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 200 年時間裡,人類的壽命整體大幅增加,但仍存在多種因素影響著壽命或死亡率的個體差異,如生活方式、教育背景等,但尚不清楚哪些因素是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過往相關研究也多為隊列研究,需要較長的隨訪時間,因此相關研究證據不足。
近日,Nature human behaviour發表一項研究,表明在該研究涉及的 3 種社會經濟相關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是決定壽命長短的主要因素,二者存在獨立的因果關係,表現為受教育程度越高,父母和自己的壽命都越長。
圖片來源:Nature human behaviour
文章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病研究所、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團隊的王衛慶教授、畢宇芳教授和王天歌研究員。
作者團隊解讀
1、本次研究與既往其他教育與長壽相關研究有何差異?
作者團隊: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人類的預期壽命顯著增加,但不同社會經濟水平人群之間的死亡率或壽命差異仍然存在,甚至還在加劇。社會經濟水平最常見的評價指標是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職業水平。既往其他社會經濟與長壽相關研究多為前瞻性隊列研究或基於人口普查的死因研究,這類觀察性研究結果容易受到反向因果和混雜因素的影響,因果推斷能力有限。本研究在既往研究的基礎上,提示了 2 個新證據:①
在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職業水平這 3 項最常見的社會經濟評價指標中,僅有受教育程度與父母壽命和自我壽命存在獨立的因果關係;②在受教育程度影響長壽的因果途徑上,存在一些具體的可預防或治療的中介因素。
2、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本次研究可提供哪些方面的洞見?
作者團隊:受教育程度是一個可改變的因素,在傳統意義上,受教育程度主要通過在生命早期完成正規教育規劃來實現;從終身學習的角度,受教育程度也可以通過知識獲取、認知訓練和健康促進的機會來實現。這項研究提示,在制定健康促進政策或開展疾病風險監測以提高健康老齡化時,應優先考慮提高受教育程度。此外,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菸、控制體重,以及預防和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病等慢性疾病,對於彌補因受教育程度差異而導致的壽命參差也同樣有效。
研究簡介
研究採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共分為 2 個分析階段。第一階段評估包含教育在內的 3 種社會經濟因素與長壽的關係,第二階段從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資料庫尋找合適的遺傳變異作為工具變數,篩選出 59 種可能的中介因素,包含 25 種常見生活方式、34 種疾病,用於量化教育與長壽的因果關係。
▲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研究設計(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結果顯示,在收入、職業、教育 3 種因素中,僅有受教育程度與父母壽命和自我壽命存在獨立的因果關係,每增加 4.2 年的受教育程度,父母壽命延長 3.23 年,自我長壽也有 30%~59% 的增加幾率。
▲使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教育等因素與父母壽命的因果關係(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此外,生活方式和疾病風險在受教育程度和壽命的因果關係中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個體影響比例>10%),包括吸菸頻率、體重指數(BMI)、腰臀比、2 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中風)、心衰、房顫、肺癌、乳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阿茲海默病。
研究表示,高血壓、心肌梗死、冠心病、中風是影響壽命的主要因素,這與之前其他孟德爾隨機化分析結果一致,提示心血管疾病是影響全球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而受教育程度有助於降低這些疾病發病率,進而改善壽命。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通過早年接受正規教育和終身學習兩個方面來實現,因此晚年獲取更多知識、加強認知培訓是很有價值的。
總之,這項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與人類壽命之間存在因果關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可能發揮中介作用。終身學習,提高教育水平對於延長壽命是有益的,而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吸菸、控制體重,以及預防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生,也同樣有效。
參考資料
[1] Ye, CJ., Kong, LJ., Wang, YY.et 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evidence for the causal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on human longevity among Europeans. Nat Hum Behav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646-1
文章來源:醫學新視點。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留言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