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科學

沒有鼻子 10 年後,醫生在她的胳膊上做了個新的

沒有鼻子 10 年後,醫生在她的胳膊上做了個新的 2023-12-25科學丁香園 DXY 本文作者:陳焰汐、雲也 她過了 10 年沒有鼻子的生活了。 而此刻她已安靜地躺在手術檯上,醫生在她的小臂上不斷修整,挖出了一個「洞穴」。在手術器械旁邊,一枚通體乳白色的「塑膠鼻樑」擺放在盤中。 圖源:CHU de Toulouse 這枚「塑膠鼻子」即將被移植到小臂的「洞穴」中,併為卡琳長出陪伴她後半生的新鼻子。 幾度重建均失敗,她忍受了近十年的無鼻生活 這一臺前所未見的手術,發生於法國圖盧茲 。 2013 年,卡琳被診斷出患有鼻腔鱗狀細胞癌(鼻咽癌的一種),雖然疾病並非晚期,但很不幸,她鼻子的大部都已被癌細胞侵蝕。 傳統而言,治癒早中期鼻咽癌的最佳療法是放療+化療,這種療法的治癒率高、複發率低 ,但同時,也會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療中出現器官功能異常,甚至嚴重到出現器官的壞死,需要切除保命 。 而很不幸,卡琳就是其中之一。 放化療治癒了要命的癌症,卻還是奪走了她的鼻子——最終醫生切除了她的鼻子和上顎的大部。 鼻子對於外貌的影響不言而喻。這對 40 多歲的卡琳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於是在切除術恢復後不久,卡琳便立即開始尋求整復外科醫生的幫助。 但本以為只是重建手術就能解決的問題,等來的卻是一再的打擊。 接下來的 4…

請定好鬧鐘,金木土星最近都可見,趕快準備吧

請定好鬧鐘,金木土星最近都可見,趕快準備吧 2023-12-25科學天文在線 2023年12月26日: 寒月、金星、木星、土星 2023年12月26日:寒月在夜間可見,金星在日出前閃耀,而木星和土星則在日落後可見。 圖片說明–2023年8月30日:近地點藍月(TimS。攝)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日出,美國中部時間,上午7:17;日落,美國中部時間,下午4:26。查看當地的日出和日落時間。時間由美國海軍天文臺的MICA計算機程序計算。 在芝加哥緯度地區的日照時間從今天開始延長至9小時9分鐘。日照時間每隔幾天增加一分鐘。 晨空 圖表說明–2023年12月26日:金星天亮前位於東南方,在心宿二的右上方。 天亮前一小時,明月在西北偏西的低空,亮度為100%。本月的明月被稱為寒月。它將於美國中部時間今晚6:33到達滿月階段。 在更遠的東方,明亮的金星在12月下旬的天空中熠熠生輝。繼太陽和月亮之後,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體。 晨星正在天秤座前方向東移動,朝向天蠍座。日出前45分鐘,這顆行星位於氐宿一和氐宿四的左下方,以及房宿三和房宿四的右上方。 元旦早晨,這顆行星經過天蠍座前方,在房宿四左上方0。9°。 今天上午,天蠍座最亮的恆星心宿二在金星左下方15°以上,東南地平線上方6°以上。它的玫瑰色與日出的色彩融為一體,很難看清。使用雙筒望遠鏡才能初步找到它。 水星和火星在日出前進入東方天空。最內側的行星比每天早晨的日出增加了近10分鐘的上升時間。它比日出早四十八分鐘。火星的上升時間要慢得多,比這顆快速的行星晚三分鐘。明天,在明亮的暮色中,水星將與火星擦肩而過。由於這兩顆行星非常暗淡,因此它們的會合不可見。 相關知識 圖表說明-2023年12月26日 月亮(Moon) 日落後,月亮位於東北偏東方向天空,明亮的御夫座β星五車二下方,雙子座上方。 夜幕降臨後,月亮位於東北偏東方向天空。隨著地球的自轉,月亮會移動至西方天空。這有點像初夏太陽的軌跡。 明亮的月光灑在大地上,將地面的景物投射出影子。大地足夠明亮,能夠讓人們(不需要帶手電筒)輕鬆地晚間散步。 木星(Jupiter) 日落後,明亮的木星在東南方。 明亮的木星在月亮右上方60°。它將結束為期四天的逆行,回到東方的白羊座附近。今夜,木星在白羊座最亮星婁宿三右下方11。4°,鯨魚座α星天囷一右上方14。4°位置。在這個月夜,在建築物陰影后遮擋月光觀測。 土星(Saturn) 日落後,土星在西南偏南方向。 土星比木星黯淡,但比今夜的大多數星星都更亮。它在西南偏南方向30°高(度角)的天空,北落師門右上方20°位置。 隨著地球自轉,土星將在日落後五個小時內從西南偏西方向落下。朱諾巨人(木星)將在次日凌晨(日出前約5小時),從西北偏西方向落下。 次日清晨,金星在東南方可見時,月亮在西北偏西方向,(雙子座)北河二和北河三下方。…

