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倩
关于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镜子实验”。科学家们先在婴儿的鼻子上画一个红点,然后把他/她放到镜子前。接下来,让孩子的母亲指着镜子里的镜像问:“那是谁?”研究证明,与早期的疑惑和退缩不同,20~24个月时,婴儿就能准确地辨认出镜中的自己,那就是“自我浮现”的时刻。
《古怪镜谈》剧照
不同于镜中明晰的自我,我们对“他者”的发现要晚得多,也模糊得多。大部分人要到学龄阶段,才会开始学习社会觉察(Social Awareness),即学会觉察他人,关心他人,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向来自不同家庭、文化和社会背景,乃至有不同观点的人学习。
在施洁的课堂上,社会觉察是很重要的部分。她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小学的专职心理教师。自2020年起,她和同事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里组织一门名为社会情感学习(SEL)的新课程,这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140个国家的教育部门推广的项目计划,希望能帮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培养管理情绪、关怀他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等态度和技能。她告诉我,在社会情感学习的五个维度中,社会觉察正好位于中间,是连接自我认识层和人际交往层的一环。
这与人类认识世界的阶段有关。从婴儿时期开始,自我的感官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通道,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念,但接下来不断扩张的社会交往范围,会迫使人把认知边界从“我”推向“你”“他”,完整的自我疆域随之发生移动。在这样的拉扯中调试认知,认识到二者同等重要,并接纳它们同时存在,就是衡量一个人心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
“少了这个环节,人就很难拥有相对复杂的心理环境,可能的表现就是对他人和外部事物表现出僵化、简化和非黑即白的看法。”在课堂上,施洁会用古希腊神话里普洛克路斯忒斯的故事来解释这一点。这个强盗开了家黑店,专门拦截来往的客人,并按自己的标准来安排住宿。如果客人长得比较矮,他就会安排睡长的铁床,把客人的身体拉长,以适应铁床的长度。如果客人个子比较高,就安排短的铁床,用利斧把伸出床外的四肢砍掉。“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这么一张床,总觉得自己选择和相信的东西就是对的,要求他人能以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行事?”
即使在成人世界里,这种单一和僵化的认知模式也不少见。“如果你留心算一算自己和他人对话时,有多少次以‘我觉得’开头的回应就会感觉到了。”施洁解释道,“交流是一个你来我往、互相承接的过程。但大部分时候,我们所谓的交流只是等对方说完,然后自顾自发表看法。严重缺乏开放性的人,甚至会压制、评判他人的不同观点和需求,就像进城后的阿Q,见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就想‘这是错的,可笑’。”
缺少社会觉察能力的人,不仅容易在人际交往上受限,也很难在自我认知的层面进步。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认为,个体面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会随着客体环境的变化而不停发生波动。通过他人的观点看待事物,能帮助增强我们的人格灵活性。人格灵活性较高的状态下,人就更不容易被偏见和教条所限,也更能够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转变,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情绪陷阱中,而是能在局面不佳时跳脱出当下情境,活得更加通达。
当然,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和想法的差异,也并不意味着评价、冲突、竞争或是迎合。在SEL的低年级课堂上,施洁和她的同事们会用相对固定的表达帮助学生学会尊重彼此的差异,比如“当……的时候,我感到……,我希望……”,在不同情境中练习接纳和回应。面对更高年龄段的孩子,她们更希望这样的觉察可以导向“课题分离”的学习。
“课题分离”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日常生活里存在的“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把眼前的问题看作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和我的行为态度有关,也是自我的责任,而另一部分则是别人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种种差异,是课题分离的第一步,但要完成妥善的分离,还要求我们理解这些不同无关善恶优劣,对它们一视同仁。在这个基础上,人和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让个体和他者之间实现“互相尊重,彼此依赖支撑,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的状态。
施洁把网上的流行语“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稍作改动,认为课题分离就是要“尊重他人情境,放下改造情结”。她和同事们在校内组织过多次课题分离的家校工作坊,来参加活动的大都是学生家长和同事,她发现,即使对于成年人来说,能充分觉察和尊重他人存在,并完成自我和他人课题分离,也是一件需要不断练习的事情。
不过,几乎所有人都从这样的练习中得到了进步。有工作坊的参与者向施洁提到,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尊重—分离”,让她在生活中的“内耗”减轻了不少。高年级的学生们升学后,也在新学校里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关于社会情感的学习和成熟过程,施洁很喜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的描述,在书里,那个自负又孤独的蛤蟆先生通过和苍鹭医生的面谈,终于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转变为“成人状态”。在他俩的最后一次见面中,苍鹭医生向他展示了整个“成长”中发生在情绪世界里的变化:“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了该学的东西。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带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11期)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