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興中路、襄陽南路周邊街區老地圖

桃源邨所在的復興中路、襄陽南路周邊街區老地圖。

復興中路連接原盧灣區和徐匯區,是原法租界內一條東西向的主幹道。當時她還是連接霞飛路(淮海路)、寶健路(寶慶路)和呂班路(重慶南路)的重要幹道。

陽光透過繁茂的梧桐樹,照在寧靜優雅的復興中路上。每次路過復興中路,充滿詩意的「桃源邨」名字,總會讓人對這個小區的歷史產生很多美好憧憬。

復興中路1295弄桃源邨大門
復興中路1295弄桃源邨大門

復興中路1295弄桃源邨大門。

桃源邨大門

桃源邨大門。

小區名字的來歷,是否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有關?《桃花源記》中村民過著與世隔絕,怡然自樂的生活。而桃源邨最初的建造者,可能也希望生活在這裡的居民,能如同世外桃源中的村民一樣,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

地圖正中有點倒金字塔型的小區就是桃源邨,周邊可以看到有菜園和花園。現在的居民已經難以想象,這裡曾經是農民種菜的菜園。

「桃源邨」位於復興中路1295弄,建於1936年,共有83幢坡頂、三層磚木結構石庫門房子,建築面積12400平方米。這些老房子在延續法國建築風格的同時,散發出迷人的格調。鬧中取靜,悠然自得是它的性格,猶如它的名字一般,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也是安寧和樂,美好閒靜。

桃源邨是「新式里弄」。每層都有一間正房,二樓、三樓各有一間朝北的亭子間,二樓上有一間有浴缸的「大衛生」,底層有間只有抽水馬桶的「小衛生」。這種格局在當時被稱為「一上一下三層樓」,因為具有衛生設備所以就躋身於「新式里弄」之列了。

對於桃源邨名字的來歷,居住在這裡的居民也說不清楚。只是記得很久以前這裡便叫這個名字了。據老居民利玉珍婆婆回憶: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她父親便搬來此地居住。這裡是法租界的地皮,但由葡萄牙人管理。當時這裡居住的都是些電影明星、有錢人。大門口還有24小時的警衛。每戶人家都有一部電話,有訪客來時,門衛就會通知主人去接,不然不給進。

利婆婆還回憶道:當時這裡很寧靜,小區後面原來是條小河。每到夏天,大家都會在河邊嬉戲,很多老電影也在這裡取景拍攝。復興中路以前,周邊都是菜地,附近的農民在菜園裡種點菜之類的。至於為什麼叫桃源邨,利婆婆只記得自己搬來的時候便是這個名字了。

利婆婆保存的房租收據,表明1966年她們家的房租是14.75元。

70多歲的李先生也是土生土長的老居民。說起桃源邨的來源,李先生說雖然自己生在桃源,長在桃源,但對它的來歷也是不清楚。只依稀記得老人們說過,因為這裡曾經種植過很多桃花,每到春風起時,桃花便會隨風飄散。這裡以前居住過很多老的電影明星。

復興中路、汾陽路口老地圖

復興中路、汾陽路口老地圖。

有一首據說是當時桃源邨居民寫的詩,給我們描繪了當初「桃源邨」世外桃源般的景象。只是隨著歲月的變遷,小河沒有了,桃花源般的意境也煙消雲散了,有點可惜。

桃源村中桃花香,花香飄進千萬家,一株粉簇探出頭,香豔芬芳又一村。

香豔芬芳又一村

復興中路1315弄又一村,建於1939年,有磚木結構房子12幢,建築面積1524平米。

正像老居民回憶的那樣,桃源邨因為住過很多電影明星,所以她還有另外一個更響亮的名字「辣斐德路上的明星弄堂」

根據老居民回憶,在那裡住過的明星有:石揮、藍馬、馮喆、顧也魯、陸露明、黃宗英、導演卜萬蒼。那時候,周旋也經常去桃源邨,跟熱戀中的男友石揮約會。周旋穿著樸素,經常只是一件陰丹士林的布旗袍和一雙白色平跟皮鞋,不施脂粉,更不佩戴首飾。

我一直以為這些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電影明星,收入應該也是不錯的,一人住一幢石庫門房子不過分的。但是聽了老居民的介紹,讓我大跌眼鏡。

