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黎巴嫩關係

敘利亞黎巴嫩關係

作者|碧落清遙

責編|Thomas

敘利亞與黎巴嫩同屬西亞地區,兩國均在20世紀40年代從法國獨立,都在1945年加入聯合國。

雖然是鄰國,敘黎兩國關係卻長時間緊張,雙方直到2008年才正式建交。

兩國地圖

▲兩國地圖

關係緊張的原因是敘利亞長期將黎巴嫩看做本國領土,既「大敘利亞」的一部分,而非一個獨立國家。

為此,20世紀下半葉的敘利亞不斷向黎巴嫩滲透施壓,敘利亞在黎巴嫩駐軍29年,強行建立所謂的「特殊關係」,積極推進「大敘利亞」戰略,這深刻影響了黎巴嫩的政治走向,黎巴嫩則竭盡所能的維護本國獨立地位。

山脈無法阻隔兩國聯繫

▲山脈無法阻隔兩國聯繫

那麼歷史上,敘黎兩地產生了怎樣難分難解的糾葛?獨立半個多世紀,敘利亞為了控制黎巴嫩又做出了哪些舉措?

一、沙姆之地:大敘利亞的雛形

包括敘利亞、黎巴嫩在內的地中海東岸地區,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黎巴嫩沿海分佈少量平原,向東則為多條南北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特殊的地形讓黎巴嫩在發展上始終保持一定獨立性。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生活在黎巴嫩一帶的腓尼基人就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並通過海路貿易同地中海其他地區保持聯繫。

腓尼基人(紅色)與地中海海上商路

▲腓尼基人(紅色)與地中海海上商路

公元前6世紀後,敘黎兩地先後被波斯、馬其頓等帝國征服。黎巴嫩地區面積僅1萬平方公里,帝國們大都將敘黎劃入同一行政區。

以現代國境來看,敘黎之間雖然有安提黎巴嫩山脈的阻隔,但山脈並不高聳,兩地之間的交通聯繫較為密切。

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征服敘黎地區,將其劃為敘利亞行省。該地名一說來自亞述人,意為「山地居民」,另說意為「高地」。行省首府安條克發展成為帝國境內僅次於羅馬和亞歷山大的第三大城市。

敘利亞行省(紅色)

▲敘利亞行省(紅色)

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在地中海東岸,並沿著商路自東向西在地中海兩岸傳播,敘黎兩地成為基督教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中轉站」。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後,基督教也發生分裂。被拜占庭(東羅馬)統治的敘黎兩區衍生出大量基督教教派分支。

基督教的分裂

▲基督教的分裂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發端於阿拉伯半島。在宗教狂熱的支撐下,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四面出擊,控制了西亞北非的大片土地,這些地區隨之伊斯蘭化。

如今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更是成為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首都,城內遍佈宏偉的清真寺,大馬士革藉此成為伊斯蘭教的第四大聖城。

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

▲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

相較於敘利亞,黎巴嫩地區山地廣佈,大量基督徒為保存信仰而逃入此地,形成了龐大的基督教群體。

臨海的黎巴嫩地區在經貿文化上與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聯繫密切,山地地形減弱了伊斯蘭教的滲透。中世紀時,基督教徒長期佔黎巴嫩地區人口的六成以上。

阿拉伯帝國時期,作為地名的黎巴嫩和敘利亞都不常用,兩地連同如今的約旦、巴勒斯坦地區被統稱為沙姆地區。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

10世紀後,阿拉伯帝國不斷衰落,控制範圍收縮到兩河流域一帶,包括黎巴嫩、敘利亞等地被地方勢力控制。

自1096年起,在羅馬教廷和德法等國主導下,歐洲天主教國家為奪回耶路撒冷聖地並獲得東地中海的財富,在此後200年間接連發動九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在地中海東岸建立多個基督教王國(又稱「十字軍國家」),其中就包括今黎巴嫩境內的的黎波里伯國。1288年,的黎波里伯國被穆斯林重新徵服。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

除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德魯茲教於11世紀出現在西亞。德魯茲教本是伊斯蘭教什葉派的分支,因其教義融入了一些非伊斯蘭內容,因而長期被正統穆斯林視為異端。

