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猶太人,網路上說法比較多的無非是猶太人有多聰明,智商有多高,多會賺錢,甚至掌握著美國的命脈。
但是猶太人在全世界有著長達2000多年被驅逐的歷史,尤其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反人類滅絕計劃,通過各種手段殘殺了600多萬猶太人。
然而,在我們唾棄納粹德國的暴行之前,我們一定要知道,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因為有一個猶太人家族在我們國家犯下了累累罪行,給我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個家族叫沙遜家族,人稱猶太人之王。
如果說你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那麼坐落在上海外灘的和平飯店,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聞,而這個和平飯店的前身叫沙遜大廈,就是沙遜家族建造,也正是這個沙遜大廈見證了他們家族的骯髒歷史。
01
逃離巴格達
1830年的某個深夜,一個黑衣人神情慌張的穿梭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街頭,此人是37歲的大衛沙遜。
大衛沙遜(David Sassoon,1792-1864)
就在幾個小時前,他的父親支付贖金把他從絞架上救出,此時他要連夜逃離巴格達,在城市的另一端由一艘小船在接應他。由於時間太過匆忙,大衛只帶了一些盤纏,所有的家當都被他系在腰帶上。
巴格達在聖經裡又被稱為巴比倫,沙遜家族以巴格達為據點,影響力覆蓋了中東地區近千年。同樣作為猶太人,沙遜家族被很多不了解他們的西方人稱為東方的羅斯柴爾德家族。不過沙遜對於這個稱呼有些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羅斯柴爾德家族不過是一群暴發戶。
同樣作為一個猶太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歐洲歷史上最知名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家族之一。他們的財富和影響力跨越了幾個世紀,從18世紀末開始,一直延續到今天。
按理說,沙遜家族的眾多的影響力會繼續下去,但事與願違,巴格達爆發的反猶運動,由於缺乏足夠的政治敏感度,沙遜家族被當地的掌權者盯上,面臨被清算的命運。
大衛·沙遜和幾個兒子。
作為長子和家族未來的掌舵人,大衛沙遜肩負延續家族血脈的使命。事發突然,大衛還沒來得及和妻兒告別,就連夜逃離了巴格達,經過長途跋涉,他來到伊朗。
大衛在伊朗無親無故,為了存活,他把隨身攜帶的盤纏作為本金,在當地做起了小販生意。作為沙遜家族的一員,大衛從小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這讓他可以在波斯人、阿拉伯人、猶太人之間的溝通遊刃有餘。很快,他就在眾多小販中脫穎而出,並逐步在伊朗站穩腳跟。
就在他離開巴格達一年後,大衛成功和家人取得聯繫。所幸巴格達的緊張局勢有所緩和,以家族資產為代價,全家人的性命總算保住。不過這個地方肯定是不能待了,於是在大衛的安排下,全家離開伊拉克,前往伊朗和大衛會合。
大衛終於見到了他闊別已久的妻子和幾個孩子。而大衛的父親老沙遜由於年事已高,加上舟車勞累,在和家族團聚沒多久就去世了。於是大衛繼承了沙遜家族的領導地位。
02
印度孟買發家
正當大衛沙遜計劃在伊朗大展拳腳的時候,一天他碰到一個在東印度公司工作的朋友。在聊天過程中了解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貿易,朋友問大衛是否有興趣去印度發展,他可以借錢給大衛作為啟動資金。商業嗅覺靈敏的大衛立刻意識到,背靠大英帝國的殖民擴張或許是復興沙遜家族的絕佳機會。
於是在1832年,他們舉家搬到印度,並將印度孟買作為自己新的根據地。沙遜家族首先從自己最擅長的金融和農產品貿易開始做起,他們利用高超的資源整合能力,籠絡了大量當地農民,逐漸建立了自己的採購網路。
靠印度盛產棉花進行跨國貿易發家。
很快,他們碰到一個機會,當時英國正處在工業革命,對棉花有非常大的需求,印度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地之一。在和英國貿易商打交道的時候,大衛收穫到一個重要資訊,印度出口的棉花原料裡經常會夾雜小石頭,導致加工起來非常麻煩,誰能解決這個問題,誰就能贏得大量訂單。