超級野豬要入侵美國,它們強壯聰明又能吃,結果網友樂瘋了

超級野豬要入侵美國,它們強壯聰明又能吃,結果網友樂瘋了 2023-12-19科學狂丸 關於野豬氾濫成災的話題狂丸之前聊過一點,沒想到現在越來越誇張了,又有訊息稱,現在美國正在準備防禦一場來自北方的入侵,但敵人並不是加拿大,而是從加拿大殺過來的「超級野豬」。 聽過超人,超級賽亞人,沒想到現在豬都開始變身了。 這類訊息似乎隔一段時間就要來一次,這陣勢聽著都不像是在防禦野豬了,倒是和喪屍入侵差不多。 但事實上,這群「超級野豬」可比電影裡的喪屍猛多了,喪屍頂多吃人,它們則是什麼都吃,數量還多,有專家把它們描述成了「地球上最具侵略性的動物」。 所以「超級野豬」到底什麼來頭?聽完還以為是哪個超級英雄變身後要進攻美國。 為了讓食物種類多樣化,也讓獵人多點狩獵目標,北美的野豬在幾百年前就引進來的,而加拿大所謂的「超級豬」則算是家豬和野豬的雜交後代。 據說這個問題始於20世紀80年代,那時候當地官方鼓勵農民去養殖野豬,讓野豬與家豬繁殖,但隨著效益不好,越來越多的豬被放跑到了野外,然後事態開始逐漸失控。 因為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些跑出來的豬不僅有著野豬的強大求生能力,同時也擁有著家豬的龐大體型與可怕的繁殖能力,算是被窩裡放屁,能文能武。 所以經過幾次版本更新,現在的野豬完全免疫當地所有氣候,可以適應任何環境,同時體型最大的有290公斤,能在零下50度生存。 有意思的是,據說當地發現野豬問題後直接「大意了沒有閃」,認為它們根本扛不住加拿大寒冷的冬天。結果這些野豬憑藉巨大的體型與聰明的頭腦愣是什麼事兒也沒有,本就抗凍而且還會挖坑造穴躲避嚴寒。 除了能適應氣候,它們還能吃,大大小小的動物也都是野豬的食物。想吃素就成群結隊破壞莊稼,想吃肉就找鳥類、一些爬行動物、甚至小鹿等等,反正看見什麼就吃什麼。 它們還具有領地意識,尋找棲息地的時候就會影響本地其他動物的生活,順便還有可能攜帶著傳染病,可能會因為糞便汙染水源。 野豬本身愛在夜間活動,這又幫助它們可以躲避人類的獵殺,甚至隨著人類狩獵帶來的壓力,它們的躲藏能力就更強了,直接在叢林中「隱身」,還會分散流竄到更多的方向,人們想找都困難。 所以在控制它們數量的時候,狩獵這種方式就變得難多了。 當然野豬數量難以控制的核心原因,還是繁殖速度極快。一窩生六頭小豬,一年生兩窩,有報道說就算獵人每年殺死當地65%的野豬,它們的數量依然會持續增加。 所以對於加拿大來說,因為已經錯過了消滅它們的最佳時機,有一些地方已經擺爛,徹底放棄根除野豬的想法了,而是轉向控制數量,別再暴增就行。 但隨著野豬數量如同野火一樣指數級增長,壓力隨之就給到了美國這邊,這群野豬似乎在用幾十年集結大軍,一場大戰似乎隨時準備上演。 只不過話說回來,美國自己也有野豬氾濫的問題,之前主要集中在南部,每年會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而且還發生過導致人類死亡的情況。 為了控制野豬的數量,各地都有季節性野豬狩獵活動,有的地區甚至可以全年狩獵,火力那是相當猛。 有些團隊在當地殺野豬都殺成了大網紅,這裝備確實離譜。 此外,也有專家指出光靠狩獵不行,面對超級豬需要所有辦法都用上,例如打造「內奸豬」。就是給一隻野豬裝上跟蹤器,然後放生到野外讓它找到自己族群,再消滅它們,之後重複這個步驟。 還有大型地面陷阱,例如號稱野豬剋星的大籠子: 確實一抓就是一大家子。 雖然「超級野豬」的入侵可能加重這一問題,但只要能早點發現問題,再迅速進行處理,其實還是可以解決的。 而與此同時,面對加拿大的野豬要進入美國這個訊息,網上大多數人都在看樂子,高呼讓超級野豬去和美國碰一碰。 有人說自己家裡養了一隻超級貓,要和超級豬對陣一下,看看誰更超級。 很多人好奇這玩意好吃不,想把超級豬變成超級培根。 但也有人表示冷靜,別隨便亂吃,因為入侵超級豬可能是這位,還不趕快呼叫忍者神龜。…

這種水果全都不新鮮為什麼還那麼貴??

