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藝術

離譜!戴森「水龍頭管」吹風機醜到辣眼睛,居然還被質疑「抄襲」?

以下內容 ⓒ 受訪:張九州 ⓒ 採訪:鍾靈 戴森dyson最近憋了個大招:全新吹風機來了! 這款吹風機一改往日無葉風扇的中空設計,採用全新的「管道式」造型。 雖然總算給自己的招牌造型換了新形象,但也因此惹了不少爭議~ dyson新款吹風機 一是網友調侃,有點像水龍頭怎麼回事?莫非靈感來自於下水管道? 二是有眼尖的網友指出,這款吹風機貌似有「抄襲”的嫌疑。 原來早在2年前,佳簡幾何旗下的原創品牌yoose有色,就推出過這種「管道」造型的吹風機。 yoose吹風機 單從外觀上看,這兩款吹風機「撞衫」撞的如此雷同,如此巧合,難免讓人浮想聯翩。 也有網友說,設計「撞衫」這件事兒其實很常見。 這次,我們正好邀請到了當事方,yoose有色的聯合創始人張九州,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yoose有色的聯合創始人張九州 與其說「撞衫」 不如說邂逅 在做這款吹風機前,我們考慮到兩點。 一點是,堅決不要做成市面上主流吹風機的樣子,那太沒有創意了! 另一點就是,我們能否再創一款經典吹風機造型? 基於真實場景模擬,我們發現7字形的吹風機,握起來正好讓手和頭髮之間,保持最流暢的路徑。 這樣可以大大緩解、因長久使用吹風機帶來的手臂疼痛,也能還原自然風的感覺。 所以「管道」吹風機的外形便來源於此。 這款吹風機,我們21年做出來的,是比dyson提早了2年多。 站在一個普通使用者的角度,從外觀上看大家可能覺得,dyson這款跟我們的很像。 dyson吹風機 但dyson是一個技術導向的公司,基於技術的迭代,他們遲早也會尋求到最本質的造型。 只不過這次,我們稍稍提前了一下。…

春天的拍攝,這些技巧你用得上

‍春天悄然而至,萬物也在不知不居中復甦了,經過一整個光禿禿白茫茫的冬天,花兒也已經妝點好了自己蓄勢待發,你有沒有做好拍花的準備呢?若還沒有,相信本文可以給你一點靈感。 構圖 對角線構圖:此種構圖方式適合拍攝枝幹上的花朵。 九宮格構圖:這是最常見的構圖方式,留白的同時突出了重點。 中心構圖:此法在拍攝微距花卉時經常使用。 前景構圖:由於花朵與花朵之間的距離近,可以將部分花朵當做前景拍攝,這樣的構圖使畫面層次更豐富。 光線 散射光:當天上有云或剛日出或快將日落時拍攝,這時的光線柔和,很容易便拍出漂亮的花朵,應避免在強烈的直射光下拍攝。 側光:在日出後和日落時會影成側光,半明半暗的光影更容易拍出戲劇性效果。 背光:背光即相機對著陽光拍攝,可以輕易將花朵和葉子的紋理清楚呈現。 輔助拍攝工具 為了給花朵增加活力和生機,可以隨身帶個小噴壺給花朵噴點水。 虛化 拍花,很多人都喜歡使用大光圈虛化背景,這樣可以簡化畫面,讓主體更突出。但虛化有很多種方式,不僅是虛化背景。 虛化背景,讓前景更突出,同時也要注意背景的呼應 虛化前景,表現遠處的風景 虛化前景和背景,體現中間的主體 別忽視環境 滿園的春色吸引了不少的遊客。大家都用手機和相機不停地對花按快門,很多人看到花很漂亮,就把相機和手機湊上去拍,完全不考慮環境和構圖。這樣的拍攝有意義嗎? 只看到花的漂亮,而忽視對環境與構圖的考慮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要隨時考慮畫面的全局,別隻注重某一局部,對環境的交代,有時很重要。 拍單一背景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天空被背景了,像霧霾天,很容易實現這種白背景。其它的高招真沒有,使用背景布是太麻煩了。其實不一定非要是黑色或者白色,藍色或者其他顏色也可以。單一的背景可以讓畫面更簡單,加上不錯的構圖,這樣的照片的格調就高了很多。 水中的風景 在任何的拍攝中都別忽視有水面的環境,很多時候水面中的倒影也是很漂亮的。 在拍攝這張照片時,當時沒有注意到水面,畫面比較普通,如果把水面的效果拍出來,或許效果會更好。 有時想把水上水下的景色都拍下來,這樣的畫面可能比較雜亂,可以簡化 只取水面中畫面,如果覺得複雜,還可以繼續簡化。關於水的倒影拍攝,需要把鏡頭放低,與水面形成一個很好的角度,反射的效果才好。 最後只剩下兩個人,畫面越簡單越能突出主題。 嘗試新的技巧…

這5個拍照技巧會將陽光拍的很溫柔,你可以試試!

