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三票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聯合國是當今最重要的國際多邊組織,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石。該組織目前有193個成員國和2個觀察員國,涵蓋了除梵蒂岡以外所有無爭議的主權國家,囊括了全球99%的人口。
為了凸顯平等原則,成員國無論國家大小,每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只擁有一個席位,由此獲得一個投票權。
例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聯合國2758號決議,就是由聯合國128個掌握投票權的國家共同投票決定的。
▲聯合國大會
但在眾多聯合國會員國中卻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作為聯合國創始國的蘇聯,自聯合國成立之日起,同時保有3個聯合國席位。
除蘇聯本身外,下屬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兩個加盟共和國也有聯合會席位,例如蘇聯在2758號決議中就投出了3票贊成票。
▲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蘇聯的一國三票
蘇聯由15個(截至1990年)加盟共和國組成,但除了蘇聯政府自身,為什麼只有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個加盟共和國成為了聯合國創始成員國?
「一國三票」對冷戰後的國際政治產生了哪些影響?
▲聯合國大會
一、大國桌遊
國家組織形式誕生後,外交就成為國家政權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對外交模式的不斷探索。各大洲的國家間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外交模式,比如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朝貢(宗藩)外交。
歐洲是近現代國際外交規則的發源地,要探究蘇聯為何能同時獲得三個聯合會大會席位,就走回到公元6世紀初的東歐草原。
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個民族同屬東斯拉夫人。斯拉夫人本來居住在中歐,公元1世紀後,羅馬帝國經常侵入中歐並擄掠當地的斯拉夫人,而斯拉夫人的名稱就來自拉丁語Sclavus,意為「奴隸」。
▲斯拉夫人
公元6世紀後,斯拉夫人開始向外遷徙。西進的道路被日耳曼人阻擋,斯拉夫人便向東和向南行進,形成東斯拉夫人和南部斯拉夫人,而留在中歐老家的就形成了西斯拉夫人。
至公元9世紀,東斯拉夫人分別以諾夫哥羅德和基輔為中心,形成了南北兩個地區部落聯盟,可東斯拉夫人的舒坦日子被維京人終止了。
▲維京海盜四面出擊
維京人來自氣候寒冷的北歐,為滿足生存需要,維京人經常乘船南下劫掠其他歐洲國家的城鎮,即維京海盜。
公元862年,維京人的一支瓦良格人,在其首領留裡克的率領下攻陷諾夫哥羅德。
留裡克去世後,其繼任者奧列格於882年佔領基輔並遷都於此。東斯拉夫人的核心地盤全部被瓦良格人佔領,基輔羅斯公國成立。
羅斯本是東斯拉夫人對瓦良格人的稱呼,瓦良格人不斷融入東斯拉夫民族,羅斯人成為東斯拉夫人的別稱。
▲基輔羅斯
10世紀,通過與東南歐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交往,基輔羅斯接受了東正教。11世紀後,基輔羅斯在內部權力鬥爭中陷入動盪。
1240年,基輔羅斯被西征的蒙古大軍滅亡,其領地大部被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控制,西部的波洛茨克公國和南部的加里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相繼被波蘭和立陶宛控制,這兩個國家也是今日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前身。
東斯拉夫人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蒙古人控制下的羅斯人受到蒙古文化影響,貴族之間的通婚讓這裡的羅斯人帶有了一定的蒙古基因。在蒙古的扶持下,替蒙古人管理羅斯王公的莫斯科大公逐步崛起。
▲東斯拉夫人各屬其主
白俄羅斯地區的羅斯人未與蒙古人融合,文化上也更為傳統,在15世紀形成了白俄羅斯族。
以基輔為中心的西南羅斯,在數個世紀的戰亂以及蒙古、波蘭的壓迫中,大量逃亡者彙集於此,他們與土著羅斯人融合,形成半耕半牧的特殊群體——哥薩克。
1547年,莫斯科大公擊敗蒙古人並建立沙皇俄國,原金帳汗國境內的羅斯人在沙俄的整合下發展成俄羅斯族。