這種水果全都不新鮮為什麼還那麼貴?? 2023-12-19科學王鈞傑 在熱帶地區的街頭水果攤,你會發現各種誘人的熱帶水果,常見的如芒果、香蕉、波羅蜜,也有稍小眾的紅毛丹、黃皮果、番石榴等……但這種水果真的讓我好奇很久了——外皮像蛇皮摸著像麻袋,蛇皮果的蛇皮裡面到底是什麼味兒? 荔枝味?山竹味? #1蛇皮果的蛇皮能吃嗎? 蛇皮果(Salacca zalacca),又名沙叻(lè),英文名為「salak」或簡單粗暴的「snake fruit」。蛇皮果和蛇的關係就像雞冠花和雞冠那樣,僅僅只是外觀相似而已,當然,它也不會蛇皮走位。蛇皮果的大小和無花果類似,外皮覆蓋酷似蛇鱗的數百枚緊貼的鱗片。 和水果不沾邊的外型 這層皮不止看著像「蛇皮」,觸感也很像。和蘋果、李子等常見水果怎麼摸都很柔順的果皮相比,蛇皮果的皮又乾又硬,從尖尖的頂部往下逆著鱗片摸,手感非常粗糙,而反方向摸就較為順滑,正如擼貓狗那樣,順著毛擼相當絲滑,逆著毛擼,貓狗都嫌棄。 不敢摸蛇但又好奇的朋友可以代餐一下,反正都涼涼的 蛇皮果剝皮的難易程度大致和橘子相當,是一種非常方便食用的水果。剝皮的時候有小小的技巧,它一頭尖一頭鈍,我們可以在尖頭處按壓,就能輕鬆撕開一個口子,之後從上往下螺旋向下撕就能將蛇皮果薄薄的外皮完全剝除。 是比較幹不會摳出汁水的類型 圖源:YouTube 此時我們就能看到它乳白色或奶黃色好似蒜瓣的果肉(實際上是種皮),每個果子一共有3瓣,通常3片的大小差不多,有時候也會見到2大1小的情況。果肉裡面是堅硬的棕色種子,大小和顏色都接近大型枇杷的種子。 鑑於價格,這個種子和果肉的大小比例確實不划算 #2蛇皮應該有毛毛? 蛇皮果隸屬於棕櫚科,棕櫚科最有名的水果要數椰子,我們知道椰子長在高高的樹上,那麼蛇皮果也長在高大的樹上嗎? 實際上蛇皮果植株的莖非常短,高度通常不超過50釐米,幾乎貼近地面,但是它的葉子卻非常長,成熟植株的葉長度可達6米,其中葉柄的長度就有2米,這些葉柄看上去像極了它的分枝,因此外觀上它更像灌叢而非樹木。 蛇皮果植株 圖源:commons.wikimedia.org 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動物啃食,蛇皮果植株的葉柄上還長滿又長又尖的刺,幼嫩的果實也長滿了刺毛。和椰子相比,蛇皮果結果的高度很矮,很多時候甚至需要彎腰採摘,這對於採果的人來說算是相當友好,至少不用爬樹或訓練猴子去摘果子,不過要小心避開它葉柄上的尖刺,被扎一下可不好受。 蛇皮果也為長成不能吃的樣子努力過了 圖源:phytoimages.siu. 在蛇皮果的老家印度尼西亞,一些街頭售賣的蛇皮果可能還會帶著少量的毛,但果實成熟或接近成熟後,這些毛很容易掉落,因此經過長途運輸,出口到我國的蛇皮果外皮就變得光潔無毛了。 除了極個別品種外,蛇皮果都是雌雄異株的,這意味著蛇皮果需要同時栽種雌株和雄株才能結果。上世紀我國就已在海南、西雙版納和廣州等地零星引種了蛇皮果,但大多為雄株,產果量不高。由於目前國內並無蛇皮果的規模化種植,因此蛇皮果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也是其價格長期居高不下的原因。 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實現蛇皮果自由 圖源:noisiamoagricoltura. #3我吃的蛇皮果都有股發酵味? 第一次吃蛇皮果,腦海裡蹦出的詞恐怕是「一言難盡」,搜遍儲存在大腦中各種水果的味道,很難找到合適的詞來形容它的風味,硬要形容一番那大概是「帶酸味具酒氣的脆版波羅蜜」。…

