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具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城市,徐家匯博物館是上海最早的博物館。
徐家匯自然博物館
19世紀40年代,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創建天主堂時,即開始陸續將傳教士在長江流域收集到的生物標本收藏在教堂內。1868年1月,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韓伯祿(Pierre Heude)在徐家匯創辦一座自然博物館,英文名為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意即「自然博物院」。後在耶穌會南面、教堂附近——徐家匯耶穌會總院以南特建專用館舍,原址在今漕溪北路 240 號,現已被拆除。
大鬍子的傳教士韓伯祿到上海不久,即深入中國江蘇、安徽、江西等內地考察,採集了大量動物標本,如鹿的頭、野豬的腦殼和許多肉食類以及兩千多隻烏龜背甲、軟體動物、貝殼等等,其中以麋鹿標本最為豐富。後來他著有《說鹿》一書,被法國教育部定為科學名著。
隨著時代的變遷,徐家匯博物館藏品種類日益增多。商務印書館曾出版的《上海指南》介紹該博物館稱,庭院中圈養著活的生物;樓下陳列著魚鳥獸類枯骨;樓上,展示有數種甲蟲貝殼獸類。有些浸泡在防腐藥水中。
據史料記載,徐家匯博物館館舍建成後,每日午後準人參觀,不取遊資,亦無入場券,入門後投名片,即有人招待導觀。1903年韓伯祿去世,由另一位法國神父柏永年(P.courtois)繼任院長。柏氏精於禽鳥類動物研究,1924 年法國自然博物學會向他頒發銀質獎章,表彰他在這一領域的突出成就。
據老教友回憶,徐家匯博物館的位置在徐家匯天主堂正對面的一垛矮磚牆處,博物館和老天文臺一前一後,原在一個地方。如今建築早已拆除了。
震旦博物院
1930年,徐家匯博物館因物品日增,院舍不敷應用,在盧家灣震旦大學北側建 L 形三層大樓,並將該院撥歸震旦大學(今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校舍)管理,改稱為「震旦博物院」。該館平時不對外開放,1939年為了紀念創辦70週年,曾免費開放參觀一週。新建的震旦博物院,正南和正西,各有一門,設有陳列室及圖書館、研究室、實驗室等,藏有中國及東南亞地區豐富的動植物標本6萬餘件,金屬器具、玉器、陶器、瓦器、古屍等文物5000餘件。
1933年冬,震旦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它成為當時較有影響的東方藝術博物館,所藏中國動植物標本為遠東第一。上文提到的玉器、古玩等是天主堂葛修士收集、貯藏在土山灣孤兒院空室中的藝術品與古物,約3500件,其中包含大量珍貴的青銅器和瓷器。博物院陳列室光線非常好,每一面牆上方都有一排窗戶用於採光。窗戶下面的壁櫥被放置在牆內的壁龕中,前面裝著與壁龕表面齊平的玻璃。長長的展廳擺放著玻璃櫥櫃,櫃中較小的展品放在顯眼的地方。院方規定:所有陳列室的開放時間為每星期一、三、四、五、六、日的下午2時至5時,門票為每人每次法幣2角。
徐家匯博物館治學嚴謹,建館初旨原為著述發表,所以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研究方面。主館者研究目標一定,就朝夕蒐集資料,並加以研究,無復旁騖。這使得徐家匯博物館在亞洲近代博物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文章選自上海通志館主編「上海地情普及系列叢書」,《中西邂逅徐家匯》(學林出版社,2020年)
編制:喬志遠
審校:戴靜怡
簽發:吳一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