於是大衛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最佳化,這樣他們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後來美國發生內戰,導致美國的棉花產能一落千丈,沙遜家族抓住機會,讓自己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經過十多年發展,沙遜成為印度富甲一方的猶太貴族。
對於大衛這些成就都是階段性的,接下來他要考慮更長遠的事情。他有12個子女。為了擴張自己的商業版圖,他把兒子們派遣到世界各個重要經濟中心,其中大兒子被送到英國,專門負責打入英國核心階層,二兒子伊利亞斯被派到中國,負責遠東的生意。
03
走私鴉片
當時的中國剛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大量鴉片蠶食著無數國人的身心。早期負責對華鴉片貿易的公司叫做加丁穆森(Jardine Matheson),由兩個蘇格蘭人創辦。這家公司時至今日還在運營,而且還是上市公司,總部就在香港。一提起這家公司的中文名,估計很多人都有印象,那就是怡和洋行,上海外灘有一棟樓,以前就是他們的。
1922年在上海外灘落成的怡和洋行大樓。
伊利亞斯沙遜看到怡和洋行背靠中國賺了這麼多油水,也想分一杯羹。當時進入中國的鴉片原材料主要產自印度,正好他們家在供應鏈上有優勢,於是沙遜立刻在香港和上海建立了辦事處。1840年後,英國雖然打贏了鴉片戰爭,但是根據清政府法律,鴉片在明面上依然屬於非法,要通過走私等手段才能進入中國市場。
當時怡和洋行壟斷了鴉片走私的渠道,沙遜必須要經過他們才能進入中國市場,所以當時沙遜在中國佔有的鴉片市場份額並不高。但若干年後,事情發生了轉機,畢竟走私太麻煩,所以在以怡和洋行為代表的貿易商的慫恿下,英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目的是讓鴉片在中國徹底合法化。
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
關於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本文不贅述了。就這樣,怡和洋行放棄了壟斷的渠道,換來了更大的市場,而對於沙遜家族來說,自己再也不用依賴對方了。
為了方便印度到中國的鴉片貿易,沙遜家族夥同怡和洋行以及其他股東成立了香港上海銀行,主要用來吸收公眾存款,優先貸款給銀行股東的相關企業,用來從事鴉片貿易。
當年魔都外灘12號-滙豐銀行大樓。
這家銀行在國內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字,那就是滙豐銀行。漸漸的,鴉片貿易成為沙遜家族的經濟支柱。大衛沙遜也將自己的另外幾個兒子派遣到中國,用來輔佐二兒子伊利亞斯。
由於沙遜家族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兄弟每天都會通過書信交換各種情報,包括棉花、鴉片的市場價格以及各種國際形勢,這樣他們在貿易競爭中取得了巨大優勢。
為了方便交流,沙遜家族甚至是發明電報技術的早期投資人之一。電報技術在亞洲最早的使用就是被沙遜家族成員用來交流各地的鴉片市場價格。
正所謂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憑藉在金融、科技以及供應鏈上的優勢,沙遜家族超越所有商業對手,取代怡和洋行壟斷了中國的鴉片貿易。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條件的話,還是要多生孩子。
沙遜家族財富的背後是無數國人的苦難。不過在他們看來,他們遵紀守法,賺合法的錢,至於法律制度本身是否遵守道德底線,並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內。
大量的中國民眾吸食鴉片,人們對鴉片的需求量也在不斷上漲。沙遜看到鴉片在中國的銷量不錯,就開始長期生活在中國,專門做鴉片生意。
還記得之前提到大衛沙遜的長子嗎?來到英國後,他也沒有閒著,經過幾十年的社交經營,加上沙遜家族在鴉片貿易中的突出貢獻,他被授予爵士稱號,成功進入英國上流社會,和數名皇室成員存在緊密聯繫。比如當時的威爾士王子嗜賭成性,沙遜就經常慷慨解囊,給他提供賭資。
一群賣鴉片的猶太人和英國核心階層走得這麼近,普通英國民眾全都看在眼裡,輿論開始出現反猶反鴉片的聲音。1891年,由於輿論和道德壓力,英國議會推出法案,打算終止鴉片貿易,但是,沙遜家族動用人脈,將法案的實施時間一拖再拖,直到20多年後,包括美國在內的幾個重要經濟體在上海舉辦了一次國際會議,主題是禁止鴉片貿易,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美國要呼籲禁止中國的鴉片貿易呢?