最小的粒子?夸克會是萬物之基嗎?答案很奇妙

最小的粒子?夸克會是萬物之基嗎?答案很奇妙 2023-12-19科學天文在線 無處不在,無所不見的夸克 什麼是夸克? 在構成我們身體的原子深處,甚至在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電子內部,都存在著一種微小粒子——夸克。 白色漩渦圖案和藍色背景相交織的藝術家插圖。 (圖片來源: 蓋帝圖像的最佳設計圖) 夸克是宇宙中一切可見物質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如果放大我們體內的一個原子,能看到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如果放大一個質子或中子,能看到該粒子本身是由3個微粒構成,這些微粒非常小,大小几乎可以完全忽略不計,它們就是夸克。 夸克是基本粒子。和電子一樣,它們不由其他粒子組成。可以說它們在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底層。 基思·庫珀(Keith Cooper)是英國自由科學記者和編輯,擁有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學位。 發現夸克 1964年,兩位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物理學家,默裡·蓋爾曼(Murray Gell-Mann)和喬治·茨威格(George Zweig)首次提出了夸克存在的理論,但他們的結論是夸克彼此獨立存在,與媒體上經常描述的科學事實相反。蓋爾曼和茨威格的結論並不是一個突然的發現,而是建立在多年努力工作的基礎上,通過仔細觀察才發現的。 20世紀50年代,物理學家在建立一個已知粒子的圖書館,但缺少證明粒子存在的基本理論。有點像植物學把各種類型的植物和它們的性狀編目。最終這個理論被命名為標準模型,但為了完成這個理論,還須幾個重要的發現,包括發現夸克。 最令人困惑的是超子,這種粒子不穩定且衰變速度很快,但衰變後並沒有變成預期的粒子。蓋爾曼意識到一定有一種未知的量子特性在起作用,因其奇異,他將之命名為「奇異性」。 就像奇異數、電荷和自旋一樣,量子數必須是守恆的。如果一個具有特定量子數的粒子衰變,那麼衰變產物的所有量子加起來必定等於該衰變粒子所具有的量子數。此外,粒子的量子數具有「自由度」——基本上是這些量子數具有的值的範圍。這些自由度稱為多重態,這些多重態可以排列在不同的粒子之間,這使得蓋爾曼和茨威格相信,如果每個粒子都是由兩個或三個更小的粒子形成的,那麼這些粒子及其多重態就可以被解釋清楚。 茨威格稱這些微小的基本粒子為「王牌」,但這個名字並沒有流行起來。蓋爾曼一向喜歡起一些古怪而令人難忘的名字,他稱這些微小粒子為夸克,源自詹姆斯·喬伊斯的實驗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Finnegan‘s Wake)中的一句臺詞:「向馬克呼三次夸克!」在小說中,夸克指的是主人公馬克先生的三個孩子。 這些夸克被稱為「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上下夸克並不指代任何東西,且奇異量子數為0。而奇異夸克的奇異量子數為-1,這就是它為什麼「奇異」。 量子物理學中的夸克 大型強子對撞機位於一個周長近17英里(27公里)的圓形地下隧道中。 (圖片來源: 蓋帝圖像的xenotar) 儘管這個理論很有想法,但並沒有快速流行起來,因為沒有實驗證明夸克的存在。四年後的1968年,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國家加速器實驗室(SLAC)實現了這一目標。實驗人員先向質子發射電子,然後發射μ子,發現電子和μ子因質子中的三個更小粒子發生了散射,每個更小粒子都有自己的電荷。這些小粒子就是夸克。 事實證明,夸克總共有六種類型:除了上夸克、下夸克和奇異夸克之外,還有「粲夸克」、「頂夸克」和「底夸克」。每個夸克都有自己的一組量子數,它們的質量也大不相同,上夸克和下夸克的質量最輕,頂夸克的質量最重,是上夸克的61000多倍。為什麼它的質量如此之大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它確實會迅速衰變為質量較輕的夸克。大型強子對撞機等粒子加速器能夠短暫地產生頂夸克和底夸克,這是科學家知道它們存在的唯一方式。 研究夸克的困難在於,在正常情況下,夸克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強大的核力使它們總是束縛在一起,從而形成稱為強子的複合粒子。兩個夸克組成的粒子稱為介子,三個夸克組成的粒子稱為重子,包括質子(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和中子(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由四個夸克組成的粒子叫做四夸克,五個夸克組成的叫五夸克,其中一些粒子較穩定,但最終會衰變。 為了符合量子物理理論,夸克的行為受控於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怎麼回事?地球深部的奇怪玩意兒竟然和月球有關係?

怎麼回事?地球深部的奇怪玩意兒竟然和月球有關係? 2023-12-19科學行雨 近日,Nature上的封面文章成功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這篇名為《Moon-forming impactor as a source of Earth’s basal mantle anomalies》似乎給大家提供了獨特的思路去研究地球深部的異常。具體是怎麼回事?讓我們一同分析下這篇牛文。 在地球深部的研究中,有這樣一種異常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不是地幔柱!!!當然地幔柱也是熱點!),那就是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 (LLSVPs),大型低剪切波速體。LLSVPs主要分佈在非洲和太平洋板塊下方的核幔邊界處,其規模達到千公里級別。這兩處低速異常在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被發現,其主要特徵就是其剪切地震波的波速(Vs)異常低。對於其形成各家有各家的證據,在本文沒出來之前,大家認為可能是由於板塊俯衝堆積形成的異常體(Christensen et. al., 1997)、或者是核幔的相互作用(Knittle et. al., 1989)等等。這些假設或是基於地球動力學的模擬或是基於高溫高壓的模擬等等。因此,這篇Nature文章一出,就立馬提供了新的思路! LLSVPs 的分佈(Garnero et. al., 2016) 但是地球內部的奇怪玩意會和月球有關係呢?那就不得不提到月球的起源之謎了。目前最讓大家接受的月球起源的假說就是大碰撞假說:它認為月球是由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發生撞擊後,濺射出來的物質凝聚而成的。這一假說可以解釋月球的貧鐵、貧揮發份、高角動量和同位素組成等特徵。不過,一旦構建碰撞模型,難免會有難以讓人滿意的地方,比如跟這些異常區域相關的洋島玄武岩的稀有氣體同位素為何具有比月球還要古老的原始地幔物質,因此就需要提出新的模型或者證據去完善假說。…

忽雌忽雄,既雌又雄,它們體驗的是什麼雙倍人生?!