桃源邨弄內

桃源邨弄內。

原來,當時桃源邨4號住著石揮和藍馬。石揮是住三樓的亭子間,藍馬是住三樓的後間。亭子間面積大概十平方左右,後間的面積大一些。

電影《萬家燈火》中,藍馬和上官雲珠劇照。

照片前排右一藍馬,右三上官雲珠,右四吳茵,後排當中黑衣男子中叔皇。

藍馬:原名董世雄,生於北京。曾被譽為「重慶的石揮」,藍馬、石揮兩位好友當時東西輝映,為中國話劇史寫下動人的一頁。1947年,藍馬參加崑崙公司,接連主演了三部重要影片《萬家燈火》、《麗人行》、《希望在人間》,也由此確定了他在影壇不可動搖的地位。1976年去世。

26號住著馮喆和顧也魯。他倆的住房面積要比石揮、藍馬要寬敞一些。馮喆住三樓前間,約有十六平方米,顧也魯住底層大間,有二十多平米。

馮喆在文革中48歲英年早逝。

馮喆。在文革中48歲英年早逝。

馮喆在文革中48歲英年早逝。

馮喆塑造了許多令人振奮的角色:《南征北戰》的高營長、《羊城暗哨》的偵察員王煉、《鐵道游擊隊》的政委李正。

「袖珍小生」 顧也魯。過去中國影壇有這麼個說法:鐵打的顧也魯,流水的女演員。就是形容顧也魯當年演戲的風光程度。他一生拍攝了七十多部電影,與四十多位女明星合作過,留下了好多難忘的銀幕形象。2009年去世。

當時的性感明星陸露明住在6號三樓,黃宗英曾經住在12號,後來搬走了。合住一幢房子的居民,當然都要合用廚房和洗手間的。在桃源邨能夠一家人獨自住一幢房子的,只有大導演卜萬蒼了。

陸露明中國著名電影女演員,因主演《少奶奶的扇子》一舉成名,先後拍攝影片30餘部。

黃宗英與趙丹劇照。趙丹是黃宗英第三任丈夫。

1948年黃宗英與趙丹一起出演了《烏鴉與麻雀》被認為是40年代後期,喜劇電影創作中成就最突出的作品,也是讓黃宗英引以為榮的代表作。右二為黃宗英。

卜萬蒼與陳雲裳合影

卜萬蒼與陳雲裳合影。

卜萬蒼與陳雲裳合影

卜萬蒼被譽為中國電影的瑰寶,1974年因病在香港去世。1966年卜萬蒼作為導演和指導老師,發現並親自培養了奚秀蘭,使其成為風靡一時的「民歌皇后」。

人物簡介:

「話劇皇帝」石揮

「話劇皇帝」石揮

「話劇皇帝」石揮。

中國話劇界有兩個人的地位是無人能夠超越的,一個是於是之,一個是他的舅舅石揮。

於是之,中國話劇代表人物,代表作《茶館》、《龍鬚溝》等。

1957年11月中旬的一個傍晚,石揮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棕色呢子大衣,戴著他那塊全上海只有6塊的名錶,吻別新婚三年的妻子著名京劇演員童葆苓,去陝西南路的銀行給母親匯了最後一次款,往碼頭走去。路上遇到了上影廠的同事沈寂,問他到哪裡,他的回答驢頭不對馬嘴:我再也不能演戲了,完了,完了。

石揮與妻子著名京劇演員童葆苓

石揮與妻子著名京劇演員童葆苓。

暮色蒼茫之中,他來到黃埔碼頭,買了張票,登上了開往寧波的「民主三號」客輪,這艘船是他最後一部電影《霧海夜航》的道具船。從此,這位40年代的「話劇皇帝」,影界的編、導、演全才消失了。各種傳聞在社會上游走:石揮到了香港,到了台灣,到了美國,投靠了資本主義……

石揮電影劇照

石揮電影劇照。

石揮性格高傲,舊時的上海灘,一次組劇團,老闆宣告:在座幾位都是A級演員,拿最高月薪600塊!石揮旁若無人地冒出一句:我要601!一時眾人皆驚,事後,石揮就多了個「601」的外號。