那是因為早期參與美國建設的很多是華人勞工,吸食鴉片的陋習已經侵犯到美國的利益,自此鴉片貿易才最終畫上句號。
幾十年來,沙遜家族依靠對華鴉片貿易一度晉升為世界最富有的家族。在大衛沙遜去世後,他的大兒子曾經短暫繼承過龐大的產業,不過相比繁瑣的管理,他更喜歡混在英國的上流圈子,其他家族成員也抱著類似的想法,於是家族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
大衛沙遜去世後,後面有整整兩代的沙遜直接選擇躺平,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就有數不盡的財富,幹嘛搞得自己這麼累呢?
04
房地產大亨
事情在20世紀初發生了轉折,由於鴉片貿易被終止,家族面臨生存危機,需要有人站出來領導家族尋找新的方向。這時另一個主角維克多沙遜出現了。
維克多·沙遜(Elias Victor Sassoon,1881~1961年)
維克多是大衛沙遜的曾孫,和大部分家族成員一樣,維克多從小就浸化在英國的貴族階級,衣食無憂的他養成了放蕩不羈的性格,帥氣的外表搭配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無論男女碰到他都會心動。
維克多自我定位是鑽石王老五,他覺得自己應該會一生不娶,因為女人要和他結婚,八成是看上了他的家產。就是這樣一位花花公子,按理說對管理龐大的家族產業不感興趣。但後來一件事讓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一戰期間,維克多報名參加英國空軍,在一次飛行任務中,維克多駕駛的飛機發生墜毀事故,雖然保住性命,但他也因此雙腿殘疾。這件事對維克多的打擊很大,也讓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經過再三權衡,最後他決定站出來,成為沙遜家族新一代掌門人。
花花公子鑽石王老五維克多沙遜。
隨後,維克多離開英國,回到家族大本營印度孟買,重新掌舵棉花貿易,同時梳理家族產業。與維克多差不多時間回到印度的,還有後來被人們稱為聖雄的甘地。一戰後,世界對於棉花的需求大量減少,造成印度大量棉花工人被減薪裁員,沙遜產業下的工人開始罷工,同時,在甘地的領導下,印度開始了獨立解放運動,維克多意識到,一旦印度成功獨立,失去靠山後,自己的家族必然會遭到清算。
於是,他趕緊甩賣了在印度的資產,帶著鉅額資金來到了沙遜家族財富的真正源頭中國上海。1920年代,中國處於劇烈的動盪,與中國其他地方的衰敗不同,上海卻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這種繁榮主要都發生在列強控制的各個租界裡。
維克多來到上海後,他知道這裡已經不能再搞鴉片了,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全新的領域房地產。在上海安頓不久後,他就大筆一揮,建造了大量標誌性建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處在外灘最核心地段的華懋飯店,這是當時遠東地區最豪華的飯店,每天都要接待世界各地的來賓,維克多自己則住在其中一間包房,天天香檳派對,美女環繞,歌舞昇平。
那段時間,以沙遜為代表的外資在上海大搞地產投資。1930年的上海繁華程度已經直逼美國芝加哥,成為世界第四大城市。但當時的普通中國百姓對這一切沒什麼概念,上海的繁榮與中國人民無關。
沒過多久,沙遜家族在中國的聲譽除了房地產,還包括大宗商品倉儲,特殊釀酒等領域。
05
橫行上海灘
在殖民統治時期,負責上海一切事務的是一個叫做上海市政委員會的組織,總共有七個席位,諷刺的是裡面沒有一個中國人。維克多沙遜就是委員會中的一員,是舊上海真正意義上的頭牌。