忽雌忽雄,既雌又雄,它們體驗的是什麼雙倍人生?! 2023-12-19科學冉浩 對動物來說,尋找伴侶擺脫單身,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生兒育女,延續自己的基因。然而有些動物,卻有特殊的身體結構和習性,無需為了求偶而費盡周折。對它們來說,「單身」一點都不可怕。 殘肢斷體,變成伴侶 現實中,一些再生能力逆天的動物,確實能把自己斷掉的肢體變成新生命,甚至這般給自己「生」出一個伴侶來。 看似人畜無害的海星,卻是個貪婪的大胃王,尤其愛吃貝類和珊瑚。為此漁民對它們恨之入骨,往往一捕到海星,就將其撕成幾塊,丟進大海。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反而會讓海星越來越多。 外形呆萌的「藍指海星」,有著很強的再生本領,從半截身體甚至一條腕足就能長出一隻完整的海星來。 海星的身體受損後,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和營養,就可以再生出剩餘部分,甚至幾塊殘體分別長成幾隻完整的海星。儘管它們能以此傳宗接代,只是這種方法不能改變性別,無法造出伴侶。 蚯蚓也是著名的再生能手,它們屬於「環節動物」,再生的秘密就在組成它們身體的一個個「環節」上。如果將蚯蚓截成兩段,它們受傷的環節會立即行動起來,封閉傷口,逐漸修復缺少的組織。 蚯蚓交配 視訊來源:deeplook 如果條件合適,原來的尾部那一段會長出頭部,頭部那一段長出尾部,最終變成兩條蚯蚓!由於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交配,因此這兩條蚯蚓可以成為伴侶。不過,蚯蚓的再生本事並非萬無一失,不同種類、年齡和體質的蚯蚓,切斷後再生的成功率也有高低之分。 雌雄同體,自攻自受 在動物當中,不乏雌雄同體的種類。它們個個都是「一身雙性」,體內同時長著雌雄兩套生殖器官,比如前面所說的蚯蚓。不過為了改善後代的基因,它們通常還是需要尋找伴侶來生孩子。在同一條蚯蚓身上,精子和卵子成熟的時間就是相互錯開的,所以不能自己給自己受精。 但規矩是死的,動物是活的,雌雄同體的動物也不會浪費自己的大好條件。比如在長期獨自生活、實在尋不到伴侶的情況下,一些種類的蝸牛就能自己給自己受精,產下後代。 西餐中被當菜吃的法國大蝸牛,平時是「互為攻受」交配繁衍,但在單獨飼養下偶爾也會「自攻自受」產下受精卵。 法國大蝸牛 圖源:thefrenchcookingacademy 生活在淡水中的「扁卷螺」也有類似習性,魚缸裡如果混進一隻扁卷螺,過段時間就會生出許多幼螺,把精心設計的魚缸造景攪得一塌糊塗。 狗糧請收下 蝸牛身上長著雌雄兩套生殖器官 圖源:紀錄片《微觀世界》 不過把「自攻自受」發展到極致,當數藏在人畜肚腸裡、噁心死人不償命的——絛(tāo)蟲。絛蟲的身軀由頭節和成百上千個體節組成,有些種類能長到好幾米長。它們不僅雌雄同體,而且每一個體節內,都有完整的雌雄兩套生殖器官,可以完成交配、受精、孕育後代的過程。 絛蟲有成百上千個體節,每個都有雌雄兩套生殖器官 圖源:tapeworm-critter. science 填滿蟲卵的體節最後會脫落下來,隨寄主的糞便排出體外,等著被下一個倒楣鬼吃掉。作為寄生蟲,絛蟲無需費心覓食或躲避敵害,從寄主身上「偷」來的營養幾乎都拿來生孩子了! 出芽生殖,無限複製 植物種子的發芽意味著新生,而一些身體結構比較簡單的動物,也能從自己身上長出「芽體」,不用找伴兒就能生出後代來。 初中生物課本上露過臉的水螅,個子又小又透明,整天就是守株待兔一樣等食物送到嘴邊,在淡水河湖裡都沒什麼存在感。它們的身體結構十分簡單,就連嘴和肛門都是一個地方,吃下去消化不了的「便便」還要從嘴裡吐出來………