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組成共主聯邦,成為中歐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今日的白俄羅斯全境和烏克蘭大部都在波立聯邦手中。
▲波立聯邦一度很強大
波蘭人是西斯拉夫人的分支,但他們在發展過程中皈依了天主教,對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同胞及盡壓迫同化之能事。這加強了波蘭文化在兩地的存在感,但隨著俄國實力的增強,兩地對波蘭的離心力也越來越大。
1654年,俄國擊敗波蘭,隨即控制了今烏克蘭東部地區,而俄國的目標是奪回所有屬於羅斯人的土地。
17至18世紀,俄國通過多次對外戰爭,擊敗奧斯曼帝國、三次瓜分波蘭,最終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全境收入囊中。
生活在烏克蘭的哥薩克已發展成烏克蘭族,但俄國不承認其他兩族的存在,而是用小俄羅斯人來代稱。俄國通過向兩地推廣俄語,使兩地不斷俄羅斯化。
▲俄國民族分佈
19世紀,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人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但俄國在兩地實行和俄羅斯本部一樣的省區制,俄化進程也取得不錯成效,民族主義思潮並未發展成真正的獨立運動。
白烏兩族也受到俄羅斯族的支配,但相較於東歐、中亞、北亞等俄國境內其他民族,白烏兩族在民族歷史和語言文化上與俄族聯繫緊密,受到俄族信任。
即便到蘇聯時期,白烏兩族在蘇聯高層中的人數佔比也僅次於俄族,密切的文化紐帶讓白烏兩族成為俄國(蘇聯)境內的特殊存在,這也是白俄羅斯與烏克蘭能獲得聯合國創始國地位的重要原因。
▲東斯拉夫人在蘇聯境內分佈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君主制在慘烈的戰爭中被二月革命推翻,緊接著的十月革命又在俄國境內建立蘇維埃政權,俄國內戰愈演愈烈。
俄國內戰期間,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以及俄國其他民族聚居區大都建立了地方政權。蘇俄紅軍在戰場上取得主動後,相繼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建立蘇維埃政權。
▲俄國內戰
在一戰中倒下的不僅有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為此分崩離析,英法等國也損失慘重。全球傷亡人數超過3000萬。
慘烈後果讓人們心有餘悸,1919年戰勝國在法國凡爾賽召開和會,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外交官塞西爾、南非軍界領袖史末茨結合此前歐美地區的政界呼聲,提議建立一個覆蓋廣泛的國際組織,旨在通過國際組織調停、制裁、軍控,防範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
依據這個提議,作為凡爾賽體系的重要支撐的國際聯盟(下文簡稱「國聯」)於1920年1月成立。
▲威爾遜、塞西爾、史末茨
國聯最重要的組織是理事會,作為一戰戰勝國的英法意日四國為常任理事國,美國政府雖然最早發出成立國聯的倡議,但此時英法等殖民帝國實力仍然強大,英鎊繼續把持國際貨幣的位置。美國擔心國聯會成為英法制衡美國的工具,因而沒有參加。
另有4個非常任理事國與英法意日共同組成國聯理事會。1922年,國聯將非常任理事國數量增加到6個。
國聯創始國為42個,清一色的一戰戰勝國。成員各自擁有一票,諸如印度、越南等大片列強殖民地國家算作宗主國的一部分,沒有投票權。而戰敗的德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俄國卻遭受種種偏見沒能加入國聯。
▲國聯旗幟
1922年,原俄國境內的多個蘇維埃政權,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共同組成了蘇聯。
蘇聯沒有恢復沙俄時期的省區制,而是允許各個民族地區建立的蘇維埃政權以平等身份加入蘇聯。隨著蘇聯境內行政區劃的不斷調整,至1931年加盟國數量增加到8個。
1926年,德國加入國聯。英國希望德國在國聯中充當制衡法國的角色,外加德國自身實力的恢復,德國加入國聯後立刻獲得了常任理事國席位。
▲國聯總部萬國宮——今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
而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政權,歐美各國對蘇聯的防範遠重於防範戰敗的德國。蘇聯對國聯的實際作用也表示懷疑,認為其是英法等國控制小國的工具。而對於義大利侵佔希臘科孚島、西班牙內戰、國際裁軍運動等方面,國聯並未發揮出多大作用。
