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
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

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

在20世紀60和70年代,塑膠被視為現代奇蹟。它們很快就席捲全球,隨處可見。在2000年到2019年這20年間,全球塑膠產量翻了一番,從2億噸增加4億多噸。據預計,到2040年,塑膠的製造和加工將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產量,並佔用15%的年度碳排放預算。

這些製造出來的塑膠中的大多數最終都淪為了垃圾。隨著塑膠生產量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塑膠最終都流入了垃圾填埋場、河流、海洋。如今,塑膠汙染已然成為一個全球普遍存在且日益嚴重的問題。專家估計,到2060年,塑膠垃圾將增加兩倍;到本世紀末,每年將有5300萬噸的塑膠流入海洋。科學家也已經證實,塑膠製品及其相關添加劑,會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健康造成損害。

在一項新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中,科學家對全球塑膠生產與汙染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比想象中還要密切與直接:比如塑膠產量每增加1%,環境中的塑膠汙染就會增加1%

1:1的密切關係

解決塑膠汙染的一個主要挑戰就是確定塑膠產品的來源與生產商。在新的研究中,由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為了識別環境中的塑膠物品的品牌,使用了一組橫跨5年(2018~2022)的、來自全球84個國家的垃圾審計資料。在200多萬件塑膠製品中,他們發現48%的塑膠垃圾是有品牌名稱的,52%的沒有

此外,他們還發現超過50%的有品牌的塑膠汙染與全球56家公司有關,其中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別是可口可樂(11%)、百事可樂(5%)、雀巢(3%)、達能(3%)、奧馳亞(2%)。如果這些公司能採取有效的塑膠減少計劃,那麼環境中的塑膠汙染將能得到顯著的減少。

然而,生產商往往把責任推給消費者,表示解決塑膠汙染的方法是回收再利用。言下之意是,如果塑膠能被回收,那麼生產多少都沒關係。但事實顯然不是這樣。資料明確地表明,這些世界頂級的生產商是全球最大的塑膠汙染製造者。

此外,研究人員還使用了一家循環經濟組織從一些大型塑膠公司獲取的資料,並將這些資料與有品牌的塑膠汙染水平進行了比較,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發現:雖然他們已經提前預料到更多的生產意味著更多的垃圾,但沒想到會是如此直接的1:1的關係!而且塑膠生產與汙染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跨越了地域和不同的垃圾管理系統。

制定條約

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表明,若要遏制全球塑膠汙染,就需要減少一次性塑膠消費品的生產。因為對於一次性塑膠來說,即使被收集起來,也是一種難以管理的垃圾——它們幾乎沒有任何回收價值。有時,這些塑膠被用作水泥窯的燃料或用於垃圾電廠的設施。

另外,科學家也呼籲,我們需要改變監管塑膠生產商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對一半的品牌塑膠汙染負有責任的頂級品牌生產商。雖然在此之前,許多大公司也都承諾將減少塑膠的使用。然而,其中有許多公司並沒有達到承諾的預期目標,這表明這些承諾措施是無效的。

一個更好的選擇或許是採用「生產者責任計劃」,以此將處理塑膠汙染的成本和責任從消費者身上轉移到生產者身上。這一計劃更符合「汙染者付費原則」,讓那些會製造塑膠垃圾的公司,肩負起確保這些垃圾得到妥善管理的責任。在啟動或實施這些計劃的地方(比如歐盟),那些會製造塑膠垃圾的公司通常採取的行動是改變產品的包裝方式。

對於世界各國的決策制定者來說,這項研究是支持制定出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的有效工具。這樣的條約應包括有關企業責任、優先考慮減少塑膠生產措施以及促進再利用和再填充系統的規定。比如各國可以制定可行的目標,逐步淘汰非必要的、有害的、不可持續的一次性產品,如外送容器、塑膠餐具和一次性塑膠袋;還可以致力於設計安全的、可持續的產品,減少全球對新塑膠的需求,同時增加再利用、再填充、修復和回收;又或者是投資一些具有更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特徵的非塑膠替代品,比如老式的可重複使用材料。

那麼,要如何應對52%的無品牌塑膠垃圾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更好的資料和問責制度。

#創作團隊:

撰文:小雨

排版:雯雯

#參考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if-plastic-manufacturing-goes-up-10-plastic-pollution-goes-up-10-and-were-set-for-a-huge-surge-in-production-22736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j8275

https://www.dal.ca/news/2024/04/25/plastic-waste-producers-dalhousie-study.html#:~:text=Now%2C%20researchers%20have%20synthesized%20those,plastic%20pollution%20in%20the%20environment

#圖片來源:

封面圖&首圖:Naja Bertolt Jensen / Unsplash

Source

Visited 11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