分開26年後,這隻倭黑猩猩還是一眼認出了它的家人|自然小喇叭

分開26年後,這隻倭黑猩猩還是一眼認出了它的家人|自然小喇叭 2024-01-02科學貓吞 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50期,在過去的半個月裡,我們蒐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 1)失散26年後,黑猩猩認出了家人 2)因為乾旱,110多頭大象死去 3)鸚鵡很會吃,乾麵包先泡水 4)貓貓會撿球,都是天賦技能 5)人類第一次和座頭鯨對話 6)狐獴很可愛,但有個嗜血族長 黑猩猩認出家人 哪怕幾十年沒見,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竟然還能認出朋友和家人。 在一項新研究裡,科學家給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展示了一些同類的照片,有些是它們完全沒見過的陌生猩,有些則是和它們一起生活過的老熟人。科學家用眼球追蹤攝像儀,記錄它們的眼神在不同照片上停留的時間;結果發現,它們在老熟人照片上停留的時間明顯更多,說明它們認出了對方。 實驗中,黑猩猩一邊喝果汁,一邊看著顯示器上其他黑猩猩的照片 | 參考資料 有時動物園為了避免近親繁殖,會把猩猩的同伴轉移到其他動物園。有一隻名叫路易斯的倭黑猩猩,已經有26年沒見過它的妹妹和侄子了,但當它再次看到它們的照片時,卻長久地注視著這兩位失散多年的家人。 再次見到20多年沒見的家人,倭黑猩猩會有什麼反應呢?科學家發現,它們並沒有激動,而是忽然呆住,甚至停下喝果汁的動作,完全被照片吸引注意,彷彿是在仔細辨認對方的面孔,回憶和它們久遠的過往。 螢幕上展示了一個陌生猩和一個多年沒見的同伴 | 參考資料 這是人類第一次發現其他動物保持著如此長久的記憶,我們在進化樹上的近親和我們是如此地相似。在這之前,在科學記錄中,海豚是記憶維持最久的動物,它們對聲音的記憶長達20年。 大象在乾旱中死去 在辛巴威,有110多頭大象在乾旱中死去。 事情發生在最近幾個月。由於氣候炎熱,加上遲遲不下雨,萬基國家公園的大象在乾涸的水坑邊上絕望哀叫,直到無力地倒下。 這頭絕望的大象終於等到了遲了6周的雨水 | 參考資料 沒能撐過這場乾旱的大多是老象、小象和生了病的象。它們被發現時已經是腐爛的屍體,皮膚乾癟,但象牙都完好無損,說明它們並非死於盜獵。為了避免偷獵者發現屍體、砍走象牙拿去非法交易,護林員們只能小心地取走了它們的象牙。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非洲有幾萬頭大象被偷獵者屠殺。建立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以後,偷獵大大減少,大象數量成功上升。根據去年的一項調查,卡萬戈贊比西跨境保護區的大象已經有大約22.8萬頭,比2016年多了1萬多頭。 在人類游泳池喝水的大象…

花費 1400 萬,他僱傭頂尖醫療隊,給自己做了這臺世界首例移植術

花費 1400 萬,他僱傭頂尖醫療隊,給自己做了這臺世界首例移植術 2024-01-02科學丁香園 DXY 本文作者:z_popeye 2013 年 5 月 2 日,美國麻省的清晨,教授金光壽(Kwang-Soo Kim)像往常一樣來到他在 McLean 醫院的辦公室。當他打開電腦查看郵箱時,一封「垃圾郵件」吸引了他的注意。 這封郵件中,一位名叫喬治·洛佩茲的神秘男子熱情稱讚道,金教授的「自體誘導多能幹細胞移植」是他所見過的「最有希望」的帕金森病療法,他願意為這項研究提供經費支持。 但神秘人同時提出了要求:「我希望成為受試者,接受移植手術。」 「這明顯是封垃圾郵件。」金教授說。 Kwang-Soo Kim 教授個人簡介 圖源:McLean 醫院官網 金教授是 McLean 醫院分子神經生物研究室主任。接到這封郵件時,他正面臨著自己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刻。 多年來,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一直接受著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