1930年代出版的沙遜大廈照片,當時為華懋飯店。現在外灘的和平飯店曾經為華懋飯店(Cathay Hotel)1872年,英籍猶太人伊利亞斯·大衛·沙遜在孟買成立新沙遜洋行。1877年來上海設立分行。沙遜大廈地皮原屬美商瓊記洋行,該行1844年以每畝42兩銀子向農民永租。1875年,沙遜以每畝6500兩購得,並建造了2幢2層樓的洋房,時稱「沙遜姊妹樓」。隨著洋行的成長,維克多·沙遜決定將原樓拆除,重建。1926年4月開始拆除舊房,1929年新樓建成。沙遜大廈建成第四年,該處的地價已經漲到90年前的8570多倍。
當時的維克多在上海有多厲害呢?分享兩個趣聞,曾經中國銀行要在外灘造一棟30多層高的大樓,就建在華懋飯店的隔壁。維克多一看,你這不是要滅我威風嗎?不行,當時沙遜家族是國民政府債券的最大買家之一,說白了就是金主爸爸,於是他動用關係直接否掉了大樓原先的設計。大家如果去外灘玩,可以留意一下,現在的中國銀行大樓要比原先的規劃縮水了不少。
另一個小趣聞,有一天,維克多帶著朋友去百樂門舞廳白相(玩),服務員沒有認出維克多,他看這個人跛腳,拄著柺杖,於是便出言不遜,雙方發生口角,感受到奇恥大辱的維克多回去立刻就在百樂門隔壁買了塊地,斥巨資在上面建造了當時東亞地區最豪華的娛樂場所仙樂斯舞廳。
維克多在上海可謂隻手遮天,只要他想要,幾乎沒有得不到的。不過凡事也有例外。美國美女作家項美麗是維克多的常客,據說是維克多眾多紅顏知己中唯一一個讓他動真情的。兩人保持非常親密的關係,但項美麗心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男人,那就是中國詩人邵洵美。
項美麗與邵洵美。
項美麗經常陪在邵洵美身邊,穿梭於中外文化圈之中,這讓維克多非常嫉妒。三人維持著一種很奇妙的關係。
06
遭遇日本人
30年代的世界並不安定,上海對於維克多沙遜來說就像是世外桃源,但是這種生活很快被後來的戰亂打破。20世紀初,日本人拜訪了歐洲眾多銀行家,希望籌集資金強化軍事,用來對付沙皇俄國。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們在痴人說夢,只有一個名叫雅各布希夫的猶太銀行家很喜歡日本人的計劃,願意提供資金,可以說當時一半的日本海軍就是靠猶太人的資金建立的,1904到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爆冷打敗沙皇俄國。
當初雅各布希夫因為同情俄國境內猶太人的遭遇,給日本提供資金就是希望教訓一下沙俄。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日本軍人在撤離的時候順手帶走了一本書,而這本書居然影響了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格局。
在1905年左右,這本名叫《錫安長老會紀要》的書最早以俄文的形式在俄羅斯境內流傳開來,作者不詳,裡面的內容現在來看其實挺扯淡的。這是一部關於反猶主義的書,裡面包含了共濟會等概念,這些概念至今依然活躍在各種陰謀論中。
《錫安長老會紀要》。1919年,日本軍隊被遣往西伯利亞與白俄士兵共同對蘇俄作戰失敗,日本才被引向一種對猶太人的消極態度。實際上此書是俄國秘密警察憑空編造出來的。然而,無論是對譴責猶太人應對布爾什維克革命負責的俄國士兵來說,還是對7.5萬名第一次在完全西方的條件下生活和學習的日本士兵來說,《議事錄》必須一字一句閱讀。
後來此書被翻譯成英文、德文等語言,由於迎合了當時歐洲主流的反猶情緒,很快火遍西方世界,包括德國。《錫安長老會紀要》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人類近代史上最成功的認知戰案例之一,順便一提,了解這本書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它所造成的影響,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當代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面對的挑戰,當初日軍打敗沙俄之後,有人隨軍把這本書帶回了日本。
犬塚惟重。來自東京的海軍軍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地中海度過,遠征西伯利亞時駐在距海參崴不遠的戰艦上。犬塚雖然不到30歲,卻野心勃勃,不斷尋找特殊途徑以求出人頭地。
