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日本人

在華日本人

作者|霈霖

責編|Thomas

20世紀上半葉,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段歷史,尤其是慘烈的抗日戰爭,3500多萬同胞死於非命,大半個中國淪陷,其中又以東北地區淪陷的時間最長。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整整14年裡,東北地區一直被日本法西斯霸佔,無數同胞被殘殺,無數資源被掠奪。

十四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卻的傷痛

▲十四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永遠不能忘卻的傷痛

除了侵華日軍外,還有大批日本人在抗戰期間來到中國。據抗戰結束時統計,中國境內的日本僑民多達200餘萬,其中的150萬是在東北地區。

隨著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如何處理這些日本僑民,便成為了一個大問題。沒想到,1945年到1955年的短短十年裡,200萬日本僑民幾乎全部「消失」了,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抗戰勝利時東北的日本僑民多達150萬

▲抗戰勝利時東北的日本僑民多達150萬

一、覬覦千年

日本列島處於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質結構非常不穩定,地震和火山爆發連綿不斷。日本列島本就地幅狹窄、人口稠密,這一切促使日本人具有深重的危機感,十分渴望移民大陸。

日本列島處在兩大板塊交界處,地質結構很不穩定

▲日本列島處在兩大板塊交界處,地質結構很不穩定

對於日本人來說,登上大陸的最好跳板是朝鮮半島。唐、明兩代,日本兩次入侵朝鮮半島,企圖進而征服整個中國,但都遭到了中原王朝的迎頭痛擊,兩次都鎩羽而歸。

清朝末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走上西化道路,國力蒸蒸日上,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清朝。然而,明治維新是一場由上而下的變革,使日本邁向軍國化,卻沒有解決底層民眾的困境,尤其是農民極度貧窮。

日本列島山地居多,近代急於釋放人口壓力

▲日本列島山地居多,近代急於釋放人口壓力

1894年日本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控制了朝鮮半島。清朝衰落至斯,不但保不住千年藩屬朝鮮,還引來日俄兩國對東北的覬覦。沙俄先下手為強,逼迫清朝開放東北,取得修築鐵路和駐軍的權利。日本認為沙俄此舉損害了自己的利益,挑起了1905年的日俄戰爭。

兩列強打架,遭殃的卻是中國,因為戰場和戰利品都是我國的東北。結果是日本取勝,但也無力將沙俄勢力徹底趕出東北,日俄一南一北瓜分了東北。

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俄瓜分了東北

▲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俄瓜分了東北

日本從此將勢力範圍伸進了東北,不僅得到了南滿鐵路的修築權,還在鐵路兩側十公里範圍內擁有駐軍和行政權,儼然是國中之國。這支駐軍便是後來赫赫有名的關東軍,人數從一開始的幾千,慢慢增長到上萬。

日本的野心不止於此,最終目標是鯨吞我國東北。20世紀初日本人口已達4400萬,耕地不足的問題日益嚴重,所以盯上了廣褒的東北黑土地。日俄戰爭結束後不久,日本便嘗試著招募本國農民到東北種地。

南滿鐵路是指大連至長春段,日本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南滿鐵路是指大連至長春段,日本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建

從1913年到1917年,先後有兩批共52戶約100名日本農民及退伍兵,移民東北並且被分到4400頃土地。由於這些土地在日本佔領當局直接管轄範圍內,規模又不大,因而沒有引起廣泛注意。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並在隨後的一個月內侵佔了整個東北。為了給侵略披上遮羞布,日本扶植已經退位的滿清皇帝溥儀,在1932年3月1日建立了傀儡性質的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只是日本人的傀儡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只是日本人的傀儡

日本開始向東北大規模移民,從事農業生產,一邊緩解日本國內的人口危機,一邊妄圖以此來改變東北的人口比例,達到最終吞併東北的目標。1932年10月,在日本政府的鼓動下,第一批日本農業移民來到中國東北。

二、武裝殖民

清末門戶開放以來,中國境內一直就有日本僑民,除了政府工作人員外,還有不少商人,以及為他們服務的翻譯、教師等職員,主要集中在開闢有日租界的上海、天津、廈門等通商口岸,人數也不多。

九一八事變後,來華的日本僑民急劇增加,僅瀋陽一地便從1920年的5萬增至1932年15萬。日本人在偽滿洲國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門充任顧問,掌握著實際權力,連偽皇帝溥儀也不過是一具傀儡而已。

偽滿洲國的軍警完全聽命於日本人

▲偽滿洲國的軍警完全聽命於日本人

而那些來東北種地的日本農業移民,更準確地叫法應該是殖民者。他們以日本關東軍的退伍兵為骨幹,採用軍事化管理,配備步機槍、火炮等武器,隨時可以投入作戰,日本內部稱他們為「國防移民」、「武裝移民」。