他是最後一個什麼都懂的人,去世時年僅55歲

他是最後一個什麼都懂的人,去世時年僅55歲 2024-01-02科學Martin Rees 本文系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為安德魯·羅賓遜所著的《最後一個什麼都懂的人》一書撰寫的序言,介紹了英國科學家、全才型學者托馬斯·楊的淵博學識、謙遜態度,以及其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他的成就伴隨著科學本身的建制化。當今時代,我們對萬事萬物的探究更廣闊、也更深遠。因此,我們永遠無法期望現代科學全才能夠像托馬斯·楊一樣跨越如此廣泛的領域。2023年是托馬斯·楊誕辰250週年,謹以此文紀念這位偉大的學者。 撰文|馬丁·里斯(Martin Rees) 翻譯|Leo 「我將要講述的實驗……可以在任何有陽光的地方復現,而且除了每個人手頭上都有的材料外,不需要其他任何裝置。」這是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Thomas Young,1773.6.13–1829.5.10)於1803年11月向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成員描述他新設計的雙縫實驗的開場。他的實驗揭示了光的一個本質,也是今日量子力學的重要基石之一。 如今,全球的物理系學生都熟悉這個經典的光學實驗——楊氏雙縫實驗(Young’s slits),也知曉他對彈性的定義——楊氏模量(Young’s modulus)。但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熟悉托馬斯·楊在科學領域的其他驚人成就——從流體力學橫跨到人類視覺,幾乎涵蓋所有領域;可能也不知道托馬斯·楊是一位訓練有素的醫生和自學成才的語言學家。他不光是理解許多古代和現代語言,還分析了大約400種語言的詞彙和語法,並因破譯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上的文字而聞名。 「百科全書會這樣費盡心思地去概括托馬斯·楊:‘物理學家、醫生和埃及學家’。物理學和生理學是他的強項,醫學是他的專業,埃及學是他的愛好。但他的專業知識遠遠超出了(他那個時代)這些本已十分廣闊的領域。」安德魯·羅賓遜(Andrew Robinson)在其著作《最後一個什麼都懂的人》(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中這樣介紹托馬斯·楊。事實上,托馬斯·楊的作品確實堪稱百科全書,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高產、最博學的人之一。 《最後一個什麼都懂的人》封面 托馬斯·楊出生於18世紀70年代,他的早期童年時光是在英格蘭農村度過的。在那時,他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華。本書的第一章概述了托馬斯·楊在語言和數學方面超出同齡人的能力。雖然,一些「小時了了」的神童在成年後可能會變得「大未必佳」,但托馬斯·楊絕非如此。他年少時的天賦與廣泛興趣就預示著他一生的才華橫溢。然而這一切結束於1829年,他去世時年僅55歲。 托馬斯·楊的部分成就: 托馬斯·楊因演示干涉現象而文明於世。他也因此而倡導光的波動說,這和當時的主流學說,即牛頓所倡導的光的微粒說相矛盾。 作為一位全才型學者,托馬斯·楊在1802-1803年間給皇家學會做了一系列精彩的講座,其中包含了對力學和熱力學的洞見,這些洞見在多年後才被充分理解。 他是第一個使用「能量」(energy)一詞作為現代科學術語的人,他用「能量」衡量系統所做的功。 托馬斯·楊還是第一個估算分子直徑的物理學家。 他甚至將熱和光理解為同一個現象,並提出了現代概念的連續輻射光譜,光的波長隨頻率的降低而升高。 除了在物理學方面的工作外,托馬斯·楊還是一位備受讚譽的生理學家、醫生和語言學家,開創了解讀埃及象形文字的先河。…

恆星和行星是一起快速形成的嗎?

恆星和行星是一起快速形成的嗎? 2024-01-02科學天文在線 行星是在恆星形成以後出現的嗎? 一顆彗星狀物體向一顆白矮星墜落的藝術家概念圖。天文學家最近分析了237顆白矮星的大氣層。來自彗星和小行星的物質與恆星相撞並「汙染」了它們的大氣層。圖片來自ESA/Hubble/Wikipedia(CC BY 4。0) 行星系,就像我們自己的那樣,是在圍繞它們的恆星周圍的塵埃和氣體雲中誕生的。但是,恆星和行星是否以大約相同的速度形成?還是它們以不同的速度形成?由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一支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報道說,的確,恆星和行星是同時形成的,而且形成的速度相當快。研究人員在對237顆「受汙染」的白矮星進行觀測和模擬後得出了這個結論。 星星和行星是同時形成的 我們知道,行星是在圍繞新生恆星的塵埃和氣體雲中形成的——稱為原行星盤或星周盤。這些盤由氫、氦和冰塵顆粒組成。塵埃顆粒和其他物質逐漸聚集在一起,經過數百萬年後,這些聚合體最終變成了行星體或類似嬰兒行星的小天體。任何剩餘的物質則成為了小行星和彗星。然而,科學家們仍在爭論行星形成的時間。是恆星和行星同時形成,還是行星在恆星形成數百萬年後才開始形成?這項新研究表明是前者:恆星和行星傾向於同時形成。來自劍橋大學的首席作者艾米邦瑟表示:我們對行星的形成方式有很好的了解,但我們仍然存在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即它們何時形成:是在母星還在成長時就開始形成,還是數百萬年之後才開始形成? 「受汙染」的白矮星 那麼,研究人員是如何確定恆星和行星是一起形成的呢?他們觀察研究了白矮星,準確地說是237顆。白矮星基本上是死星。然而,它們仍然有大氣層,天文學家可以分析這些大氣層來查看它們包含的物質。通常,這些大氣層受到矽、鎂、鐵、氧、鈣、碳、鉻和鎳等重元素的汙染。這些元素與通常構成白矮星的氫和氦無關。 正如邦索所說:一些白矮星是絕佳的實驗室,因為它們的薄大氣層幾乎就像天體墓地一樣。 熔融的小行星 這些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呢?很可能是來自小行星等小天體。這些小天體與白矮星碰撞,隨後在它們的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小行星中的元素因此汙染了白矮星的大氣層。 分析結果很耐人尋味。它們表明這些小行星已經熔融了。這種熔融會導致重鐵沉到核心,而較輕的元素則浮在表面。這個過程被稱為分化,地球上也曾經發生過。事實上,它創造了地球富含鐵的地核。邦索說:融化的原因只能歸因於非常短命的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行星系統早期存在,但在僅僅一百萬年內就會衰變。換句話說,如果這些小行星是被某些僅在行星系統初期短暫存在的東西熔化的,那麼行星形成的過程必須非常迅速地開始。 行星是在新形成的恆星周圍的塵埃和氣體雲中誕生的。這些恆星被稱為原行星盤或星周盤。這項新的研究表明,恆星和行星是同時形成並同時成長的。圖源ESO L。Calcada 鐵核小行星 共同作者蒂姆·利興貝格在研究開始時就職於牛津大學,現在已經轉至格羅寧根大學。他補充說,重元素的富集表明已經有鐵核小行星墜入這顆恆星。而這樣的鐵核可能只有在碎片被強烈加熱後才能形成,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鐵、岩石和更容易揮發的元素會被分離出來。 短壽命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釋放的熱量可能創造了這些鐵核,就像我們自己太陽系中的小行星一樣。我們推測這個元素是鋁-26。這種元素也驅動了我們自己太陽系中行星核的形成。 了解恆星和行星如何形成 這些發現為行星系統如何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視角。未來的觀測可以基於這些結果進一步進行研究。邦索說:我們的研究與補充了這個領域越來越多的共識,即行星的形成是很早期就開始的,第一批天體與恆星同時形成。對受汙染的白矮星的分析告訴我們,這種放射性熔化過程是一種潛在的影響所有系外行星形成的普遍機制。這只是一個開始;每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白矮星,我們就能收集更多的證據,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可以追蹤鎳和鉻等元素,並推斷出一個小行星形成鐵核時的大小。我們能夠探測系外行星系統中的這種過程,這是令人驚奇的。 底線: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佈了一項關於「受汙染」白矮星的新研究,表明恆星和行星可能同時形成。 BY:Paul Scott Andersonand FY:語心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佈後聯繫作者刪除 選文:天文志願文章組- 翻譯:天文志願文章組-語心…

