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藝術

明明最不靠譜卻成了最受歡迎的圖書館?

什麼圖書館的主營業務跟書沒關係?哪個圖書館能靠不務正業的功能設計拉高城市閱讀量?什麼樣的圖書館稱得上「宜動宜靜」? 答案就在赫爾辛基的頌歌圖書館。 自2018年12月開業以來,頌歌圖書館已在公共空間的歷史上書寫新的篇章。它不再僅僅是一個書庫,而是一個另類的工作和學習空間,一個文化和社區中心,一個民主和公民倡議的平臺。任何人都可以進入並使用這些設施,其中許多設施都是免費的,無需提供身份證件。 這座國家旗艦級圖書館位於芬蘭議會對面,建築師的這一舉動意味著學習與政治同等重要,其目標是「擁抱技術和進步的價值觀」,在借閱藏書的同時提供各種創新服務。 建築佔地17250平方米,藏書量相對較少,約為10萬冊。三分之二的空間用於公共設施,包括電影院、錄音室、創客空間以及舉辦展覽和活動的區域。 2019年是圖書館運營的第一個完整年頭,接待了310萬人次,遠遠高於預期的250萬人次。各種活動也吸引了大批觀眾:7000場活動吸引了30多萬人參加,其中包括故事時間、讀書會以及椅子運動、語言咖啡館和漫畫課程。 01. 頌歌圖書館為何成功 ? 頌歌圖書館的設計師在研究階段參觀了從韓國到西雅圖的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和文化館,特別是與丹麥城市奧胡斯及其Dokk圖書館進行了密切合作。 幾十年的心得體會濃縮在一棟建築中,就像把一生的感悟灌輸到小說的字裡行間。 哈里·安納拉(Harri Annala)自2005年起就在赫爾辛基工作,是頌歌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他表示:「我們不想活在浪漫的過去,過去圖書館只被視為知識的聖堂。」 頌歌圖書館的一層包括餐廳、電影院、棋盤和活動空間,旨在成為附近廣場空間的延伸,促進社會融合。二樓設有工作空間、遊戲室、工具和樂器,供喧鬧的創意活動使用。開放式的頂層由圓形屋頂燈照亮,是一個傳統而美麗的閱覽室,叫做「書的天堂」,還有一個全景露台。 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市政服務支出的削減,許多人擔心傳統圖書館將走向消亡。根據《弗萊克爾報告》(Freckle Report),美國公共圖書館的使用率在八年間下降了31%,而在英國,公共圖書館的使用率現在比2000年下降了70%。然而,芬蘭對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大規模投資與美國和英國的模式背道而馳,頌歌圖書館的成功是一個可喜的情節轉折。 圖書館的成功是二十多年來參與式規劃和諮詢的結果,他們將公眾置於討論的中心,不是為他們設計,而是與他們一起創建圖書館。早在1998年,時任文化部長克萊斯·安德松(Claes Andersson)就提出了建造一座新圖書館的建議,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慢慢開展了初步研究,工程於2015年開工,並於2018年底竣工。 維爾維·海薩洛(Virve Hyysalo)認為,這一集體規劃過程規模龐大,他的博士論文研究了頌歌圖書館是如何與3000多名市民共同創建的。這一過程包括一個名為「中央圖書館夢想之樹」的項目,它是一個數字平臺,也是一棵真實的樹,在不同的城市活動中進行巡迴演出,對各種想法進行眾包,讓市民能夠對圖書館的建築設計進行投票並發表意見,以及參與式預算編制,讓市民能夠集體支出圖書館的10萬歐元預算。 海薩洛說:」對我們來說,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激勵市民非常重要。我們不想提供調查或其他公共部門和行政部門在公民參與中通常使用的非常傳統的參與性活動,而是要嘗試和尋找更有吸引力、更有創意和更有效的方法來應用共同設計。」 例如,在一個冬季嚴寒、每天日照時間只有六小時的城市,與會者強調,在市中心擁有非商業性空間,如會議室和學習室,是關鍵所在。然而,並非所有空間都能包括在內,例如一些市民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冥想室,但根本沒有空間。 02. 頌歌圖書館的質疑 儘管頌歌圖書館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功,業內其他人士卻認為,要解決圖書館衰落的問題,政府部門與其提供實驗性的現代服務,不如直接投資於圖書。圖書館的鉅額成本或許是其他公司難以承受的:9800萬歐元。 《弗萊克爾報告》的出版人、英國連鎖書店沃特斯通(Waterstones)的前負責人蒂姆·科茨(Tim Coates)說:」問題的核心在於了解人們對圖書館的需求:那就是圖書,但圖書館行業卻認為書籍並不重要,館藏變得越來越差」。 科茨認為,公共開支的削減和網際網路的出現導致圖書館的藏書越來越少。他的研究發現,自2010年以來,美國圖書館中可用的公共圖書館圖書數量減少了1.4億冊。圖書館的處境非常嚴峻,可以說岌岌可危。」 他以伯明翰圖書館為例指出,伯明翰圖書館耗資1.88億英鎊,於9年前開館,目前圖書借閱量已減半。 另一方面,為頌歌圖書館工作的人認為,圖書館讓公民和居民成為圖書館的作者,提供了使用者所需要的東西,涵蓋了非常廣泛的人口、文化和社會經濟背景,併產生了主人翁意識。…

