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上海老底子事憶上海老底子人

上海城隍廟

憑什麼吸引海內外香客遊客

(上)

來源:上海故事週末茶座

作者:柯兆銀

改寫:朱楓

講述:馮蓉

文字、語音審核:丁迪蒙

編輯:王乙其

老上海有句流行語:「勿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

確實,上海城隍廟勒上海擁有舉足輕重個地位。好,我伲今朝就到城隍廟去看看。城隍廟是上海重要個道教宮觀,伊個特色搭仔曲折個歷史,總歸讓人津津樂道。

所謂城隍廟,就是用來祭祀城隍神個廟宇。古代人為了安全,勒居住個城區修建高大個城牆、城樓、城門搭護城河。城隍廟個「城」指城牆,「隍」則指護城河,道教理論講,城隍是自然神之一,是可以「剪除凶惡、保國護邦」,並負責管理陰間亡魂個神。當上城隍神個,大多數是有功於地方個名臣英雄。

通常,一個地方只好有一隻城隍神,但是上海呢,卻是有得「一廟三城隍」,搿是為什麼呢?

上海沿海,常莊受到海潮襲擊,人們祈求神靈保佑,請出英勇善戰個西漢大將軍霍光來當保護神。五代十國辰光,人們勒沿海個金山衛,就是現在個上海市金山區,修建了霍光神祠。伊歇辰光,上海是隻鎮,還勿是縣,嘸沒資格稱城隍廟,只好稱神祠個。

元朝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正式建縣,人們勒縣城個東北角造了城隍廟,並拿霍光個神像移到廟裡去,奉為城隍神,霍光就成為了上海第一個城隍神。

還有種講法,早年城隍廟個廟址勒現在個永嘉路浪,名叫淡井廟。明朝嘉靖年間上海開始修築城牆,拿廟址遷到了現在個方浜路,我寫下搿段文字留作考證。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屢詔江南名紳秦裕伯出仕,秦氏也是北宋名臣秦觀個8世孫,秦裕伯只好赴南京任職。洪武六年(1373年)秦裕伯去世,朱元璋親自敕封秦裕伯為上海縣城隍,上海就有了第二個城隍神,俗稱「前殿為霍,後殿為秦」、「一廟供二神」。中國絕大多數城隍廟僅僅設立一位城隍老爺,而上海個城隍廟卻是有得兩位城隍老爺。

早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江南提督陳化成駐守吳淞炮臺抗擊英軍,最後壯烈犧牲,上海人勒老城廂個縣衙旁邊建立陳公祠紀念伊。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軍拿陳公祠毀壞了,陳化成個塑像撥厾到了街頭。上海人就拿陳化成個塑像抬到了城隍廟裡,供奉勒大殿個後進,稱伊為上海城隍神。迭能,上海城隍廟就有了第三個城隍神,一廟三城隍,勒全中國是絕無僅有個。

上海城隍神還叫「護海公」,搿個又是哪能樁事體呢?

情況是迭能介個,清朝同治皇帝命令江南八府勒7日天當中送糧進京,到了第6日,同治皇帝接到奏報,江南連續幾日天大霧,運糧個船嘸沒辦法行駛,難以按時送達。到第7日早浪,同治皇帝上朝,驚喜個聽講糧船已經到京城。原來,大霧瀰漫,糧船無法前行,突然勒茫茫大霧當中亮出了三盞大燈籠,照亮河面,於是糧船全速前進。三盞燈籠浪各有一個大字「秦」、「裕」、「伯」,秦裕伯是上海縣城隍神。

同治皇帝繼續追問,得知船隊途經上海個辰光,為了求得城隍神護佑,負責押運個官員到上海城隍廟去進香,乃末上海城隍神顯靈,保佑糧船準時到達北京。同治帝邪氣開心,下旨加封上海縣城隍神秦裕伯為「護海公」。

從此以後,船隻進出黃浦江,船主或者押船個官員板定到上海城隍廟去燒香,祈求「護海公」保佑。人們勿僅到上海城隍廟來燒香,還樂於捐贈財物,使得城隍廟個香火興盛不絕。

作者

作者:柯兆銀

講述

講述:馮蓉

丁迪蒙,啟迪矇昧者也。上海市人。原上海大學中文系教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滬語和海派文化的傳承。

滬語是吳方言的代表方言,是吳儂軟語的典範。她既可以用來拉家常,也同樣可以用來朗讀各類詩歌散文。

滬語完全可以書寫,同粵語可以寫作是一樣的。本平臺所有文章都是經過改寫後,用滬語來演繹的,漢字書寫也是正確的。

丁迪蒙所撰寫的,與滬語相關的著作主要有:

《學說上海話》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聽聽說說上海話》少年出版社

《實用滬語》復旦大學出版社

《上海話繞口令》少兒出版社

《上海方言詞語使用手冊》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話讀成語故事》少兒出版社

《囡囡學童謠》,少兒出版社。

轉自:「啟迪心田滬語」公眾號

轉自:「啟迪心田滬語」公眾號

我知道你喲~

Source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