「科研妲己」:12年換4個丈夫,39歲成名校教授,錢璐璐究竟是靠美色還是靠實力?

「科研妲己」:12年換4個丈夫,39歲成名校教授,錢璐璐究竟是靠美色還是靠實力? 2024-01-02科學算法與數學之美 錢璐璐,現為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終身教授,曾開發出DNA機器人,引起學術界轟動。 >> 在現在這個無論做什麼都看臉、看學歷的社會,如果一個女性有能力,有學歷,顏值又高,那絕對能引起眾人的關注。 這樣一位東南大學的女博士,不僅有著超高的學歷和能力,還有著出眾的長相,她憑藉著自己的才貌出眾,被網友稱為「最美女博士」。 原本錢璐璐與丈夫郎才女貌,羨煞旁人,但為了自己的科研夢想,她接連拋棄三任丈夫,最終嫁到美國,如願以償當上教授。 網友總結出她的結婚規律就是「升學就換老公」。也因為她這四次結婚,被大家稱為「科研界的妲己」。 錢璐璐的傳奇人生 高考那年,錢璐璐發揮一般,只考上了一所普通本科:南京鐵道醫學院。但她運氣爆棚,該校當時被985高校東南大學合併。 在本科就讀期間,錢璐璐就認識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並且在畢業以後就和男友選擇了結婚。 結婚以後的錢璐璐並不甘於平庸的生活,在工作幾年以後,她選擇了報考上海交大的研究生,在第一任丈夫的幫助下,她拿到上海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美貌加持作為跳板 在讀研期間,錢璐璐因為出眾的長相,即使表示自己已經結婚,身邊依然不乏追求者。在此期間,她也認識了她的第二任丈夫。 雖然當時他們兩人都有對象,但二人陷入愛河,很快就各自處理好自己的家庭,火速選擇了結婚。 第二任丈夫對錢璐璐的幫助也是很大的,在錢璐璐有進娛樂圈的想法時主動陪她去試鏡,還在錢璐璐讀博這條路上提供了很多意見,讓錢璐璐順利攻讀博士。 在錢璐璐攻讀博士期間,一位學術界新星主動追求錢璐璐。這位在讀博士高材生要論文有論文,要補貼有補貼,資源雄厚的他,在學術圈裡,是位佼佼者。 錢璐璐選擇了和丈夫離婚,這位男生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錢璐璐的第三任丈夫。 藉助科學界大牛 成為終身制教授 讀博期間,錢璐璐認識了來中國做學術交流的科學界大牛Erik Winfree。他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電腦科學家和生物工程師,諾貝爾獎有力競爭者。 在一次上海交大的接待團中,兩人情愫暗生。 再一次,錢璐璐選擇了和第三任丈夫離婚,飛往美國和winfree結婚。 現在的丈夫Winfree教授,幫她登上了頂峰。 在錢璐璐到達美國以後,Winfree為了妻子,向加州理工大學施加壓力,如果不讓妻子當教授,他就辭職。 在此期間,Winfree還帶她去了哈佛鍍金,又在美國各大名校尋找機會,要招招一雙,一起走上巔峰。 並非花瓶那樣簡單 錢璐璐因為她的四次婚姻,過得順風順水。在她的每一段婚姻中似乎都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我們無法得知錢璐璐的真實想法,也無法去評判錢璐璐的感情生活。 不看她的感情生活,錢璐璐本人也是比較優秀的一個人,否則不會成為加州理工大學的終身教授,也不會有那麼多優秀人去選擇、追求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