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王聰
來源 | 生物世界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第五大常見癌症,也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佈的全球癌症負擔資料,2020 年全球胃癌新發病例數 108.9 萬,死亡病例數 76.8 萬。而在中國,胃癌尤為嚴重,中國是全世界胃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以 20% 的人口貢獻了近 50% 的胃癌發病人數和死亡人數。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素,其已被歸類為 1 類致癌物。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可促進胃炎、胃萎縮和腸上皮化生(IM)。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只有 1%-3% 最終發展為胃癌,這表明還有其他因素參與了胃癌的發生。
一些新的研究表明,胃黏膜存在著大量非幽門螺桿菌微生物群落,它們的失調也可能在胃癌發生中發揮作用。但與胃癌發生相關的非幽門螺桿菌的驅動細菌還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和探索。
2024 年 1 月 30 日,香港中文大學於君教授和沈祖堯院士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了題為:Streptococcus anginosus promotes gastric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tumorigenesis in mice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通過對胃癌不同階段的胃黏膜樣本進行宏基因組分析,發現了咽峽炎鏈球菌是在胃癌中富集的潛在病原體,並進一步證明了咽峽炎鏈球菌在胃癌發生中的因果關係,揭示了咽峽炎鏈球菌作為一種非幽門螺桿菌病原體,通過與胃上皮細胞的 TMPC-ANXA2-MAPK 軸的直接相互作用來促進胃癌發生。
於君,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香港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消化病學研究實驗室主任,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為了探究非幽門螺桿菌胃微生物群,研究團隊對幽門螺桿菌陰性患者的胃微生物群進行了表徵,從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IM)到胃癌(GC),發現了在胃癌中富集的 5 種口腔病原體,其中包括咽峽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這是一種革蘭氏陽性、不產孢子、不運動的細菌,主要存在於口腔、鼻咽、胃腸道中,可引起侵襲性化膿性感染。
咽峽炎鏈球菌對酸性條件(pH = 3-5)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可能有助於其在胃黏膜中的生存,但其在胃癌發生中的作用及致病分子機制仍不清楚。
該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作為一種非幽門螺桿菌病原體,在長期感染後,可在常規小鼠和無菌小鼠中迅速誘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和上皮非典型性增生。咽峽炎鏈球菌還在致癌物誘導的胃癌小鼠模型和植入胃癌細胞系的小鼠模型中加速了胃癌進展。此外,咽峽炎鏈球菌破壞了胃屏障功能,促進了細胞增殖,並抑制了細胞凋亡。
從機制上來說,該研究發現,咽峽炎鏈球菌表面蛋白TMPC與胃黏膜上皮細胞受體Annexin A2(ANXA2)直接相互作用,這一相互作用介導了咽峽炎鏈球菌在胃黏膜上的附著和定植,進而介導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通路的激活。敲除 ANXA2 則能夠解除咽峽炎鏈球菌對 MAPK 的誘導激活作用。
總的來說,該研究通過對胃癌不同階段的胃黏膜樣本進行宏基因組分析,發現了咽峽炎鏈球菌是在胃癌中富集的潛在病原體,並進一步證明了咽峽炎鏈球菌在胃癌發生中的因果關係,揭示了咽峽炎鏈球菌作為一種非幽門螺桿菌病原體,通過與胃上皮細胞的 TMPC-ANXA2-MAPK 軸的直接相互作用來促進胃癌發生。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