1933年,已建立法西斯政體的德日兩國相繼退出國聯,理由是國聯限制擴軍,並對日軍入侵中國東北發出譴責。
大國的退出對國聯的地位和影響力的損害極大,也讓歐洲被戰爭陰雲所籠罩。為遏制德意日法西斯的氣焰,法國積極開展對蘇外交,試圖在國聯平臺上,將蘇聯納入歐洲集體安全體系。
▲納粹德國擴軍備戰
1934年,蘇聯正式加入國聯。此時的蘇聯通過工業化建設,工業產值居歐洲首位,理所應當的成為國聯常任理事國。蘇聯雖然由多個加盟共和國組成,但以統一主權國家的形象出現,只擁有一個國聯席位。
蘇聯在國聯待的時間並不長,因芬蘭(一戰前為俄國的一部分)邊境線距離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僅32公里,1939年,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向芬蘭提議,希望交換部分領土。
芬蘭拒絕了蘇聯提議,史達林索性入侵芬蘭,蘇芬戰爭爆發。此前沒能對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做出實質反應的國聯,此刻卻反應迅速了。
蘇聯被迅速開除出國聯,但此時德國已經閃擊波蘭,二戰的戰火正在全球蔓延,蘇聯已經不在乎國聯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了,國聯即將迎來最後的時刻。
▲二戰爆發
二、數字裡的貓膩
國聯因自身的缺陷,沒能制止二戰的爆發。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國參與度較低,德日意等國進進出出如同兒戲,美國則壓根就沒加入。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加入戰爭,隨著勝利的天平向盟國傾斜,盟國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國際多邊組織,取代國聯並真正的阻止世界大戰的再次發生。
1941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聯合發表《大西洋憲章》,顯露出了在戰後建立一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最初設想。
▲美英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2年1月1日,美國、英國、蘇聯、中國等26個國家發表《聯合國家宣言》,一致同意以《大西洋憲章》的政策原則為基礎構築戰後世界秩序。
1943年11月,美英蘇領導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召開會議,正式決定在戰後成立聯合國取代國聯。
1944年8月至10月間,蘇英美代表齊聚美國華盛頓郊區的敦巴頓橡樹園,具體討論戰後成立國際安全組織事宜。
在席位問題上,蘇聯首次提出自己境內所有一級加盟共和國,都應該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此時蘇聯有16個加盟共和國,比蘇聯解體時還多一個(卡累利阿-芬蘭,於1956年撤銷併入俄羅斯)。
▲蘇聯各加盟共和國
蘇聯表示自己是邦聯制國家,由多個主權國家組合而成,如果不能讓其境內的16個加盟共和國獨自加入聯合國,就是不尊重這16個國家的主權。
面對蘇聯的表態,美英予以反駁。所謂邦聯制,突出特點是地方權力大於中央權力,類似於今日歐盟各個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的關係。1789年前的美國也實行邦聯制度,各個州擁有極大的權利,所謂的美國政府難以管轄和協調各州。
▲美國的聯邦制
直到1789年美國頒佈憲法,將邦聯制改為聯邦制,在中央政府掌握主要權力的同時,地方保有一定權力,美國這才出現了總統領導的政府核心。
在美英看來,蘇聯顯然有著極其強大的中央權力,充其量是披著邦聯制外衣的聯邦制國家。蘇聯無非是想多要幾個席位,對此美英予以拒絕。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屬於聯合國建立前的初步磋商會議,美英蘇在設置常任理事國、建立安全管理機構等問題上達成一致,至於席位的問題可以留著慢慢討論。
▲敦巴頓橡樹園
進入1945年,盟軍在歐洲、太平洋戰場的節節勝利。當年2月,美英蘇三國領導人齊聚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謀劃戰後國際體系。作為戰後秩序的重要支撐,聯合國的建立自然是會議的重要議題。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表示,聯合國至少要接納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作為創始會員國。蘇聯提出這一要求的理由是「各蘇維埃共和國已經實現了對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控制」。
