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不僅愛喝咖啡,同樣也對喝茶情有獨鍾。在茶館裡,人們品茗清談、資訊互通、曲藝演繹、生意洽商、聚會結社。對許多人來說,「孵茶館」不再是簡簡單單地喝茶品茗,而是以茶會友、以茶為媒、以茶聯誼、以茶論道……堪稱滬上一道特殊的文化風景,為城市拂去喧囂,平添一份靜謐。難怪有人說,一杯茶,蘊含著無窮魅力,讓上海人喝出了萬千世相。
《小茶館聽書》(羅希賢作品)
滬上百年茶館熱
據史料記載,上海灘的茶館熱始於清代,1909年,上海共有茶樓64家,到了1919年,已經增加到164家,1949年,僅南市老城廂就有各式茶館169家,全市的數量保守估計在800家。
19世紀末,南京路上的全安茶館
如果說上海的萬國建築是一顆顆耀眼的明珠,那麼茶館則是老上海人市井生活的縮影。上海曾是茶館的聚集地,大街小巷,到處都能聞到一絲悠悠的茶香。老一輩的人都愛上茶館,這也許是他們往日追崇的時尚。
當天邊的第一道曙光還沒有顯露,小茶館已經像一位最愛早起的老人,漸漸張開了惺忪的睡眼,迎來了一天生活的序曲。市民陳再文回憶,祖父清早四五點鐘起來之後,擦擦臉,弄弄,別的事情不做,就上茶館,吃茶,東說陽山西說海,從國家大事講到油、鹽、醬、醋,無話不談。
市民王榮興說,以前資訊閉塞,在吃茶的時候,大家互相交流從各個渠道聽到的訊息,獲得新的談資,也是豐富自己的生活。
在上海張園露台上,茶客們度過一個悠然的下午
到茶館喝茶,上海人稱作孵茶館。一個「孵」字,極為傳神。基本上都是老伯伯,天不亮就去的,有的還帶了大餅油條,到了吃中飯的時候,基本上散掉了,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候,這些老人又聚在一起。如果是養鳥的人,他們坐的位子都坐在靠窗的,把鳥和鳥籠也一起帶來。
那時候,價格親民的茶館遍佈街市裡弄,去喝茶的大多是平民。而高檔的茶樓,大多開在繁華市面或風景幽靜的地方,裝飾也比較講究,是名流顯貴、文人學士、富商巨賈聚會的地方。老上海茶樓不僅僅是喝茶的地方,多數茶客來茶樓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資訊,洽談生意。
20世紀初,上海城隍廟「得意樓茶樓」
舊時,上海還有一種叫作「吃講茶」的民俗,也就是現在說的調解糾紛,通常在茶館裡進行。比如鄰里之間稍微有一點糾紛,拉到茶館店吃一點茶,這樣拉拉和,事情也就解決了。
茶香悠遠情誼長
雖然茶館裡不供應餐食,但只要你有需要,茶館裡的茶房可以為你代買,稍微付一點點小費就可以。附近的點心店種類繁多,精緻美味的茶食,隨叫隨到。
1940年代,人們在上海天祿茶食號購買蘇式月餅
上茶館聽說書或評彈是上海民眾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聽眾在茶館裡不僅能尋求到精神上的愉悅,還能從說書藝人那裡獲得不少知識。在吳儂軟語聲中,茶客篤悠悠地喝茶,如痴如醉地欣賞,一壺茶喝上半天,茶泡多了越喝越淡,人們的煩惱也隨之一同吹拂而去。
正在聽評彈的茶客們
茶館一直以來都是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上門的茶客都有自己的偏愛,自然茶館裡就會備有不同種類的茶。既有云南的紅茶,也有浙江的龍井茶、蘇州太湖的碧螺春、湖州的白茶,還有廣東的茶餅茶磚……
除了不同價位的茶館茶樓,上海人還有一個頗特別的喝茶去處——「老虎灶」。「老虎灶」原本是專門售賣熟水的店鋪,規模較大的「老虎灶」往往附帶賣茶,有茶客上門,馬上泡上茶水。「老虎灶」式茶館遍佈市井裡弄,也是平民百姓找樂子的好去處,拉上幾個朋友,泡一壺廉價的熱茶,邊喝邊說笑逗趣,海闊天空。在這裡,上至國家大事,下至雞毛蒜皮,茶客都無所不談。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很多資訊都能從茶館店裡面得到,為夜裡乘風涼、日裡晒太陽的時候積攢談資。
茶客們談天說地
上點年紀的上海人,回憶起「老虎灶」茶館,都會從心底湧出一縷溫馨,儘管那些往事已過去久遠,說起來還是津津有味。這種茶館店,吃茶並不是很講究,幾乎清一色都是老人,年紀輕的人比較少,他們起得比較早,四五點鐘,叮叮噹噹都往茶館店趕了,九點半、十點鐘都散掉了,回去趕著再吃午飯。
在「老虎灶」裡,配茶的茶點談不上很高檔,大多是大餅油條、生煎饅頭、陽春麵、臭豆腐乾、豬頭肉、五香豆……儘管如此,茶客們也照樣樂在其中。
茶館新風(1979年4月攝於建國東路老虎灶)
從舊式茶館店到公園茶室
到上海遊玩的人一定去過老城隍廟,這裡除了豫園,九曲橋畔的湖心亭閣樓式茶館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這是繁華當中的一塊靜地,坐在二樓看九曲橋人來人往,有種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感覺。