雖然已經進入初冬,但是太陽光依舊很強烈。拍照時,如何才能拍出很溫柔的太陽光?下面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1.選對環境 想要表現很溫柔的光線,最好是在一個比較暗的環境下,這樣就有了對比。 比如說,在一個暗的環境下,樹葉在逆光條件下就會顯得很亮,光線的質感一下子就體現出來了。 2.使用大光圈 使用大光圈會讓原本強烈的光線變得柔和自然,帶來的焦外效果讓很多人迷戀。 特別是日出日落有色溫的光線,拍出來柔和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3.正確使用曝光補償 拍照時如果光線效果出不來,很有可能是曝光問題。如果我們想拍出光線的柔和效果,可以試試負補償。 4.選擇最佳的早晚時間 為什麼攝影人喜歡將日出後日落前約一小時稱為黃金時間,因為此時的光線非常柔和,多等待一會,一定會能拍出讓你驚喜的畫面。 6.試試一些小道具 除了上面的方法外,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道具來表現光線。 利用一枝花,在逆光下就能拍出這樣的效果。拍攝時,對光線的亮部測光和對焦,更容易拍出理想的效果。 陽光穿過窗戶的間隙,形成美美的光束,如果背景很暗,可以看到空氣中塵埃,這樣的畫面拍出來很美,可以去嘗試一下。 以上給大家分享的這些拍照技巧,會將陽光拍的很溫柔,大家可以試試哦。 這5個拍照技巧會將陽光拍的很溫柔,你可以試試! Source

扎哈事務所:我生來就是數字化的

“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Zaha Hadid Architects)生來就是數字化的,而不是一路數字化過來的。」 扎哈建築事務所副總監、計算與設計研究小組ZHACODE聯合創始人沙傑·布山(Shajay Bhooshan)在採訪中解釋了新技術如何與建築和設計對話。 計算專家沙傑·布山,精通程式設計、數學,幾何和最佳化方法、機器人制造和工業化建築。 問 “數字化”對當今設計師的意義 答 我認為扎哈事務所是數字原生的,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設計過程,從構思到落地都是數字化和計算輔助完成的,這與使用計算機將人工構思的概念數字化形成鮮明對比。如果沒有數字工具和機器來增強人類設計師和製造者的能力,我們的高性能、吸引使用者的設計概念及其物理製造和構造就不可能實現。 有趣的是,數字原生還意味著要與前計算機設計流程和智慧保持一致,如弗雷·奧托、安東尼·高迪和馬克·布里等先驅,哥特式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師,還有一些世界上的傳統和鄉土建築等。這是因為這些建築本身就是以規則為基礎的,與計算機的升級兼容。 問 ZHACODE這一技術的核心是什麼 答 ZHACODE是扎哈事務所的計算與設計小組,由帕特里克·舒馬赫(Patrik Schumacher)、尼爾斯·費舍爾(Nils Fischer)和沙傑·布山(Shajay Bhooshan)於2007年創立。 ZHACODE尋求研究與實踐的共同發展,將與項目無關的學科知識應用於基於項目的機遇、限制和問題。研究基於對建築幾何的興趣和專長,並橫跨計算機圖形學、電子遊戲、現代計算設計學科、機器人制造以及參與式協同設計平臺。項目涵蓋從早期設計到設計開發階段的各種建築類型,比如機構建築、住宅建築。開發維護計算機程式碼庫,以吸收研究成果為項目作出貢獻。 問 在設計領域最吸引人和最具創新性的現有和新興技術 答 與其他技術一樣,為了探索人工智慧技術為設計領域帶來的可能性,我們與Refik Anadol工作室進行了一次實驗性的探索。 這次合作名為”建構元宇宙”(Architecting the Metaverse),於2022年在首爾DDP博物館展出,是ZHA展覽的一部分。這次合作探索了利用私人擁有的ZHA圖像檔案對DALL-E 2文字到圖像生成進行定製培訓和改進的可能性。當時,為DALL-E 2和ChatGPT等提供動力的所謂大型語言模型(LLM)和預訓練生成轉換器(GPT)技術尚未公開。 沉浸式藝術項目”建構元宇宙”,是建築、藝術、技術和人工智慧的交匯點,這是Refik…