另一名是安江仙弘大尉,他33歲,精通俄語,任謝蒙諾夫將軍的參謀,出身於日本北部一個武士家庭,是個頭腦敏銳的實證主義者。他本應在一個日本著名大學教歷史而不是在日本帝國軍隊中當官。這兩人,還有其它至少數千名日本人,都接受了《議事錄》的結論,即:沒有自己土地的猶太人多年來一直謀圖佔有整個世界。他們將《錫安長老會紀要》翻譯成日文,在日軍中廣泛傳播。
不少日本軍人在閱讀這本書之後,都認為猶太人控制的美國媒體正在扭曲日本的年輕人,而日本在侵略蠶食中國的進程中之所以受到西方世界的阻力,背後一定也是猶太人的陰謀。
1930年代,歐洲很多國家爆發了反猶運動,尤其是波蘭、捷克、德國等國。同一時期的中國人對反猶主義完全沒有概念,那些在中國斂財的昂格魯、薩克遜人、日耳曼人、猶太人被我們統一歸為帝國主義列強。
何鳳山與他發放給猶太人的簽證。
後來有越來越多來自奧地利、德國的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這和一個叫何鳳山的人有關。在當時,幾乎每週都有1000多名猶太人不遠萬里來到上海,淞滬會戰之後,日軍進入上海,隨後犬塚惟重,作為日軍中的反猶先鋒也被派到上海,專門負責處理上海的猶太人問題,與德國盟友的做法不同,日本人對猶太人要客氣的多。
一方面是猶太人分佈在各個租界,日本人還不敢輕易冒犯。另一方面,以犬塚惟重為代表的一些人,把猶太人比作河豚,直接吃有毒,但好好處理的話還是很美味的。
他們看上了猶太人的財富,想要複製當年雅各布希夫投資日軍的成功案例。於是,上海最有錢的猶太人維克多沙遜自然就成了日軍的目標,每天不斷增加的猶太人就是他們向沙遜要錢的籌碼。如日軍所料,隨著越來越多猶太人來到上海,維克多一改往常傲慢的態度,積極投身對猶太同胞的救助。
雖然上海籠罩在隨時爆發戰爭的陰影中,沙遜的收入大不如前,但他還是慷慨解囊,利用自己在租界中的影響力,為猶太人提供庇護場所。
07
逃離上海
說來也諷刺,沙遜家族寄生中國斂財一個多世紀,卻沒有一個成員願意學習中文,甚至去了解中國文化,也沒有一個中國人有資格進入他們的核心圈子。面對國人的苦難,他們無動於衷,而面對猶太同胞,他的態度卻發生了180度轉變,隨便拿一個片段被好萊塢改變一下,都是宣揚人性光輝的大片。
這段時間,日軍和維克多經過數輪談判,軟硬兼施,維克多始終不願意交出自己的資產,最終談判破裂。維克多很清楚,假如他繼續留在上海,等日本控制上海公共租界,他就完蛋了。
於是,在1941年,維克多乘船逃往印度。幾周後的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正式對美國宣戰。同一天凌晨,幾個攜帶武士刀的日本士兵偷偷爬上一艘美軍停靠在黃浦江的戰艦,發動了偷襲。
隨後,上海數個租界淪陷,這意味著日本同時和英、法等國也撕破了臉。遠在印度的維克多聽到訊息,命令手下銷燬沙遜在上海的所有賬本和資料,以免他們落入日本人之手。日軍在上海勢如破竹,他們將沙遜的漢彌爾登大樓作為據點,而犬塚惟重直接把華懋飯店維克多曾經居住的套房作為自己的寢室。
日軍的到來迫使西人逃離上海。
上海近2萬名猶太人前景堪憂,佔領上海後沒多久,犬塚惟重被派到太平洋戰場和美軍作戰。於是德國派來一個外號「華沙屠夫」的蓋世太保頂替犬塚惟重來幫助日軍處理猶太人問題。他們曾經討論過各種方案,由於太殘忍,這裡就不多描述了。
經過仔細研究,他們決定先將猶太人驅趕到位於虹口區的貧民窟。隨後幾年,近2萬名猶太人擠在小小的空間裡,他們的禁錮或許很糟糕,但是和同時期的中國人比起來已經好多了。
08
戰後的猶太人
猶太人甚至發展出成熟的商業區,也就是虹口區著名的小維也納。兩個不同種族擠在同一片區域,相互之間卻很少有交流。就這樣過了幾年,雖然被限制了自由,但是直到太平洋戰爭結束,這批猶太人也沒有受到日軍的迫害。
犬塚惟重後來在菲律賓被美軍抓獲,在審判戰犯的時候,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由於感謝犬塚惟重的不殺之恩,上海猶太人集體為他求情,最終他被無罪釋放。1948年,以色列復國,曾經在上海生活數年的猶太人陸續離開中國。戰後維克多沙遜重回上海,此時已經物是人非,租界早就不復存在,中國經過百年的恥辱已經不可能允許像他這樣的外來人繼續騎在頭上了。