莫內歐擲骰子

2000年,拉斐爾·莫內歐的新作——位於西班牙的庫爾薩爾大禮堂和會議中心竣工,這位普獎得主成功在這個作品中融入了機遇、激進姿態和設計的城市價值。 莫內歐是一位設計師,也是一位偉大的理論家,他對建築的態度是有充分個人理解的,他意識到歷史背景的價值,所以能做到跨越時代,抵制符號化的風格,充滿個性化的詮釋。 1989年,他在巴斯克海岸度假勝地的標誌性建築,庫爾薩爾文化中心的設計競賽中獲勝,代表了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獨特之處:他在設計方法中將偶然性作為一種設計工具,並將抽象的體量與室內氛圍相結合,這個作品也是當代建築的里程碑。 庫爾薩爾禮堂和會議中心 西班牙 聖塞巴斯蒂安 建築師在一條河流的入海口處,以一種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建造了兩座建築:禮堂和會議廳,這兩座建築就像被沖刷到岸邊的兩塊巨大岩石一樣拔地而起。 禮堂的設計不對稱,會議廳的形狀則像一個略微拉長的立方體。人們可以從較低的平臺層進入建築,平臺層同時也是交流區,向城鎮方向敞開,形成一個寬闊的開放空間。 上帝不會擲骰子,莫內歐卻會。這位納瓦拉的建築師將這些巨大的玻璃立方體扔到了沙地上,將自己的項目交到了命運的手中,而它的名字也是由命運決定的。 庫爾薩爾,即「Kursaal」在德語中是「賭場」的意思,是「美好年代」最流行的國際大都會用語。1922年,烏魯梅亞河口的海灘上出現了一座大型賭場,如今的聖塞巴斯蒂安大禮堂和會議中心就坐落在這座於1973年拆除的建築原址上。 莫內歐受這個名字的啟發,讓新的庫爾薩爾賭場在安排好的體積遊戲和與偶然並置的順從依賴之間搖擺;他將這些乳白色玻璃稜鏡留在格羅斯海灘上,半埋在沙子裡,就像在賭桌上打翻一杯飲料的冰塊時用的同樣有力的決斷力。 這個項目的賭注很大,1989年競賽評審結束後,圍繞項目的爭論隨即爆發,它在這個以皺巴巴的浪漫主義風格而聞名的小鎮引起大量言論摩擦。然而,對其他參賽項目的回顧只能證實評審團選擇莫內歐項目的敏銳判斷。 佩尼亞·甘切吉·科拉雷斯(Pena Ganchegui y Corrales)的古色古香、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可預見的圓柱體、磯崎新起伏的屋頂,甚至諾曼·福斯特帶有技術遮陽板的稜鏡,以及胡安·納瓦羅·巴爾德維格(Juan Navarro Baldeweg)對幾何形狀的怪誕發揮,都無法與最終在聖塞巴斯蒂安居民稱之為「K區」的場地上建成的不規則傾斜立方體的直觀和大膽亮點相提並論。 這座建築在漫長的醞釀過程中幾度瀕臨破產。雖然競賽於1990年4月結束,但工程直到五年後才開始;在施工現場度過的四年多時間裡,也不乏各種意外和危機,最終導致1998年4月20日部分樓層和樓梯坍塌。 然而,工程竣工的主要危險無疑在於從競標裁定到工程開工之間那段漫長的時間,這座建築在此期間成為了現代建築政治辯論的基石。 庫爾薩爾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激進,然而一旦跨過門檻,參觀者就會沉浸在雪松木內飾和漫射光照明所散發出的溫暖如水的光芒中,其表面上似乎咄咄逼人的形式、邊角尖銳的幾何形狀以及傾斜平面令人不安的難以捉摸性都會隨之消失。 兩個禮堂的混凝土箱體用木材覆蓋,與厚厚的半透明玻璃外牆拉開距離,形成明亮的狹長通道,令人心曠神怡,通往會議室和服務區的迷宮般通道井然有序。這些會議室和服務區集中在一個部分埋入地下的體量中,吸引著人們對大量輔助區域的關注。 庫爾薩爾項目是莫內歐在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擔任建築學「主席」期間完成的,在他的建築生涯中是一個全新的項目,在他之前的作品中沒有明顯的先例,對他後來的作品也沒有重大影響。 他從美國當時正在討論的不穩定形式出發,對聖塞巴斯蒂安的地形做出了直覺性的巧妙反應,這是一個讓人感到愉快的組合,甚至連設計師也一定感到驚訝,因為他一般性格比較謹慎,偶爾願意帶著他那份知識分子的不安分的好奇心投入到造型冒險中。 號 外 暑期建築遊學 正在火熱招募中 –…

