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993年,盧灣第十糧店。龔建華攝
圖2:盧灣區有關行業保淡供應有良策(楊濟詩,《文匯報》1993-8-3,第1版)
圖3:黃陂南路、徐家匯路口(1989年《上海市商用地圖》圖135)
1993年,滬上攝影師龔建華拍攝了一張題為「末代糧店」照片,從片中可看到「盧灣第十糧店」店招字跡(圖1),但未標識地址。為了考證這家糧店地址,筆者在1989年版《上海市商用地圖》中翻遍了盧灣區的圖頁,發現盧灣區糧店有八十多家,其中有「盧灣第九糧店」和「盧灣第十一糧店」標識,唯獨沒找到這家第十糧店標識。接著查《新民晚報》、《文匯報》,終於發現在1993年《文匯報》的一篇「盧灣區有關行業保淡供應有良策」報道中有「徐家匯路黃陂路口第10糧店」之記載(圖2)。可是,在《上海市商用地圖》中徐家匯路黃陂南路口卻未標識這家糧店,可能當時編者漏標了。在秦興培先生1994年拍的黃陂南路(東側)近徐家匯路口視訊中未發現這家糧店之蹤影,故推測盧灣第十糧店位於徐家匯路黃陂南路口西北轉角處(圖3紅圈所示)。
圖4:1980年代,南潯路118號,虹口區第二糧店
老底子,屋裡廂買米的活由家母或大哥、大姐承擔。到了1970年代初期,家母上了歲數,揹著幾十斤重的米袋上五樓,實在力不從心,而大哥、大姐被分配去了外地,背米的重擔自然落在我身上了。那時買米,除了自帶米袋,還要帶上購糧證以及糧票、鈔票。到了米店,一般儕要排長長的隊,因為定量供應,當月糧票當月有效,每月26日才可以買下一個月的米,而各家各戶基本上是「寅吃卯糧」,提前幾天就來扎堆買下個月的米。米店每一筆業務經過記證、收款、複核、發貨四道手續,熟練營業員也需要三四分鐘完成一筆買賣,所以買米的顧客多了,就要排長長的隊,好在那時人不忙有的是辰光。米店將大米用升降機儲存於米箱,售米時通過制動閘將大米放至磅秤上的容器計量,買米人用自帶米袋套入米鬥口等待放米,營業員開閘前還會關照一聲:「米袋套好」,隨後放米進入漏斗,只聽「唰」的一聲,米直送米袋;買米的先把米袋放在地上,順手拿根掛在漏斗旁的短麻繩,將米袋口紮緊,並扛上肩,背米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