印度的馬賽克式城市景觀

印度繁忙的道路和寧靜的公園呈現出生動的色彩和故事,人們稱這些印度大都市的景觀是「馬賽克式」,這裡有”滲入式公共領域”的原則,超越物理邊界,促進鄰里互動。今天我們將從城市佈局的經典作品出發,進行一次深入了解印度公共區域的旅程。 說到”滲入公共領域”,我們要描述的是那些顛覆了傳統規定和排他性空間標準觀念的區域。這些地方的邊界模糊不清,歡迎各行各業的人們相互交流。無論是熱鬧喧囂的街巷市場,還是寧靜的公園,這些區域都能產生一種聯繫感和包容性。 簡·雅各布斯在她的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1961年)中提到了滲透到公共區域的重要性。雅各布斯建議混合使用城市區域來激發城市活力,強調自然風格和以人為本的相關性。她認為,當每個人的不同要求和需要都得到滿足時,城市就會繁榮昌盛。 同樣,凱文·林奇的《城市印象》也體現了滲透公共空間的原則。林奇強調了大都市風格的精神層面,突出了可讀性和產生聯繫這兩個因素在形成人們如何看待和使用公共區域方面的相關性。他將一個優秀的城市比作盛大的慶典,人們在慶典上逗留的時間比需要的時間更長,因為他們欣賞自己。 這些基本工作不僅為了解城市區域的特徵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為新的看待城市的角度奠定了基礎,人們將重新考慮公共空間作為充滿活力的實體、隨著區域脈搏的跳動而進步。置身於印度大都市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我們可以親眼目睹滲入地下的公共世界正在復甦。 “集市”上商販和顧客之間的界限模糊不清、本地一種叫做”adda”的休閒活動可以培養鄰里感情,印度的公共場所包含著野生力量。這些公共空間也烙上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殖民時期的準備工作和獨立後的變化,這些變化大量滲透到空間特徵中。 現代城市規劃方法為未來進入印度的公共領域提供了期望。全面的佈局理念、技術進步、區域互動和積極的規劃設計,對於打造可獲得性和吸收性強的區域,以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非常重要。 在解決可用性問題、確保安全以及在可視性和安全保障之間達成平衡方面,障礙依然存在。對滲透式公共世界的個人體驗進行評估,可以讓我們了解到這些區域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靈感和樂趣。 要擴大對印度滲透式公共區域的考察,就需要對形成這些區域的社會、歷史和社會經濟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由此可以發現更多層次的複雜性,也有更多機會看到全面、生動的公共空間。 其中一個方面是社會實踐和日常活動在形成印度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典型的印度人生活方式,如慶典以及鄰里活動,在開啟公共區域和培養歸屬感方面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例如,排燈節、冬青節和開齋節等一年一度的慶祝活動將道路和廣場變成了充滿活力的活動中心,來自不同歷史背景的人們在這裡舉行紀念活動建立聯繫。這些社交活動不僅為公共場所增添了活力,還增進了感情交流。 此外,還需研究殖民時期的準備工作和獨立後的城市發展計劃對印度城市空間特徵的影響。歷史上的傳統,如分裂式規劃、空間不平等以及對特定群體的優待,都給城市留下了長期的物質印象。 舉例來說,殖民時期大都市規劃的遺產,其特點是為統治精英創造獨一無二的領地,以及本土居民區的邊緣化,進而形成了印度各地城市的社會空間差異。 快速城市化、生態破壞和社會經濟不平等等現代城市障礙的到來,凸顯了對大都市佈局和規劃的前沿方法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智慧城市和城市持久發展的原則就顯得至關重要。城市利用技術進步、資料驅動的決策以及積極的準備工作,可以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同時創造更全面、更持久的公共世界。 例如,專注於電子網路、可再生資源組合和環境友好型設施的活動可以提高公共空間的質量,同時宣傳生態可持續性;參與式籌備接近於讓地區居民參與決策程序,從而確保公共區域反映業主的不同要求和目標。推廣接納包容性、可及性和可持續性的概念,城市可以發展出真正以人為本的環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為社區積累財富。 印度對公共世界滲透性的探索涵蓋了物理空間的界限,包括社會、歷史和社會經濟問題的多樣化。採用現代城市規劃方法和促進鄰里互動,印度可以朝著建設更全面、更活潑、更有韌性的大都市的方向發展,這些大都市既要紀念多樣性,又要有設施齊全的鄰里關係。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 01 山本理顯 02 極簡主義住宅 03 末日城市主義 04…