建築的形式功能二象性

建築是一門設計建築物的藝術和科學,它的設計、空間、形式和建築環境一直在人們的認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社會生活結構中一個具有影響力的元素,為人們提供了安全的居住空間。 很多時候,一棟建築的設計奇觀或視覺效果的壯觀會讓許多人驚歎不已,比如蓋達爾·阿利耶夫中心,其自由流動的形式為遊客創造了美好的體驗。 設計有兩個獨特的因素,它們相互關聯,對任何空間的成功設計都起著關鍵作用——即設計的形式和功能。 形式是設計的要素,象徵著建築的視覺特徵和藝術元素,而功能則代表著空間的要求和實際需要。形式和功能總是相互交織在一起,因為它們都能創造出優美的設計敘事。 形式與功能 尋求平衡 早期的建築只注重功能,人們需要一個遮風擋雨的屋頂,以抵禦動物、炎熱、灰塵、雨水和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氣候障礙。 在人類早期的文明中,這種簡單的保護性住房概念一直在蓬勃發展,這些設計從來都不復雜,它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居住和保護空間中的居民。 如果這個目的得以實現,那麼它就被認為是一個偉大的設計。可以肯定的是,早期智人從未想過是否要住在簡約風格的房子裡,或者哥特式設計的房子裡。他們的思維方式中不會有這種考慮,他們只需要一個吃飯和睡覺的地方,不會因為各種意外而疲憊不堪,更不會成為周圍動物的美餐。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關注設計的美感。以前人們只關注結構的穩定性,而現在則要求設計和造型要賞心悅目。這一轉變帶來了一個建築師仍在關注的問題,即「形式對功能的影響程度如何,反之亦然」。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建築師有不同的觀點。 藝術形式 新穎、怪異和時尚 大多數情況下,建築師會先設計出一種形式,然後再根據空間的要求進行設計,在某些情況下,形式有時會超越空間的實際特性。 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以鈦金屬的曲線和稜角打造出華麗的外形,但參觀者往往會迷失在它的空間裡。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形式本身就是一個設計奇蹟,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觀賞也是一種享受,但導航的功能方面本應與形式一樣得到更多的考慮。 有些設計還以象徵主義的名義極其怪異,完全複製了某些自然元素,這種象徵意義沒有任何作用,只會讓人覺得設計和功能方面沒有經過深思熟慮。 功能第一 需求與利用 說到設計,功能和實用性是必須考慮周全的首要方面,功能在設計說明的編制中起著關鍵作用,這些建築將服務於某一目的,能夠滿足功用方面的要求,但不會被認為是當之無愧的選美比賽參與者。 在這一語境中的某些畫面中,人們會想到粗野主義建築及其保持原始、忠實於材料本質而不做任何形式的裝飾或修飾的本質。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一種象徵和隱喻生活原始本質的形式,但也有人會認為它只是樸素和乏味。 這些設計可能適用於停車場、政府辦公室等場所,但有人會把它們作為婚禮場地或度假村的選擇嗎?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形式與功能 並重 現在人們已經明白,形式與功能的相關性是更偏向個性化的。只有當設計師努力實現形式與功能的完美融合與平衡時,才會產生真正的魔力,讓人驚歎的結構和完美的設計可用性得以實現。 例如,雪梨歌劇院既是設計形式的展示,也是功能實用的表演空間。其美學和建築形式吸引著遊客,而其功能的簡便性和可用性又讓遊客流連忘返,實現了雙贏。 那麼是從何時開始,這兩者的關係開始變得重要起來了?為什麼會有人關心一座建築的外形是否美觀或是否足夠實用?這是因為設計可以提升和改善我們的體驗,同時影響我們的情感。 一座精心設計的建築可以激發人們的靈感,促進社區的生產力和發展,它可以把簡單的建築變成歷史悠久的藝術品,使其成為地區的地標,讓人們願意去體驗它。 在影響我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方面,設計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建築師應根據需求優先考慮形式和功能,設計出既節能又實用的生態友好型建築,這種融合與平衡將有助於在地球與人類之間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號 外 暑期建築遊學…