湖心亭建造於明代嘉靖年間,1855年開設了茶樓,開始叫「也是軒」,後改為「宛在軒」,算來也有160 多年的歷史了,算得上是上海現存最古老的茶樓。這裡至今還保留著清朝的佈局,裡面的方桌、小的茶桌、小的圓桌基本上都是紅木的,風格古色古香。
清末城隍廟湖心亭茶樓與九曲橋
孵茶館是很多上海人的生活習慣,上世紀前半葉,上海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充滿著市井氣的茶館茶樓,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茶樓業逐漸開始萎縮。
一方面與社會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新聞資訊的傳播方式改變有著關聯。所謂泡茶館,肯定是慢悠悠,氣定神閒的,但大部分人需要準時準點去上班,再加上新聞資訊的傳播渠道也更為四通八達,人們似乎也用不著再到茶館店去聽什麼新聞了,慢慢的,茶館店就一點點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1980年代,湖心亭早茶門庭若市
隨著時間流轉,到了20世紀70年代,上海幾家比較有名的高檔茶館如「湖心亭」,放下身段,開始賣大眾茶,一角幾分,二角幾分一杯,而此時,公園裡的茶室作為新興產物,也逐漸熱鬧了起來。
公園茶室中,比較出名和成氣候的有淮海公園、人民公園。在那裡喝茶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大多為文藝界人士或文藝愛好者。許多人像朋友聚會一般,每天到那裡碰面喝茶。不同於現在人人手上都有手機,通訊極其方便,那個年代,打個電話也要到公用電話廳排隊。所以,公園茶室也成了一些人傳遞文藝演出資訊、互相交流文化界動態的平臺。
復興公園市民茶室
新時代的茶館店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一些老字號茶樓恢復營業,各種新茶樓、茶藝館如雨後春筍遍佈街市,傳統的茶文化得以再次進入城市的慢生活。茶房手提紫銅長嘴大水壺,東奔西忙,沖水沏茶,格外熱絡。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上海的各種茶館更是成為推廣、弘揚傳統茶文化的重要場所,舉辦茶藝茶道欣賞、茶品品鑑等特色活動。
茶館一瞥
與此同時,「老虎灶」兼營賣茶的生意也開始恢復,成為當時退休老人們的集聚地。20世紀90年代初拍攝的紀錄片《老人茶館》顯示:儘管茶館破舊不堪,但在這些老人心中,它卻是一方樂土。茶館成了老茶客們暮年生活的組成部分,如同過去一樣,今天的茶館依然是一個資訊港,茶客們可以從一張張說東道西的嘴中去尋找新奇變換的外面世界。當然,除了喝茶之外,他們還想在茶館裡得到更多的樂趣。
1980年代的滬郊小鎮茶館(圖源:新民晚報 攝影:陳啟宇)
市民張勇喜歡收藏字畫,同時還開了一家茶館,在他看來,開飯店很累,相比較經營茶館會輕鬆一點,也能有機會結交一些藝術界的朋友。「人們到茶館來,一是吃茶、聊天,或者開筆會座談會,我都可以提供不錯的場地。有時候三五位畫家朋友到我這裡來,大家聊天、畫畫、品茶、欣賞好的書畫,這樣的氛圍是其他地方很難比擬的。」
青浦朱家角一間有著600年曆史的茶樓,請來專業評彈演員為評彈愛好者免費演出(圖源:新民晚報 攝影:劉開明)
茶中有道,茶韻芬芳,一杯杯茶裡,散發著底蘊豐富的悠久茶文化,這也是越來越多人熱衷於此的緣由所在。隨著茶文化在民間不斷普及、推廣、傳播,喝茶的人群也逐步擴大,於是,各種類型的茶館也紛紛在上海開張,面向不同年齡段的受眾人群,茶館按照服務檔次可以分為高檔茶館、中檔茶館和大眾茶館。
如今新開的茶室、茶莊,大多設計頗多匠心,裝潢陳設各有特色,雖然也以品茶為主,同時還增加了簡餐、桌遊、手作、書法等特色項目。講究一點的茶館從外地運來山泉水來泡茶;有的現場請來茶藝師泡茶,客人們還能在茶館裡聽說書、評彈、崑劇、越劇、摺子戲等,茶館也因此兼具了藝術雅集的功能。
如今新式茶館店中考究的手沖茶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又在上海的茶館裡碰頭了(圖源:上觀新聞)
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逐漸加入到茶客的行列中來,他們不僅樂意嘗試各種口感的茶葉,更願意學習每種茶葉的文化背景,於是很多茶館定期開設茶知識培訓課,吸引年輕人前來學習。對於年輕人而言,新式茶館也成為他們養生、打卡、社交、辦公的又一個選擇。
當下的年輕人在新式茶館裡養生、打卡、社交、辦公(圖源:上觀新聞)
支持:王明遠
校對:王禮榮
編輯:陳皓
版式: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