環保主義,在建築界起到一個造型上的作用

9月15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計劃開放最新展覽”新興生態 建築與環保主義的興起”的前幾天,16名氣候活動人士因在博物館入口處舉行抗議活動而被捕。 展覽的新聞稿稱它將幫助我們”應對當今日益加劇的氣候危機”,但這些活動人士與50名示威者聚集在一起,譴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私募股權公司KK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的關係,KKR在投資化石燃料方面有著很長的歷史,他們這麼猜測大概是因為博物館董事會主席瑪麗·喬西·克拉維斯(Marie-Josée Kravis)與KKR聯合創始人亨利·克拉維斯(Henry Kravis)是夫妻關係。 抗議者要求博物館館長格倫·洛瑞(Glenn Lowry)與一個組織「韋特蘇韋恩原住民(Wet’suwet’en First Nation)」的領導人進行對話,因為他們在加拿大的土地正受到416英里海岸天然氣管道建設的威脅,而管道的部分建設資金就來自KKR。不過博物館的領導層沒有與原住民領袖就他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會談,也沒有與公眾進行有意義的交流,而是決定關閉大廳,逮捕那些為”新興生態學”所要面對的問題而奔走呼號的活動人士。 展出的”新興生態”裝置景觀 在這種背景下,本應是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築界對環境危機的反應進行的一次早該進行的調查,卻蒙上了一層暗淡的陰影。 「新興生態”展覽由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埃米利奧·安巴斯克建築與自然環境聯合研究所首任所長卡森·陳(Carson Chan)策劃。本次展覽是研究所的首次展覽,展出了150多件作品,包括模型、照片、圖表、草圖、視訊和音訊,這些作品代表了20世紀晚期美國建造的、或者是幻想的烏托邦式的項目,現代藝術博物館推出這次展覽旨在探討”博物館和文化工作者如何考慮並實施循環和可持續的博物館學實踐”。 美國劍橋七號事務所(CambridgeSeven Associates,成立於1962年)繪製的日本大阪鶴浜雨林館(1993-95年) Countering Modernism 01|反現代主義 從一開始,策展團隊就指出,”新興生態”是對反主流建築現代主義的反文化運動的”重點調查”。牆上的文字寫道”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的生態知識並非始於上世紀的建築努力,在歐洲殖民之前的幾代人中,土著社區一直在照料他們周圍的土地”。 對於任何與現代主義無關的事物,他們都是這麼說的。 但即使在其指出的範圍內,展覽也沒有提供什麼清晰的資訊。展出的一些作品,比如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的 Dymaxion系統、伊姆斯辦公室(Eames Office)1966年的國家漁業中心和水族館以及詹姆斯·懷恩斯(James Wines)的高層住宅圖紙等實例,稱可以為我們今天如何應對氣候危機提供借鑑。 但是,這些經驗和教訓是很難拼湊的,混亂的佈局、難以辨認的標籤以及被牆壁遮擋住的重要文字和音訊資訊掩蓋了大量事實,可能會讓參觀者變得更加困惑。 策展團隊確實想要在展覽中加入密集的環保運動時間表,但展覽的主入口位於三樓名聲不太好的的菲利普·強森畫廊,除了展覽名稱外幾乎沒有任何資訊。…