粉飾過的故事 | 黑人教堂的歷史

美國費城第六大道和倫巴第大道交匯處的一片城區是黑人持續擁有時間最長的地產,在這個地方有一座教堂——貝瑟爾聖母會堂(Mother Bethel AME),自1794年起就一直存在於此。 美國國家歷史保護信託基金會非裔美國人文化遺產行動基金保護高級總監蒂芙尼·托爾伯特(Tiffany Tolbert)說,這一罕見的歷史脈絡證明,黑人教堂”是由非裔美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古老的機構”,這一信念是美國國家信託基金會非裔美國人文化遺產行動基金的核心所在,基金上個月宣佈了第二輪撥款,總額達400萬美元,用於保護美國具有歷史意義的黑人教堂。 31座教堂中許多已被列入國家登記冊,開始一系列資本和基礎設施保護項目、計劃和規劃活動等。由於黑人被系統性地禁止參與公民生活的許多其他要素,這些教堂成為民主改革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場所,是美國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 從鐵匠到聖經學習班 CHURCH 01 18世紀晚期,貝瑟爾聖母教堂所在地已經有了四座教堂。現在的教堂由建築師哈茲赫斯特(Hazlehurst)和哈克爾(Huckel)設計,於1890年完工,其獨特之處在於四層高的塔樓和鏽跡斑斑的灰色花崗岩外牆,具有理查森羅馬式風格。 其豐富的紋理和歷經滄桑的銅鏽暗示著它的起源比其134年的歷史還要久遠。最初的貝瑟爾聖母教堂要簡陋得多,只是一個用馬匹拉來的小鐵匠鋪。這家店是由理查德·艾倫(Richard Allen)創建的,他是AME信仰的創始人,也是一名巡迴佈道者和前奴隸,於1783年贖回了自己的自由。 貝瑟爾聖母教堂的牧師馬克·泰勒稱自己的教堂為”獨立黑人教堂運動的起點”。他說:”(教堂)是黑人用自己的資源為黑人建立的。來自世界各地的AME朝聖者對此的看法就像我是天主教徒去梵蒂岡一樣……” 1787年,理查德·艾倫從聖喬治衛理公會聖公會分裂出來,因為他只能在週日早上5點為黑人教徒佈道。如果艾倫和其他黑人成員要參加正常的禮拜,他們只能坐在被隔離的陽台上,1794年AME教會的最終成立才終止這種分裂。 從那時起,貝瑟爾聖母教堂就成了地下鐵路活動的中心,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還在教堂的講壇上招募參加南北戰爭的黑人聯邦軍士兵。這座建築代表了美國黑人更廣泛的自由鬥爭,內政部在貝瑟爾聖母教堂的國家註冊提名中稱其為”理查德·艾倫的活紀念館”,教堂裡有他的聖經、講壇和墳墓。 國家信託基金提供的9萬美元贈款將用於修復教堂標誌性的彩色玻璃窗和窗框。雖然彩色玻璃窗很漂亮,但修復它們也是一個能源問題。泰勒說:”如果我們周圍的窗戶開始老化,夏熱冬冷,那我們就不是好管家了。」 簡樸與神聖 CHURCH 02 雖然國民信託基金重點關注的許多教堂都是正統大教堂,但簡樸的鄉土教堂也獲得了資助。鄉土建築在某種程度上更能代表黑人的信仰經歷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因為黑人一直無法積累足夠的財富來聘請建築師和建造市政規模的建築。 紐澤西州勞雷爾山的雅各布斯AME教堂就是一個例子。教堂建於1866年,是一座簡單的鄉土木結構坡屋頂建築,紅色大門上懸掛著一個木製十字架,兩側是彩色玻璃窗。小教堂是科爾曼鎮最後兩座建築之一,科爾曼鎮是1828年建立的黑人小鎮,這筆12萬美元的贈款將用於修復屋頂、窗戶和更新暖通空調系統。 據托爾伯特稱,許多黑人教堂都在為延期維修、會眾老化和減少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而苦苦掙扎,而國家信託基金的贈款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在當前的運營需求與長期的基礎設施投資之間取得平衡。 克利夫蘭的夏洛浸信會教堂是本地最古老的黑人浸信會教堂,也是俄亥俄州第三古老的教堂,它正處於這兩個優先事項之間。教堂曾是大移民時期支持人們向北遷移的中轉站,也是最早的黑人信用社之一。小馬丁·路德·金曾在這裡演講,克利夫蘭市長卡爾·斯托克斯也曾在這裡演講,他是美國大城市的第一位黑人市長。 這座建築由哈里·康恩(Harry Cone)設計,建於1906年,最初是猶太教會堂B’nai Jeshurun的會堂。不管代表著哪種信仰,這座建築的十字形、帕拉迪奧式神殿門廊和巨大的穹頂都使其成為克利夫蘭東區的標誌性建築。 希洛浸信會於20世紀20年代遷入,他們保留了大部分猶太教圖示,在彩色玻璃窗上留下了約櫃和大衛之星,希洛浸信會牧師麗莎·瑪克辛·古茲博士說:”將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融合在一個空間裡”。幾年前,一塊破碎的玻璃從覆蓋聖堂的圓頂天花板上墜落下來,隨後的檢查顯示,穹頂正在老化,災難性的故障風險使人們無法聚集在一起。維修費用估計為180000美元,國家信託基金的贈款應能支付其中的大部分。 中世紀的維護 CHURCH 03…