雖然沙遜在華資產依然保留,維克多沙遜家族已經不可能在上海東山再起。
但戰後發生的嚴重通貨膨脹讓這些資產迅速貶值。維克多曾一度以為沙遜家族可以東山再起,就像他的曾祖父一樣。但他也和他的祖先一樣犯了同樣的毛病,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
早在多年前,維克多剛來到上海,他的紅顏知己項美麗就告訴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拯救中國。他當時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但維克多周圍的人要比他看得清楚多了,而維克多沙遜天真的以為,不管中國是由誰領導,他都能搞定,就像當年一樣。
但直到最後一刻,他才意識到自己錯了,即將領導中國的這批人是有堅定信念的。就在新中國建立前夕,維克多沙遜低價變賣了他在中國的所有資產,離開了這個他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
09
自我放逐
隨後幾十年,維克托自我放逐到巴哈馬群島。在生病的晚期,為了感謝一直悉心照顧他的護士,維克多決定娶她為妻。1961年,維克多沙遜死於心臟病,一生都沒有留下後代,沙遜王朝就此謝幕。
如今,沙遜家族的成員分佈在世界各地,在眾多領域都做出了不錯的成績,有的人從政,有的人經商,有銀行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等,新中國成立後,華懋飯店(即沙遜大廈)改名為和平飯店,這是遊客從南京路步行街到外灘的必經之處,進入21世紀,受到上海方面的邀請,沙遜家族的後代回到中國,參與了和平飯店的改造工程,試圖還原當年維克多沙遜時期的裝修風格,維克多夫婦的畫像就懸掛在飯店一角。
海納百川的上海再以她特有的方式回看這段特殊的歷史。2014年,加拿大的費爾蒙特酒店集團獲得了和平飯店的運營權,據說他們曾經在報紙上打廣告,希望收集一些猶太人在上海時期的傢俱作為酒店裝飾。沒想到收到了大量反饋,很多上海市民將家中的古董傢俱貢獻出來,這些都是猶太人當年留下的。
猶太人在上海的歷史就像這些散落的傢俱一樣,塵封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等待後人去發現。
追述幾句,維克多·沙遜爵士在1959年4月1日,以77歲高齡和39歲的名叫伊芙琳·巴恩斯(Evelyn Barnes)的美國護士結婚。沙遜爵士身體有疾,卻堅持在婚禮進行時始終站著,並且幫助切開結婚蛋糕。
兩年後,沙遜爵士為巴哈馬總督等朋友安排了一次宴會,之後,他心臟病發作,在氧氣帳內度過了6天;第7天,就是1961年8月12日,又要注射了,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
能挽回,就抬起眼睛,輕聲但堅定地對妻子說道:「不必給我打這一針了,巴恩斯。」
維克多·沙遜爵士因心力衰竭而逝世。
1961年8月25日,美國《時代》週刊報道了他去世的訊息,全文儘管簡短,仍然提到了他在上海的建造沙遜大廈等業績。
上海成為維克多·沙遜人生的重要篇章。
維克多·沙遜是一位有前瞻眼光且行動迅猛的老闆。他看好上海,就果斷地移師上海;當他認為上海不再美好的時候,壯士斷腕般地離去。從1923年初來到上海再到1948年離開,沙遜先後在上海待了25年,換言之,他42歲到67歲共25年是在上海度過的。
沙遜的事業在上海獲得了長足發展;上海因為有了沙遜的人生故事,其城市色彩顯得多彩而豐富,上海,更顯得上海。
維克多·沙遜離開上海已經幾十年了,他的傑作沙遜大廈就是和平飯店,仍然矗立在外灘。只要這棟高樓還在外灘,只要這棟高樓裡的燈火還在閃耀,沙遜的故事就會繼續被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