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金字塔的建造方面討論很多,但吉薩獅身人面像基本上避免了關於其建造的爭論,研究人員對這座雕像是誰建造的或者它代表什麼含義存在爭議,但對於它的構思方式已經達成了普遍共識:即由一塊石灰石雕刻而成。
但如果這不是故事的全部呢,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科學研究所副教授萊夫·里斯特羅夫 (Leif Ristrop)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為侵蝕如何形成獅身人面像的構造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起源故事’。」
論文已發表在《物理評論流體》雜誌中,里斯特羅夫和他的同事提出,大獅身人面像可能起源於雅丹,也就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岩層。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有點像航海術語,但這個概念與海洋無關,事實情況恰恰相反。
我國敦煌的雅丹地貌
雅丹在沙漠地區形成,持續的風慢慢侵蝕通常平坦的表面。穩定的空氣會「削掉」較軟的物質,留下細長且呈凹槽形狀的較硬的岩石,這種現象在火星上也會發生,在莫哈維沙漠、奈米比亞沙漠,當然還有獅身人面像所在的撒哈拉沙漠等離我們更近的地方也能看到這種現象。
雅丹可以形成各種形狀和大小,有些甚至據說看起來有點像動物甚至人。因此,只憑借自然力量是否可以形成獅身人面像的形狀並不是不可能的。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們重現了大約4500年前這座雕像建成時埃及的條件。研究小組從一堆軟粘土開始,裡面嵌入了更硬、不易腐蝕的材料。他們用穩定的水流來模擬風,風慢慢地將粘土重塑成一種熟悉的形狀:看起來有點像一頭斜躺的獅子。較硬的岩石成為頭部,同時出現了「爪子」、「頸部」和「彎曲的背部」等其他特徵。
人頭形狀的雅丹地貌
雖然證據提供了雕像的整體形式,但整個雕塑並不是純粹的自然巧合。
里斯特羅夫表示:「我們的研究完全不反對這樣的觀點,即獅身人面像的大部分是由這裡原生的一塊基岩形成的。雖然是整體或單塊岩石結構,但我們認為岩石的成分並不均勻,即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硬或不易侵蝕。我們認為這是製作一個類似於躺著的獅子的底座的關鍵因素。」
研究表明,雖然這種動物的總體形狀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古埃及人可能會從雅丹身上雕刻出更復雜的細節,比如臉部。
里斯特羅夫和他的同事並不是第一個假設雅丹創造了獅身人面像的人。1981年,地質學家Farouk El-Baz在史密森雜誌上提出了類似的理論。庫朗研究人員的工作提供了基於實驗的證據,證明他的理論可能是正確的。
「我們的工作為雅丹如何形成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設想,我們能夠在實驗室實驗中測試和證實這一假設,我覺得這很令人興奮,因為我們可以將這些問題帶入實驗室,在幾個小時內「重演」自然界中需要億萬年才能發生的事情。這些實驗也許可以讓人們對獅身人面像這樣的文化標誌有一些了解。」
雖然這件標誌性藝術品的起源可能更加清楚,但當然,獅身人面像仍然存在許多謎團。比如雕像上的面孔是誰,大多數人相信哈夫拉國王,有些人認為是胡夫。它最初叫什麼?也許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鼻子又是怎麼回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