為減少阻力,蘇聯特意拿出英國的例子。作為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當時名義上仍控制著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許多自治領。
▲二戰前的大英帝國
所謂自治領就是擁有本國憲政,人口和經濟規模發展到一定水平,它們除了繼續將英國君主作為自己的國家元首,讓渡一小部分外交和國防權利,剩下的與獨立國家無異。代表國家為加拿大、澳洲、南非等。
蘇聯認為,在聯合國框架內可仿效加拿大和澳洲作為英國自治領有單獨的投票權的先例,給予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加盟共和國席位。
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二戰中是蘇德兩軍的主戰場,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犧牲。
此外,俄羅斯是構成蘇聯的主體,蘇聯為提高國家凝聚力,也不斷在蘇聯境內推行俄化。
▲蘇德戰爭
烏克蘭、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三族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同屬於東斯拉夫民族,這一點是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無法企及的。
讓白烏兩國成為聯合國創始國,有助於對加強蘇聯的團結統一,強化東斯拉夫民族在蘇聯的領導地位。
面對蘇聯的要求,英美的態度並不一致。對於英國來說,如果蘇聯的要求得到滿足,英國正好可以借題發揮,讓聯合國接納自己名下的許多自治領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繼續保持英國的國際影響力。
這些自治領一旦成為創始國還會親英,也能抵消蘇聯一國三票的制衡。對此,英國對蘇聯的要求深表同情。
▲三族同屬東斯拉夫人
美方則持反對態度,認為這將打破大國平衡。但此時的美國想讓自家後花園的一堆拉美國家成為聯合國創始國,為換取蘇聯支持,美國只得表示對蘇聯的要求「予以同情的考慮」。
1945年4月27日,莫洛托夫在舊金山會議上,以書面形式提出接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的要求。
美國代表宣讀了杜魯門總統給史達林的回信,表示贊成蘇聯的建議,「將忠實地執行……羅斯福總統代表美國政府就這一問題承擔的義務」。
▲莫洛托夫與史達林
英國代表完全同意蘇、美代表的發言,其他國家的代表也表示支持,會議一致通過了關於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被接納為該組織的創始會員國的決議。
美國為此獲得了蘇聯支持,幾乎所有美洲國家都成了聯合國創始國,而美國還給自己留了個後門,表示「將保留在美國境內48州增添2個聯合國席位的權力」。但考慮到美國州數眾多,也沒有哪個州能夠服眾,美國的「權利保留」僅停留在口頭。
▲美國行政區劃
1945月5月,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代表團抵達舊金山,於6月26日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在美英蘇的利益交換和博弈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
白俄羅斯與烏克蘭成為聯合國創始國,一方面加強了蘇聯在聯合國大會的話語權,適當抵消了西方陣營的國家數量優勢。同是也通過賦予特殊政治地位,將白烏兩國更好的凝聚起來,穩定蘇聯內部以東斯拉夫人為主的基本盤。
▲簽署《聯合國憲章》
三、莫斯科的遺產
二戰結束後,世界隨即進入冷戰,美蘇領導各自陣營國家,在全球各個角落展開對抗,聯合國則是美蘇進行大國博弈的重要外交平臺。
蘇聯爭取的「一國三票」在聯合國大會上使用,聯大會議每年9月舉行一次常會。如遇全球突發事件,聯大也會召開緊急會議形成決議。從1945年加入聯合國到1991年解體,蘇聯在聯合國的46年間,參與決策了幾乎所有全球重大事件。
▲聯合國大會
如1947年的聯大第181號決議,決定對聯合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割,成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國家。當時的會員國中,除泰國缺席外,其餘56國中投出了33張贊成票,其中就包括來自蘇聯及其控制下的白俄羅斯、烏克蘭3票。