因為被敵視,穆斯林比重較低的黎巴嫩成為德魯茲人集中分佈在的地區,黎巴嫩地區的宗教文化遠比敘利亞更為多元。

德魯茲教徒

▲德魯茲教徒

二、異族時代:敘黎走向分治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敘黎兩國先後被數個伊斯蘭政權統治。1517年,崛起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征服了統治埃及、敘利亞及黎巴嫩等地的馬穆魯克王朝,敘黎地區成為奧斯曼帝國領土。

奧斯曼帝國在敘黎地區設立了大馬士革、阿勒頗等省份。奧斯曼帝國南下時,得到了黎巴嫩山地的德魯茲派教徒領袖馬安家族的支持。為此奧斯曼帝國允許馬安家族在黎巴嫩山地設立酋長國,使黎巴嫩從穆斯林為主的敘利亞地區分離出來。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

在如今黎巴嫩國家歷史敘事中,這一事件被看作黎巴嫩獨立建國的開始。

但酋長國仍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庸,酋長國南北分別被阿勒頗、大馬士革兩省(今均屬敘利亞)代管,每年繳納給蘇丹的貢賦也是通過大馬士革省長官代收,敘黎兩地依然保持著密切的經貿和政治聯繫。

酋長國疆域與今日的黎巴嫩大致相仿,除德魯茲教徒外,酋長國東側邊緣地帶居住著大量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基督教馬龍派則佔北部地區人口多數。

馬龍派民兵

▲馬龍派民兵

大批窮困的馬龍派基督徒難以忍受少數伊斯蘭教遜尼派地主的壓迫,不斷向黎巴嫩南部遷徙,馬龍派分佈地域的擴散逐步改變了黎巴嫩地區的教派人數比重。

19世紀後奧斯曼帝國日益衰落,其領土不斷被歐洲列強蠶食,國內宗教矛盾也不斷顯現。黎巴嫩地區馬龍派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矛盾激化,雙方在1841、1845和1860年爆發大規模衝突。

1860年衝突

▲1860年衝突

1860年,法國為向東地中海滲透,藉口支持同為基督徒的馬龍派,向黎巴嫩派遣7000士兵。無力應對的奧斯曼帝國只得建立黎巴嫩自治省。在法俄等國支持下,馬龍派逐漸掌控了黎巴嫩。

奧斯曼帝國不甘心自己對黎巴嫩的控制被削弱,蘇丹通過派駐敘利亞地區的奧斯曼官員對黎巴嫩實施管治,例如黎巴嫩最大城市貝魯特的市議會,就是1880年代在奧斯曼帝國駐敘利亞瓦利(官職名)拉希德帕夏的批准下才成立的。

拉希德帕夏

▲拉希德帕夏

黎巴嫩多民族混居,歷史上不同文化與帝國在這裡交織碰撞,當地民眾並未形成深刻的國家認同,反倒是宗教成為他們區分彼此的重要依據。馬龍派藉機發展出「宗教民族主義」,形成在基督教馬龍派主導下建立黎巴嫩國家的意識。

進入20世紀,歐洲列強們的全球地緣競爭日趨激烈,最終形成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和德奧主導的同盟國兩大陣型。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選擇加入同盟國。

一戰

▲一戰

除土耳其人居住的小亞細亞本部外,帝國還統治著包括敘利亞、兩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島在內的大片西亞領土。這裡並非土耳其人的聚居地,而是阿拉伯人的家園。

為了打擊奧斯曼帝國,英法向阿拉伯人灌輸建立統一國家的概念,允諾這個統一國家由穆罕默德後裔家族哈希姆領導,變相恢復「阿拉伯帝國」,以獲得阿拉伯人支持。

1916年,阿拉伯人最先在阿拉伯半島及周邊地區發動起義。至1918年,沙烏地家族的內志王國控制半島中東部,哈希姆家族建立的漢志王國控制半島西部。

一戰後西亞形勢

▲一戰後西亞形勢

1918年一戰結束,站錯隊的奧斯曼帝國成為戰敗國。哈希姆家族的費薩爾在阿拉伯大起義中積極與協約國合作,於1918年率軍控制了敘利亞和黎巴嫩,同年費薩爾以阿拉伯代表團領袖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