至1936年6月,日本武裝移民只有5批5000人左右,以500-1000人的村為單位,散落在佳木斯、哈爾濱等地。每個日本移民村編成一個大隊,經常配合關東軍鎮壓抗日武裝。

早期開拓團的主要成員是關東軍退伍兵

▲早期開拓團的主要成員是關東軍退伍兵

面對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從未停止反抗,東北大地上活躍著許多抗日武裝,既有中共領導的抗聯,也有民間自發的抗日武裝。日本武裝移民搶佔中國民眾的土地,欺壓中國民眾,自然被視為侵略者。

中國抗日武裝多次襲擊日本武裝移民,最成功的一次消滅39人,震驚全日本,導致武裝移民計劃遲遲無法擴大規模。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全面抗戰開始,日本政府大幅度加快了向東北移民的步伐。

日本政府製作的開拓團年鑑,以吸引更多移民

▲日本政府製作的開拓團年鑑,以吸引更多移民

日本政府的計劃是在20年內移民100百戶,總人數達到500萬,以實現殖民東北,並將東北建設成為侵略中國的大後方,進而徹底吞併東北的目標。

這是日本1936年七大國策之一,還要求偽滿洲國將此作為其三大國策之一,全力予以配合。也就是說,開拓團是日本法西斯政府推行的國策,而不是日本農民自發的移民,日本政府理應對開拓團承擔責任。

開拓團成員在日本大多也處於底層

▲開拓團成員在日本大多也處於底層

為了掩蓋侵略殖民之實,日本將這些移民稱為「開拓團」,意思是他們是來東北「開拓」新土地的。可事實上,1937年東北的中國人已有4000萬,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凡是有耕種價值的土地都已被開墾出來,哪裡還需要日本人來「開拓」?

開拓團不僅沒有開拓新土地,還大肆搶奪國人的良田,以及有價值的山林。他們往往通過偽滿洲國軍警,以極低收購或趕走原來的中國主人,甚至把他們變成佃農。像依蘭縣的千振村,開拓團只有1100人,而手下的中國佃戶多達25000餘人。

給開拓團種地的中國人很可能就是原來的土地主人

▲給開拓團種地的中國人很可能就是原來的土地主人

三、高人一等

抗戰全面爆發後,更多的日本僑民湧入東北和關內日佔區,除了直接為日軍或佔領當局服務的外,商人、工程技術人員等普通僑民也大為增加。

即使是普通日本僑民,也常常利用「戰勝國民」身份,優先享用中國的各種資源,榨取大量經濟利益。在華日本人顯然是高人一等的人上人,可以奴役中國人為其服務。

巡邏在上海街頭的日本佔領軍

▲巡邏在上海街頭的日本佔領軍

跟關內及東北城市裡的日本僑民相比,開拓團雖然也有強取豪奪的行為,但大部分人確實以種地為生,收穫的農產品主要供應侵華日軍或日本國內,還作為後備人員隨時有可能被徵召入伍。

從這個角度看,開拓團更像是搬到東北來的日本農村,仍然處在日本社會的底層。而最大的區別是,他們可以欺壓中國人,耕地也是從中國人手裡搶來的良田,數量超過他們原先在日本的土地。

開拓團分佈圖,黑龍江最為密集

▲開拓團分佈圖,黑龍江最為密集

既然是武裝移民,開拓團最初以成年男性為主,有了一定規模後才把老幼家屬接過來。為了解決開拓團成員的家庭問題,日本政府還號召國內數以萬計的青年婦女遠赴東北,嫁給開拓團成員,美其名曰「大陸新娘」。

據統計截止1945年8月,日本開拓團共有1131多個,組建1萬多個移民村,總人數27萬,也有資料顯示達到33萬,逼遷中國農民4萬多戶,強佔耕地3.9億畝,主要分佈在今黑龍江、吉林等地,尤其是哈爾濱附近較多,像方正一縣就有6個開拓團4800多名成員。

被日本政府號召奉獻的「大陸新娘」

▲被日本政府號召奉獻的「大陸新娘」

開拓團基本上以村為單位聚居,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供應銷售都有專門渠道,又有一定的武裝,因此與周邊中國民眾的交往不算很多。比起侵略軍以及平日裡耀武揚武的日本僑民,開拓團的民憤相對要小一點。