被中國夫婦收養的外國棄嬰,美成了河南的「埃及豔后」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最華人(ID:wcweekly) 很少有網紅有她這樣的反差感。 她有著極其精緻的西方面孔,只需稍加打扮,整體的氣場不輸超模。 另一方面,她又糙得可以,穿著大花襖蹲在家門口吃麵條、在烈日下薅草,妥妥的土妞。 最「雷人」的是,她一開口就是地道的河南話,這串臺的感覺,像極了大女主用上了拙劣的配音。 有網友評價她:「不開口超模,一開口餾饃。」 女孩名叫範梓鶴,網名「小黑妮」,極強的反差感,讓她火速在社群網路爆紅。 洋姑娘在河南農村「土生土長」,倒不失為一個有趣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要從一個奇妙的緣分開始。 範梓鶴是巴基斯坦姑娘,也是地道的中國妞。 20年前,範梓鶴的父母從河南汝州農村遠赴巴基斯坦打工。 意外的某天,夫妻倆遇見一位孤兒,無依無靠,弱小可憐。 商量之後,他們收養了這位小女孩,並帶回了河南老家撫養,起名為範梓鶴。 ▲ 範梓鶴和養父母 雖為收養,但她是家裡唯一的孩子,父母待她視如己出,因為天生皮膚黝黑,大家都叫她「小黑妮兒」。 村子裡的閒言碎語無法避免,總有好事者想要吃瓜嚼舌根,範梓鶴總是回懟:「我以前不黑,河南的陽光太強,把我晒黑了!」 父母見到閨女被嘲,總會第一時間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我家閨女黑又不吃你家飯,不喝你家水,我們還黑得好看,黑得健康!」 從小到大,她過著和村裡其他小孩一樣的生活,上學放學,打打鬧鬧,她說:「我的家庭並不富裕,但父母從來沒有虧待過我,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好好愛著我。」 ▲ 範梓鶴和養父母 懂事之後,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對父母更為感恩。 如果不是他們的收養,她一個小孤兒能擁有怎麼樣的人生,無法想象。 所以,小姑娘從小就很懂事,雖然很調皮,但總會自覺幫父母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 時間流逝,「小黑妞」漸漸長大,出落得高挑、美麗,過分精緻的臉蛋,讓她在全家福上活像一個洋娃娃。 因為愛的養育,範梓鶴活潑自信,走到哪都像是人間小太陽。 這種蓬勃的生命力,是需要極大底氣的。 「父母就是我最大的底氣」,範梓鶴說。 靠短視訊走紅,是個意外。 2021年夏天,範梓鶴隨手拍攝了一段視訊,鏡頭中的她蹲在家門口吃麵條,樸素又大方。…

這樣拍旅遊照,景區都想勸退你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龐門正道(ID:Artman_Design) 大家都去過旅遊,為什麼你們的照片這麼秀? 報告長官 幫您點上 有事沒事,做做核酸 你這書上沒字啊 你瞅什麼 瞅你咋地 體會一下寶哥哥的待遇 別打了,再打就死了 幸福一家子 算性騷擾了 我也想看看 情侶的感覺 我那首詩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青蛙王子 你先選擇植物,然後種在花園裡 完全入戲 先別急著親啊 熊大熊二去哪了 一時間竟沒找到 誰教你們這麼拍照的,景區的雕塑都大無語了~ 不過嘛,也總比隨便叫一個路人幫你拍的要好,因為。。。 想跟華麗的瀑布合個影,結果~你的手指真上鏡 主角:「我想拍一張手撐著斜塔的鏡頭」 路人:「沒問題」 主角:「能不能把塔拍得清楚一點」 路人:「好的,保證清晰」 長的高也有錯咯? 朋友,讓你拍個照,你眼裡全是我女朋友是什麼意思?…