就連當時公認的一號男角趙丹,他也不怎麼放在眼裡。曾有人拿他和趙丹作比較,他不屑地說:比什麼比?我不喜歡趙丹,趙丹也不喜歡我,我有我的好處,趙丹有趙丹的好處。

石揮的失蹤是前兩天開會的結果,他的上影廠同事揭發批判他的右派言行,說他驕傲自大,有點成就,就跟黨討價還價;說他寫文章反黨,說他根本不懂藝術,就知道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說他道德敗壞,沉迷於吃喝玩樂。幾乎在一夜之間,石揮從卓越的電影藝術家變成了人人批判的臭狗屎。

成名前,石揮生活多艱辛,他當過車童,鏟過煤,當過牙醫學徒,養過蜂,在電影院門口賣過票就連,演戲,也是因為「能管一餐飯」。

這個出身於草根的巨星,實在沒什麼「巨星相」,小眼睛,模樣平平。可他的戲演什麼像什麼。有人正正經經來問他:您師從哪派?他答曰:天橋加京劇。

的確,小流氓、窮警察、老園丁……這些「小而壞」的市井人物,被石揮演繹得光芒四射。就連曹禺都心悅誠服地說:《雷雨》中的奴才魯貴,石揮演的,比我寫的都好。

石揮在假鳳虛凰的劇照

石揮在《假鳳虛凰》的劇照。

石揮曾在《假鳳虛凰》裡扮演過一個假冒富商的理髮師,他自創了一系列「拿剃刀在領帶上刮刀片」的形象表演,竟引起理髮業工會投訴。800多名理髮師圍成人牆,阻止觀眾進影院看電影。海報上,石揮的名字被油漆塗成了大烏龜,長達一年多,他只能「縮著頭」,在家裡理髮。

石揮從藝16年,只有9年從事電影創作,9年之中演、編、導了18部電影。他憑著天分和刻苦,成了40年代的「話劇皇帝」;又憑著虛心和悟性,執起導筒,自編自導自演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名片《我這一輩子》、《關連長》。

我這一輩子劇照

《我這一輩子》劇照。

1982年義大利舉行「中國電影回顧展」,《我這一輩子》讓老外們讚歎不已。法國電影史家米特里說:我參加了這次回顧展,發現了中國電影,也發現了石揮。日本影評家佐藤忠男說:過去我只知道中國有個趙丹,現在我發現還有石揮。

1947年石揮在張愛玲電影處女作《太太萬歲》裡的劇照。

《太太萬歲》裡石揮出演的是個自私、好色又有些滑稽的岳丈老太爺,談不上可恨,最多是有些可笑和可鄙。

《太太萬歲》是中國影壇極少見的一部喜劇,它的難得之處在於,出場的大部分人物在氣場上都不提供喜感。只有兩人負責招樂的任務,一位是韓非,一位就是石揮,後者的角色顯然更吃重一些。石揮這一次的表演在他的銀幕生涯裡也非常難得,是一種舉輕若重的表演,處處可見痕跡,但又實實在在地在規定情境裡大放異彩。

1957年11月底,當電影界還在盛傳石揮投敵的時候,寧波海邊飄來了一具男屍,當地漁民就地埋了。第二年(事發17個月後),當地公安查訪此事,漁民們忘了埋屍的準確地點。經驗豐富的公安在蘆葦深處挖出了這具男屍,西裝中的派克筆和腿骨骨折的舊痕告訴人們,他就是石揮。

黃宗江在回憶錄裡說,40年代,他和石揮同居上海桃源邨的亭子間,石揮說過一句讓他一輩子也忘不了的話:天下人都是王八蛋。黃宗江愕然問道:也總有好人吧?石揮慢騰騰地說:那也要先把他看成王八蛋。在這極端惡毒的咒罵之中,深藏著對冰冷的利己主義的憎惡和輕蔑。

1957年11月的那天夜裡,石揮站在「民主三號」的甲板上,眼前翻騰著漆黑的海水,「天下人都是王八蛋」,帶著對人性的失望,對世道的怨恨,他縱身跳進大海。那一年,他42歲。

1979年2月,上海電影局召開大會為石揮平反。1995年由廣電部,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舉辦世界電影100週年暨中國電影90週年紀念活動中,中國電影世紀獎評委會授予石揮「中國電影世紀男演員獎」。

Source

Visited 8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