四、黃梁一夢

1945年初,日本法西斯敗像已露,卻瘋狂地擴軍備戰,妄圖頑抗到底。開拓團作為日軍的後備兵源,10餘萬青壯年幾乎全部被動員入伍,只留下20多萬老弱婦孺。

由於日本法西斯政府對軍隊中下層官兵,還有普通民眾嚴格封鎖訊息,導致絕大部分日本軍民對戰敗並不知情,包括開拓團在內的絕大多數日本人,絲毫沒有意識到危險即將到來。

戰爭末期日本徵召開拓團的未成年孩子入伍

▲戰爭末期日本徵召開拓團的未成年孩子入伍

5月8日,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盟軍將主要精力轉向亞洲戰場。8月6日和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9日,蘇軍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當開拓團從廣播裡聽到這個訊息,想找附近的關東軍核實時,卻發現日軍已經不見了。原來關東軍已經秘密向大城市撤退,準備通過海路退往日本本土。開拓團被拋棄了,於是,一場上百萬人的大逃亡開始了。

蘇軍出兵東北,關東軍很快放棄抵抗

▲蘇軍出兵東北,關東軍很快放棄抵抗

開拓團深知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蘇軍即將佔領整個東北,更不會對日本人留情。隨著關東軍和偽滿洲國的崩潰,東北各地盜匪四起,日本人顯然是他們的主要目標之一。

開拓團不得不拋下一切,拼命逃向大城市,企盼能得到日軍的保護。當初為了拓墾,開拓團被分散在東北各個地方,現在日軍控制下的交通系統已經癱瘓,不能乘坐火車汽車,只能步行穿過中國的鄉鎮和田野。

留存至今的開拓團舊址

▲留存至今的開拓團舊址

有時他們也會遇到撤退中的關東軍,卻沒有得到保護。開拓團的成年男性都已被強徵進關東軍,所以這些婦孺就是關東軍的家屬,可日本軍隊仍然任由他們自生自滅。

由於事先沒有準備,很多開拓團成員都缺乏糧食,導致不少體弱的婦孺因為疲勞或飢餓而倒斃。為了增加自保能力,一些相鄰的開拓團會聚成更大規模隊伍。

關東軍撤退時絲毫不顧及日本僑民

▲關東軍撤退時絲毫不顧及日本僑民

方正縣原有開拓團4800人,鄰縣的開拓團都向此地集中,人數很快增加到1.5萬,然後再向哈爾濱逃亡。即使如此,仍有大約5000名開拓團成員因各種原因而死亡。

一些實在跑不動的便留在了方正縣,也有人不得不向中國人求救。面對這些狼狽不堪的日本人,國人的感情是非常複雜的。開拓團既是日本侵略者當中的一員,搶佔國人的土地,理應被仇視和唾棄,可他們又有不一樣的地方。

哈爾濱市正東方向的方正縣,曾是開拓團重點區域之一

▲哈爾濱市正東方向的方正縣,曾是開拓團重點區域之一

與那些趾高氣昂、殘殺欺壓國人的日本軍人相比,開拓團成員是日本普通農民,和中國農民一樣靠種地為生,以往的暴行並不多。更讓中國人同情的是,逃亡的開拓團大多數是婦女孩子,很難把她們與法西斯劃上等號。

許多善良的中國人伸出了援手,接濟他們糧食、給他們指路,幫助他們渡過眼前的難關。出於感動或者迫於無奈,一些開拓團婦女選擇嫁給幫助自己的中國人,也有人把孩子送給中國人,總比死在路上要強吧。僅方正縣一地就有數千名開拓團婦女和孩子留了下來。

很難將這些婦孺與法西斯劃上等號

▲很難將這些婦孺與法西斯劃上等號

開拓團的逃亡目標是齊齊哈爾、撫順、哈爾濱等大城市,認為那裡還有日軍駐紮,維持著基本秩序,或者可以跟著日軍撤往本土。蘇軍佔領這些城市後,也開設了日本難民收容所。

昔日耀武揚威的日本人如今變成階下囚

▲昔日耀武揚威的日本人如今變成階下囚

除了開拓團,關內外的日本僑民也紛紛向上海、天津等沿海大城市集中,他們原本就處在侵華日軍的保護下,又是跟著日軍一起撤退的,基本上沒有遭受什麼苦難。

據統計,抗戰結束時中國境內有投降的侵華日軍194萬,日本僑民大約200萬。東北地區的日僑最多,達到150萬,大約70%是婦女,10%是兒童。

大城市開設的日本難民營

▲大城市開設的日本難民營

開拓團佔在華日僑總數的比例雖然不高,卻是境遇最悲慘的一群人。日本投降時,開拓團成員有大約23萬,逃亡路上死亡7.85萬,竟然達到三分之一,而其中又有11520人是自殺的。開拓團為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沉重代價。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日本侵略中國十四年,給中國造成極其巨大的傷害,導致3500萬中國人喪生。到頭來,日本法西斯吞併中國的妄想,最終還是化為了黃梁一夢。

五、全部遣返

抗戰勝利後,蘇軍開始分批撤出東北,由中國政府接管。經過中美蘇三方協商,決定遣返所有日俘日僑。由中國方面負責將日軍日僑運往港口,由美方負責海運回日本,蘇聯方面自行組織遣返工作。