費薩爾(前排中立)

▲費薩爾(前排中立)

費薩爾設想成立敘利亞王國,其領土包括今日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和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是這裡的主要居民。

英法等國並非真的支持阿拉伯人建立統一國家,他們的最終目的是擊敗奧斯曼帝國並瓜分其領土。

19世紀末的奧斯曼帝國

▲19世紀末的奧斯曼帝國

英法俄早在1916年就秘密簽署了《賽克斯-皮科協定》,確定了對奧斯曼帝國領土的瓜分計劃,敘利亞和黎巴嫩都劃歸法國治理。費薩爾通過承認法國在本地的權益,獲得了法國的撤軍承諾。

1920年3月,費薩爾在大馬士革登基加冕,建立阿拉伯敘利亞王國。迫於民族主義者的壓力,費薩爾撕毀了此前保障法國在敘利亞等地利益的協議。

大敘利亞

▲大敘利亞

費薩爾的行為引起了英法等國的不滿,1920年7月,法國出兵並消滅了敘利亞王國。法國將黎巴嫩同敘利亞整合,成立法屬敘利亞託管地。

費薩爾建立的敘利亞王國存在時間雖短,卻是「大敘利亞」的第一次實踐,敘利亞王國滅亡了,但大敘利亞的概念被當地的精英階層繼承下來。

大敘利亞(深綠色)

▲大敘利亞(深綠色)

三、不曾忘卻:敘對黎的主權聲索

法國最初將託管地分為大馬士革、阿勒頗、德魯茲、阿拉維四個行政區。法國派遣軍方將領管理託管地,並在當地強推法語教育。

為了削弱當地阿拉伯人的反抗力量,法國決定將託管地中基督徒集中居住的地區單獨劃設行政區。1920年9月,法國設立大黎巴嫩州成為託管地的第五個州。

五個行政區

▲五個行政區

1922年,黎巴嫩人口61萬,其中基督徒33萬(馬龍派約20萬),穆斯林23萬。獨立設州後,馬龍派憑藉人口優勢和法國的扶持控制了黎巴嫩,使其成為託管地中唯一一個非穆斯林佔多數的州。

在敘利亞民族主義者看來,包括敘黎兩地以及約旦、巴勒斯坦等地都是阿拉伯人的傳統家園。民族主義思潮影響下,敘利亞王國存續短暫,卻燃起了當地民眾的國家認同。

敘利亞王國(綠色)的建立,促進了「大敘利亞」思想發展

▲敘利亞王國(綠色)的建立,促進了「大敘利亞」思想發展

20世紀30年代,「大敘利亞」思想經過黎巴嫩思想家安東·薩阿德的梳理更成體系。阿拉伯帝國時期的「沙姆」地理概念,被泛化成「大敘利亞」的國別認同。整個地中海東岸的阿拉伯人聚居區,都被囊括進「大敘利亞」範疇。

薩阿德宣揚大敘利亞思想的《民族的產生》一書廣為傳播。在敘利亞和黎巴嫩的阿拉伯知識界中頗有影響,成為敘黎「特殊關係」的理論基礎。

敘利亞希望控制地中海東岸

▲敘利亞希望控制地中海東岸

法國人注意到大敘利亞思想的發展,他們深知穆斯林佔絕對多數的敘利亞不可能親法,要想長久在這裡保持影響力,就必須扶持親法的黎巴嫩基督徒,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強黎巴嫩的獨立性。

1926年,法國宣佈建立一個在其委任統治之下的「黎巴嫩共和國」。次年頒佈了《黎巴嫩共和國憲法》,經多次修改一直沿用至今,憲法確定了各派分享權力的共和制國家體制。

黎巴嫩宗教分佈

▲黎巴嫩宗教分佈

總統和武裝部隊司令由馬龍派基督徒擔任,總理由第二大宗教團體遜尼派穆斯林出任,議會議長來自什葉派穆斯林,武裝部隊參謀長來自德魯茲教徒,副議長和副總理來自東正教,基督徒與穆斯林在議會中的人數比為6:5。

