底部的半露天劇場、中間蜿蜒的環形展廳和空中的圖書館組成,頂部還有一個獨特的半室外「現象空間」,供人們欣賞一年四季中壯麗的自然景觀。

煙臺這座城市得名於明朝在此設立的一系列烽火臺。設計任務書中提出——要為快速發展的新區建立一個海邊的「地標」,對此,OPEN給出的回應是:去建造一個有意義的地標。一方面喚起敬畏自然的、古老的儀式感,一方面為新城帶來亟需的公共文化功能。美麗的黃海日出以及太陽運動的軌跡,也成為設計中著重考慮的因素。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拋物線形的內殼猶如一個聲音收集器,隨時收集來自大海的聲音 ©OPEN Architecture

現象空間 ©OPEN Architecture

時光塔面向大海,其拋物線形的內殼猶如一個聲音收集器,隨時收集並放大來自大海的聲音,其下部的半室外劇場也是觀看(芝罘島方向)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位於上部倒置的殼體容納了一個光線充足的圖書館和一個「現象空間」,人們可以遠眺一望無垠的大海、天空。夏季和雨季,雨水可以從「現象空間」頂部的圓形洞口進入,彙集到下方的一個水池(並被排走);冬季的星空下,水池將被放幹,燃一束篝火,溫暖而浪漫。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數字展廳。一個將數字技術與現象學結合的數字藝術博物館 ©OPEN Architecture

圖書館室內 ©OPEN Architecture

建築下方有一個設有霧噴和噴泉的淺水池,與建築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圓。一條特別設計的水槽橫穿廣場,這是春秋分日時光塔的影子在廣場上運動的軌跡——正好是一條直線,如同一把時間的度量衡。廣場鋪裝圖案中設置了一系列橢圓環,它們和水槽的若干交點正好是建築春秋分日的影子在整點時間的足跡。

分析圖 – 春秋分日光影運動軌跡 ©OPEN Architecture

該項目於2021 獲得英國AR未來建築獎Jeu d’Esprit特別獎,目前正在建設中。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OPEN Architecture

時光塔項目於2023年夏至這一天(6月21日)順利完成了封頂澆築 ©OPEN Architecture

古城西安新購物區

古城西安新購物區

盡顯陶瓷文化魅力

設計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陶土塑像——兵馬俑為靈感,採用不同圖案的陶瓷覆面,為建築外立面增添無限趣味與神秘感。

©Devisual

©Devisual

Heatherwick Studio為中國古城西安設計了全新購物區。方案旨在彰顯這座城市豐富的陶瓷文化傳統,令線下購物猶如一場情感審美體驗。項目佔地面積1,115,000 平方米,功能多樣,既有辦公樓、公寓和酒店,也有各種綠地、屋頂露台、花園和下沉式露台。

©Devisual

©Devisual

入口處 ©MIR

入口處 ©MIR

從遠處看,屋頂形狀獨特,靈感來自西安的寺廟。在街道上,不同高度的樓層和交錯的體量為人們提供了層次豐富的視覺體驗,中央廣場成為遊客聚集的主要空間。綠色植物編織貫穿於設計之中,地面層架構和每個屋頂結構上均種植著多種本地植物。

該片區選用的材料傳承併發揚了西安當地的傳統匠造工藝,與陶瓷文化產生獨特關聯。建築設計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陶土塑像——兵馬俑為靈感,採用不同圖案的陶瓷覆面。設計團隊與當地工匠密切合作,開發出原創的陶瓷圖案,為建築外立面增添趣味和神秘感。

原創的陶瓷圖案 ©Luis Sacristan Murga

項目持續建設中 ©CR Land

項目持續建設中 ©CR Land

項目通過使用自然材料、階梯式平臺和周邊環境的融合,打造出一個城中之城,將零售、住宅、辦公、文化和休閒等多種功能融合成獨一無二的場所,呈現出極具吸引力的、豐富多彩的城市景觀。

台灣「光能之石「

台灣「光能之石「

推進城市零碳未來的運維中心

‘光能之石’體現出企業綠色轉型的決心,也是一份向公眾傳達臺電企業目標的‘建築宣言’。

©MVRDV

©MVRDV

MVRDV 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的「Sun Rock 光能之石」離岸風力發電廠運維中心,致力於將太陽能發電效率最大化,從建築形態到立面造型都體現了這一願景。