再如1951年,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聯合國推動第498號決議,意圖將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的行動歪曲為「侵略」。美國控制的西方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佔據數量優勢,而當時的新中國仍未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出手,用手中的3張票,外加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印度、緬甸共計投出了7張反對票,表明了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保家衛國的支持。
▲朝鮮戰爭
除了全部成員國參與的聯合國大會,聯合國還設有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秘書處、託管理事會(1994年後停止運作)、國際法院。
安理會是聯合國唯一有權決定對外實行強制暴力手段的部門,即便聯合國秘書長,也由安理會提前討論確定人選,聯合會大會的表決更像是一個過場。安理會核心是中美英法蘇(俄)五大常任理事國,以及10個定期更換的非常任理事國。
蘇聯爭取的「一國三票」僅能在聯合國大會上使用,至於真正有決定意義的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一票否決權」,為公平起見五常各擁有一票。
▲安理會
1946至1955年的10年間,蘇聯使用80次一票否決權,同時期的其他常任理事國總計使用3次(法國2次、中國1次)。
蘇聯的否決權集中使用在解決地區衝突、新會員國准入等。例如1946年,蘇聯一票否決了英法兩國繼續駐軍敘利亞、黎巴嫩的要求;1948年,蘇聯一票否決聯合國關於蘇聯解除對西柏林封鎖的提案。
在義大利、芬蘭、奧地利等西方國家加入聯合國的過程中,蘇聯為多次使用否決權。
▲蘇軍進入匈牙利
蘇聯在安理會頻繁使用否決權,首先是因為西方國家數量在聯合國佔據多數,為防止美國提出並通過不利於蘇東陣營的提案,蘇聯頻頻投出否決票,是對西方國家佔據多數的一種不對稱反應。
其次,蘇聯投出否決票也是為了更好的在外交上與西方討價還價,最大限度保證蘇聯及蘇東集團的利益。例如蘇聯多次否決一些西方國家成為聯合國新會員,根本目的就是想達成利益交換,讓蘇東陣營的所有國家全部加入聯合國。
▲美蘇對峙
雖然安理會才是聯合國的實權機構,但聯合國大會也實打實的發揮了應有作用,蘇聯在聯大的「一國三票」也有用武之地。
例如,1971年的聯大第2758號決議,包括蘇聯三票在內的共計76張贊同票,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標誌著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重新走上聯合國舞臺。對中國、對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縱觀蘇聯與聯合國並行的46年曆史,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走向與蘇聯政府亦步亦趨,而蘇聯在安理會使用「一票否決權」,為本國利益保駕護航。
1991年,蘇聯在東歐劇變中解體,分裂為15個主權國家。作為構成蘇聯的主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繼續掌握「一票否決權」。
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獨立後繼續保有聯合國創始國地位,擁有了自主投票的權力。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其他12個主權國家均在1993年之前加入聯合國。
▲蘇聯解體
隨著蘇聯的解體,「一國三票」的特例成為歷史。「一國三票」是在美蘇對抗背景下,結合蘇聯國家組織形式而產生的特殊情況,在20世紀下半葉的國際外交舞臺上發揮了應有作用。
蘇聯解體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小國迅速加入歐盟及北約,與俄羅斯漸行漸遠。因俄羅斯經濟疲軟,中亞及高加索各國也從務實角度出發,加強多邊外交。
俄羅斯在當地的影響力受到擠壓,這些新獨立的國家從本國利益出發,在國際問題上並不一定與俄羅斯保持一致。
▲澤倫斯基在聯合國發言
俄烏戰爭爆發後,前蘇聯加盟國中,中亞多國保持中立,而波羅的海各國則一致譴責俄羅斯。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只有白俄羅斯因同樣受到西方制裁且經濟與俄羅斯綁定,故而在烏克蘭問題上偏向俄羅斯,俄羅斯面臨的外交困局比蘇聯時期更為嚴重。
雖然「一國三票」的情形不存在了,但聯合國仍舊是當今最重要的國際多邊組織。從蘇聯解體而來的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依舊在這裡上演著外交博弈的戲碼。
▲聯合國仍是各國外交博弈的舞臺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