敘利亞人對此大為不滿,將黎巴嫩自立看做是分裂敘利亞的行徑,但在法國的絕對實力面前,大敘利亞思想只得暫時退潮。

馬龍派主座教堂

▲馬龍派主座教堂

二戰爆發後,法國於1940年被德國擊敗,對海外殖民地的管控力大為降低,敘利亞藉機於1941年宣佈獨立。

法國並未承認敘利亞獨立,為了削弱託管地的反抗力,避免親法的黎巴嫩日後被敘利亞控制,法國於1943年承認黎巴嫩獨立,強行把黎巴嫩從法屬敘利亞託管地劃分出去。

1946年4月,法國從敘利亞撤軍,承認其獨立地位。此時黎巴嫩已獨立3年且受到許多國家的外交承認,新獨立的敘利亞無法控制這塊「固有領土」。

黎巴嫩獨立慶典

▲黎巴嫩獨立慶典

黎巴嫩面積1萬平方公里,僅相當於敘利亞的5.6%,人口僅為敘利亞的35%(1950年代)。且敘利亞是一個穆斯林佔絕對多數的國家,凝聚力遠比散裝的黎巴嫩強。

敘利亞官方繼承了大敘利亞思想,將黎巴嫩看做自己的一個「未收復地區」。黎巴嫩則害怕敘利亞入侵,緊張的關係致使兩國在獨立後幾十年間遲遲沒有建交。

敘利亞首都

▲敘利亞首都

上世紀5、60年代,敘黎實行統一簽證,即任何一方駐外使館簽發的簽證均可進入另一國。黎巴嫩希望藉此安撫敘利亞,敘利亞則藉此強化對黎巴嫩的影響。

雖然兩國並未建交,但密切的經貿關係是無法切斷的。黎巴嫩國土狹小,糧食自給率不足10%,敘利亞的農產品是黎巴嫩最重要的進口貨物。

黎巴嫩地形

▲黎巴嫩地形

60年代,黎巴嫩通過發展服務業、金融業,經濟取得飛速發展。首都貝魯特街道寬闊,樓宇密佈,被稱為東方小巴黎。同時期的敘利亞經濟也在穩步發展,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60年代的貝魯特

▲60年代的貝魯特

敘黎兩國南方是1948年獨立建國的以色列,雖然阿拉伯國家多次聯合進攻以色列,但以色列在西方國家的支持下打贏了每一場中東戰爭。

以色列藉此佔領了大量原屬巴勒斯坦的土地,大批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其中數十萬向北進入黎巴嫩境內。

黎巴嫩本地穆斯林生育率本就高於基督徒,大批巴勒斯坦難民湧入進一步改變了宗教人口比重,黎巴嫩基督徒人口占比下降至30%。

第一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此時黎巴嫩仍延續獨立時的權力分配,作為既得利益者的馬龍派不願讓渡權利,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矛盾日益尖銳。

1967年,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再度擊敗阿拉伯聯軍,敘利亞西南部的戈蘭高地被以色列佔領。此地距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僅60餘公里,且無險可守。

敘利亞深感威脅,控制黎巴嫩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因為只有控制了黎巴嫩,敘利亞才能對以色列保持相應的軍事威脅,進而形成均勢。

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

1970年,敘利亞國防部長哈菲茲·阿薩德(俗稱老阿薩德)通過政變上臺。老阿薩德是一個堅定的「大敘利亞主義」者,他提到:「沒有一個敘利亞或黎巴嫩政權可以忽視兩國的特殊歷史關係……兩國擁有同一片土地,兩國人民比兄弟還要親。」

1975年,黎巴嫩各派因政治利益重新分配的問題遲遲未能解決解決,最終爆發內戰。這一事件讓老阿薩德心中的「大敘利亞」情結又一次開始翻騰。

老阿薩德應黎巴嫩穆斯林的呼籲,向黎巴嫩派出了駐紮在敘利亞的巴勒斯坦民兵,以應對馬龍派長槍黨的瘋狂攻勢。隨後戰爭逐步升級,阿薩德決定派遣敘利亞正規軍進入黎巴嫩。

巴勒斯坦民兵進入黎巴嫩

▲巴勒斯坦民兵進入黎巴嫩

1976年6月,敘軍分三路向黎巴嫩挺進,兵力規模近萬人。敘利亞軍事介入黎巴嫩的行為引起了阿拉伯國家及蘇聯的譴責,阿盟對此迅速做出反應,加速組建「阿拉伯威懾部隊」。