項目位於彰化沿海的彰濱工業區,其主要用途是為離岸風電可持續能源設備提供儲存與維護空間。基地全年都擁有充沛的日照,「光能之石」的外形輪廓利於建築的各個角度都可以最大限度吸收太陽能。建築南側採用傾斜的屋面,製造出更大面積的外牆來吸收正午太陽的直射;建築北側採用圓屋頂,以最大限度增加建築表面接收的日照面積。

橫向「摺疊」的立面,可以最大化吸收太陽能 ©MVRDV

體量生成 ©MVRDV

方案設計了橫向「摺疊」的立面,以最大化地吸收太陽能,折面上附著光伏電池板(必要時可與窗戶搭配混合),且摺疊的角度也都進行了最最佳化調整。據悉,建築預計可以承載4,000平方米以上的光伏面板,每年可產生近100萬千瓦時的綠色能源——相當於燃燒85噸原油所產生的能量——大樓能夠完全實現能源的自給自足。

二層的展覽空間能夠看到維修工廠內的活動 ©MVRDV

大樓中心的開放資料庫,挑空中庭實時顯示臺電公司的運行狀態和產生的綠能資料 ©MVRDV

大樓的中心是一間面向公眾開放的資料室,高聳的挑空中庭,實時顯示臺電公司的運行狀態和產生的綠能資料。通過二層的展覽空間能夠看到維修工廠內的活動,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綠能產業機器的日常維護作業。大樓頂層還有一個展覽空間,在太陽能板構築的圓頂下,設置了一個種滿樹木的露台,向遊客和公司員工開放,提供休憩放鬆的宜人空間。

深圳  K11 ECOAST

深圳 K11 ECOAST

藝術、商業與生活融為一體

OM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和藤本壯介深入研究了建築與自然之間的精心平衡,巧妙地將建築設計與海岸景觀相協調,為大灣區的創意文化和環保生活打造了一個新的熱點和目的地。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深圳K11 ECOAST坐落於深圳市南山太子灣片區,是大灣區海濱文化零售新地標及循環經濟先行者。這個價值近 15 億美元的大型商業綜合體可謂雄心勃勃的項目,由OMA、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和藤本壯介組成的團隊設計,包含藝術購物中心、多功能藝術空間、K11 ATELIER辦公空間和一個濱水景觀長廊。預計2024年底開業。

深圳K11 ECOAST探索藝術、商業與生活的融合,創造獨具一格的人文藝術購物體驗。空間設計採用錯層式入口通道組織,可自主選擇進入270°海景餐廳和沉浸式多感官藝術空間等處。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HACC藝術空間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當代作品,併為中國年輕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平臺。同時,藝術城邀請參觀者探索外國藝術家為深圳貢獻的藝術作品。

K11 ECOAST完成後將成為深圳大灣區最大的LEED白金預認證建築群,綜合體的設計和建造符合中國「十四五」關於環境保護和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方針。項目還與深圳開展的「零廢棄城市」建設試點項目相呼應,「將循環經濟原則融入其設計和運營,顯著減少浪費,確保建築設計、食品、時尚和教育等方面的環保。通過這些策略確保更好的環境保護和更環保、更安全、更愉快的零售體驗」。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K11 ECOAST擁有60000平方米的室外景觀,是所有K11項目中最大的,它還實用可再生能源、課回收材料及醫院級別的空氣過濾系統,將綠色、健康理念充分融入設計。圖片來源於designboom

為了最佳化可持續雨水管理,設計團隊採用「海綿城市」概念來緩解深圳現有排水系統的壓力。總的來說,該項目將精湛巧妙的設計與海濱自然景觀和諧融合,構築大灣區創意文化的新座標、綠色生活的新據點,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博物館」式商業體驗,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結語

結語

無論全新地標還是經典世紀建築的修復,它們都將於2024亮相你我眼前,期待建築師們再次為我們奉上的美好城市生活圖景,更具可持續性發展,亦更具魅力的未來藍圖。

發文編輯|Qicy

專欄/審核|Mel

審核編輯 |Miranda

Source

Visited 3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