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关心一个现代的东方或者一个当代的东方,跟我关注我自己当下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跟我关注现在的种种不快、种种的不满意、种种的期望都有关系。”
西川不仅写诗和散文,也做研究性工作,他说自己常年参加各种国际文学节、诗歌节,反倒逼着他回望中国的文化传统,自然而然地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
随着旅行的经验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过去那样的一种文化准备,并不能与其他国家的作家、知识分子进行真正有效的交谈。因此,他尝试突破过去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尤其是西方创造的东方主义视角。这次,西川将目光望向我们的邻居们——亚洲的一些国家,关注它们的历史和现在。借由“他者”,去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来路、以及如何面向未来。西川说,谈“东方”这个话题,我们会谈很多东方的过去,而讨论过去的目的,也要看到东方的可能性,能否和今天打通连接。而中国就在东方里边,所以中国的可能性也在这里。
大家好,我是西川。我是个诗人,主要的工作当然是诗歌写作,但我围绕着诗歌写作也会做其他的文学研究。咱们现在要展开的这个课程我没有选择文学的方向,而是选择“东方”这样一个大的方向、大的题目,给大家分享一些书,推荐一些书。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读的很多书都是翻译的书,而这些书的作者大多数是西方作者,讨论的话题也都与西方文化有关。首先,西化和国际化不是一个概念。其次,即使我们讨论西方文化,当代西方文化里面的东方因素也是很多的,离开了东方因素讨论西方文化,实际上很多文化也说不清楚。另外,我们身处中国,我们就住在中国,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遇到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麻烦,在我们自己的生活现场里面展开对于世界的想象的时候,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和我们的邻居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中国文化之所以走到今天,和历史上的许多文化交往有关。这些文化交往实际上都是我们的邻居带给我们信息,我们开始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
如果只从中国内部讨论中国,有时候很多问题你说不清楚,你活着的时候别人也活着。比如我们在北京,北京有2000多万人,但是东京也有2000多万人,我们中国在发展自己,印度人也在发展他们。如果只是孤立地讨论中国的问题,实际上是不能够完全理解我们自己的处境。我想总有朋友愿意把目光挑远一点,愿意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而这个更广阔的世界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
反思我们自己
我现在已经一把岁数了,我年轻的时候,其实跟很多现在的年轻朋友们是一样的,读了大量的西方书籍,那时候对于我能接触到的书生吞活剥都要接受进来。我后来反思自己,发现我读过的书里面大量的是西方文化的书。这些年来,我去过很多的国家,接触过很多国家的知识分子和作家、诗人,我跟他们有很多的交谈,这时候我发现自己过去那样的一点文化准备不足以支撑我与很多国家,包括西方国家的作家、知识分子进行真正有效的交谈。
我在旅行的时候经常会反思,反思我自己从小到大的经验,反思我自己的文化,反思我背后的这些文化根据、历史根据。不论我在多远的地方,我都会翻过头来拿那个地方的文化和中国国内的文化做比较,我要看这两个地方的人有什么样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历史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是在这样一个环境,而人家是那样一个环境,这是我自然而然产生的好奇。
我之所以是我现在这个样子,离不开我对于自己文化的反思。一旦我开始有了对于我自己文化的反思,我就会联类到与我们相近的国家文化,视野自然而然地看向我们的邻居们。
我的背景使得我不会仅仅限于某一个领域来看世界,我一定是跳出来。其实我更关心的是中国问题,如果我们讨论中国问题,想讨论清楚,就不得不借助一些“他者”。过去讨论世界问题、讨论我们自己的问题,讨论人类的问题,更多是援引西方的例子。但你讨论的人类里面有南非吗?你的这些讨论里边包不包括阿拉伯人、包不包括东南亚人?所以我们说的“人类”,实际上是一个特别干瘪的人类,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理解。
马来西亚乔治敦(槟城)的东西方 图片由西川提供
对我们自己的存在、对我们自己的处境要有一个更丰满的理解的时候,我们永远都是需要“他者”的。我觉得我们在中国的环境当中,最缺乏的反倒是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周边地区的族群、周边地区的语言的了解。
现在我接触到的年轻人比我们那代人要国际化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有必要稍微想一想东方的事情,稍微想一想中国的事情,光自己闷头想肯定不行,我们不得不借助别人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我平时也会关注东方的古代生活,但是在这门课中,我的讨论里更多关注的是现代生活,一个现代或者当代的东方恰恰是我们的盲点。
发明东方
朝着近未来
打开一扇窗子
谈“东方”这个话题,我们会谈很多东方的过去,而谈东方过去的目的不是为了生活在一个东方的过去,而是要看到东方的可能性。而中国就在东方里边,所以中国的可能性也在这里边。这个时候就会触及到这门课的主题,也是我们在现在需要做的一种工作——“发明东方”。理解东方、理解东方的历史逻辑,是向回看的,而“发明东方”是向未来的。
“发明”这个词是我从印度学来的。我在跟印度的知识分子、作家们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会发现,他们使用一个词叫做“发明过去”。以往,我们讨论的都是继承过去、继承传统。但继承传统就是跟着传统走,当然这里面也说要发扬传统的优势、创造新文化,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叫做“发明传统”“发明过去”。
东方也要往前走,光沉浸在一个旧东方有什么意思?说得更极端一点,光沉浸在一个风花雪月的中国有什么意思?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未知的东方,一个未知的中国。这就是未来。我们喜欢说未来,但是未来是什么?未来一定是有一部分是未知的东西,当然有一部分是我们推导出来的。
我把未来区分为近未来和远未来,近未来你可以有一种推导,而远未来里边有些东西你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理解远未来的工作要交给科幻小说家们。而近未来是什么意思?明天就是今天的近未来,明年就是今年的近未来,我们应该有一个我们自己的把握,不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朋友,你都面对着一个如何想象、如何理解近未来的这样一个问题。
在近未来里面,东方这个概念、亚洲这个概念跟我们的文化存在密切相关。以前我们可能对它们重视得不够,现在我想至少在我们的心里面打开一扇窗子,朝着我们的邻居们打开一扇窗子的目的是朝着近未来打开一扇窗子。只要我们做好准备面对生活、历史当中某种未知的东西,这个时候“发明东方”就是一个有趣的工作,也是有意义的工作。所以我愿意把一些过去东方的故事、过去东方的方方面面推荐给大家,让大家看一看。我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做好准备面向一个未知的东方。
我跟大家推荐的书不是我最近一两年读的书,是我过去可能十年、二十年里面,读到过的关于东方的书,我把它归拢一下。其实我可以给大家讲很多的书,关于东方的书非常多,但是这门课中,我挑了其中的八本来跟大家分享。这些书曾经给我打开了一些东西。如果同学们有兴趣的话,把这些书翻一翻,读过关于东方的这几本书之后,大家能不能脱胎换骨我不知道,能不能成为有一个新的我、新的自我,这个我不敢保证,因为脱胎换骨不光是通过阅读来达成的,脱胎换骨里边有些东西是你的个人经验,你的切身经历,这是一个太大的工作了。
《西川的阅读课之发明东方》已上线B站
今天,诗人西川的最新课程《西川的阅读课之发明东方》正式上线!在这门课程中,西川将与我们聊点儿诗歌之外的事情。
在这门阅读课中,西川从他二十多年来的阅读经历中挑选了8本书与大家分享。这8本书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东方。在阅读这些书的过程中,西川除了东方的历史,也提到了一些概念,比如民族主义、东方主义、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等,希望大家借助这些“抓手”,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
欢迎你来到,诗人西川的阅读课
购买课程,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跳转下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