但敘利亞鄰近黎巴嫩,對黎巴嫩局勢的影響力遠高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在敘利亞的壓力下,阿盟只得同意已進入黎巴嫩的敘軍也成了威懾部隊的一部分。

敘利亞的目的非常明確,一是要對黎巴嫩施加足夠的影響,建立「特殊」關係。二是要將黎巴嫩作為對以鬥爭的緩衝國。

敘利亞出兵

▲敘利亞出兵

為了達到控制黎巴嫩的目的,敘利亞最終選擇支持基督教馬龍派,看似荒唐的舉動背後折射出敘利亞在黎巴嫩的戰略佈局。

黎巴嫩國內宗教派別眾多,即便是穆斯林,很多也持反敘利亞立場。一旦支持激進的穆斯林奪取黎巴嫩最高權力,敘利亞不僅難以控制黎巴嫩,甚至可能造成黎巴嫩分裂並引來以色列和西方的干涉。

以色列威脅著敘利亞

▲以色列威脅著敘利亞

反倒是基督教馬龍派在內戰中已十分虛弱,此時對其施以援手,會讓馬龍派感恩戴德。況且名義上馬龍派仍舊是黎巴嫩政治中的最大勢力,用敘利亞總統老阿薩德的話來說「要讓黎巴嫩馬龍派認識到,如今能給他們提供保護的不再是西方人,而是敘利亞」。

敘利亞通過壓制激進派穆斯林武裝以及個別馬龍派反對勢力,維持了馬龍派的核心地位,穆斯林的權力分配比重得到提升。

1979年,沙烏地、蘇丹、阿聯酋等國部隊相繼撤出黎巴嫩,敘軍仍留在原地,且將派駐兵力增加到3.5萬人。

戰後的貝魯特

▲戰後的貝魯特

國際社會本來支持阿拉伯國家介入黎巴嫩內戰,儘快恢復當地和平。但敘利亞遲遲不撤軍,不僅被當地民眾排斥,也招致國際社會的批評。

此後20餘年間,貝魯特成為敘利亞貨物的重要出口港、黎巴嫩各大戰略要地被敘軍控制、黎巴嫩總統人選大都需要得到敘利亞的支持才能出任。

超過3000名敘利亞特工被常年佈置到黎巴嫩。敘軍對黎境內的反敘武裝展開了不間斷打擊,這對黎巴嫩國內的政治走勢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四、繼往開來:敘黎「特殊關係」的建立

1988年,親敘利亞的黎巴嫩總統傑馬耶勒(馬龍派)到期卸任,黎巴嫩基督教拒絕了敘利亞支持的新總統人選,造成黎局勢動盪。此時敘軍已在黎巴嫩駐紮12年,黎巴嫩民間要求敘利亞撤軍的呼聲不斷。

要求敘利亞撤軍的黎巴嫩民眾

▲要求敘利亞撤軍的黎巴嫩民眾

總統難產讓黎巴嫩各派再起戰端,面對阿拉伯國家的調停,作為黎巴嫩問題利益方的敘利亞堅持要求在和談檔案中加入敘黎特殊關係的內容。考慮到當務之急是停止內戰,各方同意了敘方要求。

1989年9月,黎巴嫩各方連同敘利亞簽署《塔伊夫協議》。除了提升穆斯林的權力分配外,還規定敘利亞兩年內幫助黎巴嫩恢復行使主權,待黎巴嫩建立和解政府後,敘軍再與黎巴嫩新政府談判全部撤軍問題。

老阿薩德

▲老阿薩德

《塔伊夫協定》最大的贏家當屬敘利亞,敘黎「特殊關係」得到承認,為敘利亞軍隊駐紮黎巴嫩,以及敘利亞干預黎巴嫩政治事務提供了合理依據,是對阿薩德「大敘利亞」戰略的認可。