1945年10月20日,第一批日僑3400人從天津登船返回日本。到1946年6月,關內的日僑遣返完畢。蘇聯也將其控制下的20多萬日僑遣返回國。

搭載美軍登陸艇準備回國的日僑

▲搭載美軍登陸艇準備回國的日僑

東北地區的情況較為複雜,日本佔領當局及偽滿洲國已經在此統治14年,日僑不僅數量最多,而且有大量產業,處置起來頗為麻煩。遣返工作直到1949年才結束,大約150萬日僑乘船回到日本,僅葫蘆島一地便遣返了105萬日俘日僑。

遣返結束了,但事情並沒有了結,還有兩種日僑沒有回國:一種是嫁給中國人或其他原因自願留在中國的日本女性,被稱為「殘留婦女」 ,大約有10萬人,關內外都有。

葫蘆島遣返的日俘日僑最多

▲葫蘆島遣返的日俘日僑最多

另一種是被中國人領養的日本孩子,被稱為「日本遺孤」,大約有4000多名,基本上都是開拓團的後代,被中國人撫養長大,具有中國國籍,不少人由於被領養時年紀尚幼,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這兩種人被統稱為遺華日僑。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這一問題開始得到解決,數萬名殘留婦女和遺孤回到日本,並重新取得日本國籍,僅方正縣便有4500多名。但還有更多的殘留婦女已經選擇融入了中國社會,並取得了中國國籍。

許多殘留婦女積極融入中國社會

▲許多殘留婦女積極融入中國社會

此外,日本政府規定只有殘留婦女本人,及其子女才能回日本,她們的丈夫卻不行,這意味著她們的家庭將被拆散。這一政策也促使許多殘留婦女選擇留在中國,最終回到日本的殘留婦女比例並不高。

對待遺孤的政策有所不同,遺孤的配偶和子女都可以取得日本國籍,不用拆散家庭。但是到了1985年,日本政府又規定,除了需要有中國方面的證明材料外,還要有日本親屬當擔保人。

日本遺孤珍藏的親生家庭照片

▲日本遺孤珍藏的親生家庭照片

僅此一條,讓很多遺孤無法回日本,他們的父母在開拓團時期或者因為其他原因而去世,在日本國內沒有其他親屬或不肯擔保,便無法得到遺孤身份。

1972至1995年,在中日兩國政府的努力下,赴日定居的遺孤有2171人,一起赴日的遺孤配偶和子女7801人。抗戰勝利距今已有78年,仍然健在的日本遺孤越來越少。

不少日本遺孤不忘報恩

▲不少日本遺孤不忘報恩

2006年,65名遺孤上訴神戶地方法院,要求日本政府為限制他們回國、回國後又沒有盡到援助義務而予以賠償。結果神戶地方法院判決他們勝訴,日本政府總共需要支付4.686億日元的國家賠償。

返回日本的遺孤及其家人,生活得並不如意,他們從小生活在中國,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均與日本社會格格不入,很難找到像樣的工作,不得不混跡於社會底層。

遺孤在日本社會受到歧視

▲遺孤在日本社會受到歧視

作為深受開拓團侵害,同時也是遺華日僑最多的地方之一,方正縣積極配合日僑歸國,並因此有了意外「收穫」。不少遺孤及中國家屬回日本後,又把親友鄉鄰介紹到日本打工或結婚,使方正縣變成當地有名的僑鄉。

據記者調查,21世紀初方正縣一共有大約23萬人口,其中定居在日本的有4.2萬人,歸僑和僑眷6.8萬人,總計有11萬人,佔總人口近一半。

方正縣的日本人公墓和中日友好園林

▲方正縣的日本人公墓和中日友好園林

對於經濟落後的方正縣而言,僑鄉這個名頭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累計吸引利用僑資3億多元,僑資僑屬企業多達38家。2011年,方正縣斥資70萬立了一塊「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的碑,沒想到引起軒然大波。

方正縣自稱立碑的目的是維護中日友好,卻遭到全國廣大網友的抵制。來自河北、河南、湖南的5位青年,自發約好前往方正縣砸碑,並得到全國網友的一致稱讚。方正縣在巨大的壓力下,最終不得不拆掉了這座碑。

被全國人民抵制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碑

▲被全國人民抵制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名錄」碑

遺華日僑問題,是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而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是日本民眾為日本法西斯侵略擴張政策所付出的代價。

1945年日本戰敗時,在華日僑總數有200萬,東北地區更是高達150萬,這個紀錄直到今天仍然沒有被打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引了眾多日本企業投資中國,伴隨而來的是許多日本人紛紛來到中國定居。據日本政府統計,2021年在華日本人有14萬,排在國別裡第二位,排在首位的為美國,人數為40萬。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Source

Visited 9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