裹個被子就敢拍照?你們大學生挺敢玩的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暴走漫畫(ID:ibaoman) 不得不說,現在網際網路上的顛公顛婆越來越多,感覺上網真的是在見識生物多樣性了。 但好在還有大學生,他們的各種整活讓網際網路多了很多樂子。 他們除了模仿能力強,創造力也是槓槓的。 前段時間,他們就創造了新的廉價版旅遊,主打一個不花錢逛旅遊景點。 @舟令羽 毫不誇張的說,大學生的聰明和牛勁除了不用在學習上,在其他方面可以說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不,這幾天他們又紛紛在宿舍當起了公主/王子。 聽到公主王子,很多人腦子裡第一反應是華麗的服裝和耀眼的皇冠,如果你覺得大學生也用這樣的裝備那就錯了。 因為他們只需要一床被子,就能成為別人眼裡的公主/王子。 @根號3 @妖小精 果然,長得好看的人,就算披著被子都好看。 隨隨便便搞了一下,這公主和女王就算是當上了。 而網友的評論顯然也達到了她們想要的效果: 網友:參加女王陛下,女王陛下萬被萬被萬萬被。 只能說你們真的太會捧場了。 就在女生在當公主的時候,男生也沒閒著,他們一個個也開始」君臨天下」了。 @小羊高 @y: 女生:我是最漂亮的公主。 男生:這是朕為你們打下的江山。 一個當公主,一個君臨天下,你們都有美好的未來(不是) 其實,剛開始我還納悶你們是怎麼想到開闢這個新玩法的,轉念一想原來是小時候披床單的那批人長大了。 等等,你們怎麼才上大學啊???算了,只要我不在意就沒有什麼能創到我。 但如果你真要是以為大學生裹被子只是為了好看,那就錯了。 他們可是那種即使要當公主、王子也得整點活的人。 @孤獨的狼 別的公主是站得高,你不僅高還大啊。 別裝了,別以為我不知道你那裡塞了個娃娃。…

恐怖藝術!將身體嵌入石頭裡,探討人和身體的關係!網友:像案發現場!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這是案發現場? ——網友 這個藝術家的創作 被人譽為「案發現場」 因為「水泥封屍」就是他的藝術作品 90後藝術家 Veroljub Naumović 最經典的代表作 就是這個「身體嵌入石頭」系列 他的雕塑將人體或者被肢解的人體部位 嵌入石頭裡面 好像人是從石頭中生長出來的 或者身體和石頭融為了一體 他將這種藝術創作 視為一種對人類和身體關係的追問 想在其中探索身體和精神 有形和無形之間的關係 在這些身體嵌入石頭的雕塑中 人的形式被解構 變成一種抽象化的物質本身 當然,這種創作方式也引起不少爭議 有人說,天才和變態只有一線之隔 有人說,去看他的展覽像是進入案發現場 更有人猜測 藝術家是不是將自己的犯罪想法在藝術中釋放 甚至還有人說 他的作品裡說不定有一具身體是真的! 對此,藝術家本人沒做任何回應…

見過最狠的車標,才懂什麼是行為藝術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 民間生活是藝術家的搖籃,滋養著數不清的野生大師。 他們常在既定路線之外遊走,探索更多殊途同歸的旅程,一舉一動都透露著劍走偏鋒般的單純。 歲月磨礪出的表達欲總是難以壓抑,一切地方都可以成為創作的溫床。 只要你足夠用心,很難說會闖入什麼樣的精神世界。 真正意義上的概念車,兼收幷蓄的典範 一般來說,想在生活中找到超現實主義的痕跡,需要在任何時候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而這些藏在車流中的隱士擅長把靈感釋放在最顯眼的地方,幫所有觀眾消弭人為製造的界限,靠務實的態度走進了行為藝術。 顯然他們早已明悟,不管是作品還是產品,能從最根本上吸引人的策略只有加量不加價。 民間智慧向來延續著特有的直白,從不遮掩昨日溫柔,返璞歸真是追求也是堅守,想開闢新的道路只能依靠人走。 達到了這種程度的高手,設計理念上的事已經瞭然於胸,要是再融入自己的處世之道,那麼搞出的產品也就成了最直白的生活寫照。 命運兜兜轉轉,A6最多算是個品級,老6才是激情過後的歸宿。 也許正因為深入理解了交流的奧秘,才把真心實意都擺在明處,他們已經玩出一種撂地演出的感覺。 看得越多就越會明白,有肉不能埋在飯裡,願望也不能只藏在心裡。 皮薄餡兒大的不一定是包子,也有可能是開車人嚮往的樣子。 可以看出他們正在從多種角度闡述某些原始情愫,因地制宜的思路打開,幾個字即可渲染出宏大敘事的史詩感。 當一個人在街頭看到流動的問候,心中難免升起暖流,接著一陣喉嚨發緊,口吐蓮花,一段劇情已被補足。 此時思緒開始反芻,旗未開已得勝。 樸實的創作手法從來都是飽含深情,傳遞資訊的同時也提供著發散的路徑,看一眼就能體會前人沉澱下來的思想結晶。 過日子總要取捨,一輩子重要的東西不少,但不是每個都能長久,唯有樂觀的心態更值得保留。 他們說世間的道理都來自人民生活,那是來處也是歸途,美學與實用同出一脈,只不過服務於不同的生活場景。 其中更進一步的朋友主要深耕於情景交融的意境,把空間留給想象,等到你和他們相遇,也就懂了嚴肅文學的含金量。 一個字母「B」,足以品讀出作者的浪漫色彩 有人曾表示因此知道了什麼叫技高一籌,畢竟要是沒有平地摳餅對面拿賊的本事,無法在這樣的激烈競爭裡脫穎而出。 要成功就得精準,很多時候越短小反而越精悍,想到直指人心的境界,關鍵時刻也許需要做減法。 「兄弟你瘦了」 你可以將其看作一種無聲吶喊,真摯不失優雅,具體中帶著抽象,又深奧又不是空想。 硬要分類的話,那這就是辯證法,是圍城,是如夢初醒,是靈光一閃。 減去了執念,紅粉骷髏都已不住心間,驢跟馬自然也就沒了分別。 牛也一樣…