協議在駐軍、特殊關係兩個關鍵問題上滿足了敘利亞的要求,使其完全掌控了黎巴嫩的政局,標誌著敘黎特殊關係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

駐黎敘軍

▲駐黎敘軍

1991年5月,兩國簽署《敘黎合作協調兄弟關係條約》,使敘黎特殊關係以法律文字形式固定下來,條約規定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進行全面的合作與協調,黎巴嫩的主權受到嚴重削弱。

1991年9月1日,雙方國防和內政部長簽署《安全與防務協定》,黎巴嫩的部分內政和國防權利被讓渡給敘利亞。

駐黎敘軍

▲駐黎敘軍

黎巴嫩前總統赫拉維曾自嘲道:「我們選定一名普通公務員時也無法達成一致,要去大馬士革把問題交給那裡的兄弟。」在這些 「兄弟」條約規範下,敘利亞不斷加強對黎巴嫩的滲透和控制。

1998年,埃米爾·拉胡德(馬龍派)在敘利亞支持下當選黎巴嫩總統。許多黎巴嫩民眾對此並不買賬,認為拉胡德是敘利亞的傀儡。

拉胡德

▲拉胡德

2000年,敘利亞總統老阿薩德去世,其子巴沙爾·阿薩德(小阿薩德)接任總統。面對黎巴嫩及國際社會的撤軍呼聲,小阿薩德一方面將駐黎敘軍從3.5萬人縮減至1.4萬人,另一方面卻不斷拖延,始終不願完全撤出黎巴嫩。

2004年,敘利亞迫使黎巴嫩議會同意延長拉胡德總統任期,這一舉動引發了黎國內的抗議浪潮。同年美法在聯合國提出議案,要求敘軍撤出黎巴嫩。聯合國最終通過1559號決議,要求敘利亞撤軍。

聯合國大會

▲聯合國大會

在巨大的壓力下,敘利亞最終在2005年撤出黎巴嫩,結束了對其長達29年的駐軍。敘黎特殊關係並未因敘利亞撤軍而徹底結束,敘利亞培植的親敘政客依舊活躍在黎巴嫩政壇。

敘軍撤離時,親敘的黎巴嫩真主黨組織了50萬人次的遊行,顯示了敘利亞在黎巴嫩民間的影響。敘利亞也是黎巴嫩各大銀行中,存款總額最多的外國使用者群體。

簽署撤軍協定

▲簽署撤軍協定

2008年,敘黎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兩國關係進一步正常化,但這一進程被2011年爆發的敘利亞內戰打斷。兩國邊境走私頻仍,150餘萬敘利亞難民湧入黎巴嫩,給黎巴嫩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敘利亞內戰

▲敘利亞內戰

敘利亞還指責黎巴嫩無故凍結了敘利亞上百億銀行資產。而2019年後,嚴重的通貨膨脹摧毀了黎巴嫩的經濟體系,該國民眾至今仍在通脹的泥淖中掙扎。

敘黎兩國雖為鄰國,但歷史卻給予了他們不同的發展軌跡。沿海且多山的黎巴嫩發展成基督教在中東的飛地,敘利亞則深度融合到伊斯蘭世界中。

為強調與伊斯蘭世界的區別,黎巴嫩還發展出了「腓尼基主義」

▲為強調與伊斯蘭世界的區別,黎巴嫩還發展出了「腓尼基主義」

近代以前黎巴嫩被外來帝國征服,並且併入敘利亞進行管理,這並未改變黎巴嫩獨特的宗教文化環境。但敘利亞將此作為擁有黎巴嫩主權的依據,並且在近代衍生出「大敘利亞」主義。

兩國獨立後,黎巴嫩在阿以衝突、宗教對立的背景下難以自持。敘利亞為了自身利益,忽視黎巴嫩的文化特性,強行將兩國曆史看做「同根同源」。

黎巴嫩內戰讓敘利亞得以借題發揮,強迫黎巴嫩承認兩國特殊關係。但在國際社會介入下,敘利亞試圖用宗教文化和軍事實力將黎巴嫩納入「大敘利亞」戰略最終功虧一簣。

黎巴嫩反敘利亞遊行

▲黎巴嫩反敘利亞遊行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Source

Visited 4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