印度、菲律賓、泰國爆笑「防作弊」手段火爆全網!3000w網友圍觀:哈哈哈離譜啊!

說起小時候的囧事,考試作弊估計是大多數人的「黑歷史」之一 作弊當然不值得驕傲,更不該提倡。 但小時候的我們可不知道這些,淨憑著一腔孤勇,上演一出出「天才槍手」的戲碼…… 《天才槍手》作弊情節 殊不知在老師眼中,我們不過是一群傻狗。 提前在桌子上打好小抄,結果考試時老師要求打亂座位; 在礦泉水瓶上、文具盒裡、橡皮上做標記,將收穫監考老師鄙夷的眼神…… 然而這些小兒科都算不上,象君還見過更誇張的—— 小抄竟被奉為「藝術品」? 西班牙一名法律系學生在考試時,竟將《西班牙刑事訴訟法》,都刻在了圓珠筆的筆桿上。 細看之下,每支筆的筆桿上都被刻滿文字,密密麻麻,但相當精細。 監考老師尤蘭達表示,由於太過精巧,她捨不得上交,於是就將它們收藏了起來。 近日清理抽屜時重新見到這些圓珠筆,她仍不禁讚歎,「這簡直就是藝術品!」 據悉,這名學生之後完成了法律學位,現在已是一名執業律師 考完試後要去看耳科? 這個米粒大小的金屬,就是微型耳機。 由於過於隱蔽,在進考場前的安檢中,很難被發現。 考試時,藏在耳道里的耳機,就能接收槍手傳來的正確答案。 考完後,考生需要通過磁鐵,將微型耳機從耳道吸出。 但由於這是比較古早的作弊工具,有的人不得要領,塞得離耳道太近,只能求助醫生。 某醫院一位耳科醫生曾表示,「重要考試後,如果有這種病例,大家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 耳機,吞食毀滅證據? 一些高級別考場會檢查考生耳道,於是口含式耳機就發明了。 這種耳機可藏在考生後牙床上,通過咽鼓管傳送聲音。 藏在口腔與藏在耳道的不同在於,如果被發現了,吞食就能銷燬證據 這讓我想起在諜戰劇中,特工被抓現行後,用牙齒咬破隱藏在口中的毒藥,就跟這個世界拜拜了~ 不過象君覺得,考試雖重要,小命更不可拋~ 電子產品進了肚子,誰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還是老老實實答題吧! 中性筆上居然有「顯示屏」?…

清冉—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古美術器物品鑑開幕丨物我兩忘

清冉 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古美術器物品鑑展 3.26-4.12 詩婢家美術館 主辦:成都市青羊區總工會 承辦:詩婢家美術館 媒體支持:藝術野瘋狂 美並不存在於物的本身,它一定得呈現在物與場所、物與人、物與物的關係當中。 ——坂田和實 3月26日,詩婢家美術館推出新展「清冉——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古美術器物品鑑展」。 這次展覽,脫離了傳統純書畫展示模式,融入日本古美術(古道具)器物,恰如一場初遇,又像一場重逢。這些書畫,有傳統底蘊,有創新思考,是藝術家思想和情感的表達。當欣賞她時,可拋開程式化的技法,用筆用墨構圖等,單純和作品產生共鳴。 | 哪怕是廉價的外表,卻也能感受到美的東西 2023年3月1日,藝術野瘋狂聯袂詩婢家美術館推出「日日是好日—古美術專題展」,好評如潮。今年,日本古美術(古道具)器物重返詩婢家,與書畫作品一起在這個空間裡發生碰撞與故事,讓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發現不一樣的美。 點選圖片深度閱讀:做蝴蝶夢 2023 日日是好日—古美術專題展詩婢家美術館開幕 1 「用之美」 這些舊物,亦是承載著幾十上百年的歷史,訴說著人們擁抱美好生活的追尋和企盼。其實,收藏藝術品與美好器物的真諦,就是「用之美」。 | 美感經驗既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的往復迴流 時間擱淺,歲月流轉。我們時常在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可未必只有人類才有生命,這些畫作,這些器物,她們又應該有什麼樣的宿命。「其實在春天,我反而更容易感傷,看著每一朵綻放的繁花。我在想,當她凋零之時,又有何人,還記得曾經為了一朵花而低眉。」 也許,這些畫作裡的花,這些源於「一期一會」的茶器美學反而成為了一種永恆。 白洲正子寫到過:「古美術品本身也並不強大,是在人們不斷的尊敬與愛中受到打磨、培育,才漸漸增添了光彩。」不光器物,這些畫作,也是如此,與人的生活相接觸,才能在時光中孕育出不一樣的美。 | 美,無法從知識裡尋得,自由的眼和柔軟的心,似乎才是打開那扇門的鑰匙 2 平衡之美 古器物與畫作一起展示在一個空間裡,是一種自然與建築、建築與空間、空間與畫作、畫作與器物、器物與人之間達成的平衡之美。…

一次開工換來一生爛尾

建築工地可能問題重重,幸運的在無盡的過程中費力完成,也可能仍在隨風飄搖交工遙遙無期,建築與歷史之間的界限也因此變得更加模糊。 如果說建築工地對各類愛好者來說散發著某種期待值魔力的話,那麼當設計深陷過度延長施工時間的制約因素的泥沼,讓建築暴露在各種事件和問題之下,遠遠超出了預想的期限時,這種期望就會讓位於沮喪、不耐煩和憤慨。 從古至今,許多建築工程都是這種情況,可能是內因,設計階段缺乏計劃性、程序上的爭議等,或外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竣工時間從幾十年到整整幾個世紀不等,有時甚至演變成史詩般的不可思議的爛尾紀念碑。 我們希望那些仍在進行中,在變化、延期和爭議、暫停和間歇性復工之間搖擺不定的項目,值得我們等待。 01|烏爾姆大教堂 德國,1377-1890年 這座雄偉的大教堂是德國哥特式建築的典範,於1377年開始建造,1543年宗教改革時由於政治緊張和財政問題而停工。在停工三個世紀後,建築工地於1844年重新開放,按照原計劃完成了三座塔樓的建設,這座建築不僅建設過程多災多難,還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轟炸。 02|米蘭大教堂 法國,1386-1965年 米蘭大教堂是義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宗教建築,自1386年開始建造,歷時五百多年,19世紀末完成了外牆,1965年完成了門廊,但這些工程永遠不能稱為真正的完工:即使在今天,負責保護和完善大教堂的歷史機構Fabbrica del Duomo仍在負責修復和保護石質結構、調整技術系統和佈置空間。 03|聖家堂 西班牙,1882-2026年? 聖家堂穩坐各類「爛尾樓」名單榜首,無疑是歷時最長、施工過程最複雜的現代建築之一,這座哥特式和新藝術風格的教堂是巴塞羅那的象徵,從1882年開始建造,到1926年高迪去世時,工程只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一。除了2020年和2021年建造的塔樓外,最高的172.5米塔樓也將於2026年左右完工。 04|雪梨歌劇院 澳洲,1959-1973年 雪梨歌劇院也是20世紀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是雪梨無可爭議的象徵,位於海灣的優越位置。工程於1959年開始,建築時間從4年延長到14年,有10000名建築工人參與其中。成本成倍增加,最初的建造成本估計為700萬美元。最終造價為1.02億澳元,主要由州彩票支付。 開始施工時就出現了各種問題,其中許多是設計的創新性造成的。歌劇院原計劃於1963年澳洲國慶日1月26日落成,但由於成本超支和在執行設計時遇到結構工程方面的困難,工程進度受到影響,多次延期,項目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爭議,公眾輿論一度對其持反對態度。 由於與負責監督項目的政府部門持續存在分歧,伍重於1966年辭職。後來接手項目的是結構工程公司奧維·阿魯普及合夥人(Ove Arup and Partners)和三位雪梨建築師:彼得·霍爾(Peter Hall)、大衛·利特爾摩爾(David Littlemore)和萊昂內爾·託德(Lionel Todd),施工一直持續到1973年9月。 1999年,伍重同意重新擔任建築師,負責監督一個改進項目,他重新設計了前接待廳,並於2004年作為伍重廳重新開放。 05|佛羅倫薩法院 義大利,1999-2012年 這座氣勢恢宏的建築群具有鮮明而嚴謹的特徵,其設計理念是將全市的司法機構集中到一個機構所在地。項目開工於1988年,直到1999年才開始施工,並在與辦公室搬遷有關的停工、延誤和後勤問題中一直持續建設到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