蘇聯建築,盒子裡的革命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俄羅斯的建築反映了我們在其他地方已經注意到的相同影響:民族浪漫主義、新藝術風格和充滿活力的前衛風格。 然而1917年的十月革命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俄羅斯的文化和政治格局,民族浪漫主義和新藝術運動逐漸消失,俄羅斯先鋒派成員將他們的文化轉型計劃與革命的政治計劃結合起來,設計師將他們的才華投入到為蘇聯國家服務的工作中。 」 01. 弗拉基米爾·塔特林和建構主義 1919年,弗拉基米爾·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提議為第三國際建造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既能代表革命機構,又能促進革命機構的發展。塔特林的模型高400多米,可以與埃菲爾鐵塔和19世紀其他偉大的工程紀念碑進行比較。傾斜的脊柱通過螺旋形的格子向上延伸,形成了一種動態的構圖。三個體量——一個立方體、一個金字塔和一個圓柱體——設置在開放的骨架框架內,容納了第三國際的各個機構。 = 1919-1920,弗拉基米爾·塔特林第三國際紀念碑 = 每層螺旋的轉動角度不同,象徵著與每個機構預定會議的頻率相一致:立法機構每年一次,行政機構每月一次,每天一次的資訊機構,這種透明的動態的造型,是傳統定式的地面形式的對立面,闡釋了20年代所謂的構成主義建築的形式特徵和精神。 構成主義建築師嘗試將抽象藝術的形式語言擴展到建築設計中。這些建築在概念上和物理上都是由基本視覺元素,例如線條、平面和體積「構建」的。建構主義者認為,這種新的形式語法是基於對人類感知和社會組織的科學理解。對於俄羅斯建築師來說,政治革命、物質進步和審美創新的有力結合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世界的希望。建築師經此開發一種新的正式設計語言,相信他們正在響應革命的號召,建立一個新的共產主義社會。 = 1923年 勞動宮(競賽三等獎) = 然而,建構主義不僅僅是對革命的回應,相信建築環境影響著居住在其中的每個人,構成主義建築師相信他們可以影響新社會的發展,包括公共及私人建築和空間的設計。建築師可以對新社會秩序的基本要素進行編碼,並向所有社會成員生動地傳達十月革命所引發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巨大性。 02. ASNOVA和OSA 然而,熱情並不能保證達成共識;建構主義很難構成一個統一的運動。20年代初,蘇聯建築中出現了不同的方向,並在幾個專業協會中具體化。1923年,新建築師協會(俄語縮寫ASNOVA)成立,不久之後又成立了另一個組織:當代建築師聯盟 (OSA)。兩個組織都否認傳統形式可以為社會主義文化提供適當形狀的觀念,但他們在表達性與功能性關注的相對權重上存在分歧。 = 1924年 真理報大樓(未建) = 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Konstantin Melnikov,1890-1974年)是ASNOVA團體的代表成員。他在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上設計的蘇聯館獲得了國際認可,與其他博覽會展館的裝飾藝術風格特徵形成鮮明對比。 1927年至1929年間,他在莫斯科建立了六個工人俱樂部。 =…

人類,怎麼不算是一種建築呢

人類和文化的作用在不斷發展的建築領域中一直都很重要,但建築環境與居住在其中的人之間似乎存在著差距。或許,從人類學的角度來審視建築,可以開始彌合這種隔閡,深入了解從地域到全球個人和社區的不同需求和偏好,從而設計出與居住者不衝突的和諧建築。對人的深刻理解對於幫助建築師創造有效滿足空間主要使用者需求的空間至關重要。 19世紀上半葉,戈特弗裡德·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 )和尤金·埃馬紐埃爾·維奧萊特·勒杜克(Eugene Emmanuel Viollet-le-Duc)兩位建築師的作品讓世界開始認識到建築的人類學方面。森佩爾提出了”四要素”理論,破解了裝飾物在歷史上的形態發展。 另一方面,勒杜克將哥特式建築結構的合理邏輯解釋為與人體內部組織相似,這些都是歷史上首次將人類學與建築學聯繫起來的嘗試,他們共同解釋了人類通過對自然和周圍環境的解讀來設計物體和空間的第一次實踐。 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從使用者——人類的角度來研究和理解建築。建築師開始設計能確保人類舒適的空間,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紀念碑式的設計。 人體成為如何通過關節將荷載傳遞到地面的範例,這反過來又使人們認識到牢固地基的重要性,因此下一個關鍵點是人類學研究可以轉化為建築結構系統。 人類學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對建築學以外的多個領域都有影響,如果不涉及對人類的研究,建築學就會失去意義。從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到柯布西耶的”模塑人”,多位設計師和建築師都詳細強調了這一點。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人都是設計空間的基本單位,所以人體測量學是建築學校的第一門課程,強調空間設計必須始終符合人體比例的原因。 要充分理解建築人類學方法所提供的可能性,需要對人類學這門學科有一個總體的了解。人類學是對人類社會、文化和進化的研究。那麼,什麼可以被視為建築人類學呢? 建築不應僅被視為一棟建築,而應被視為一門研究學科,一門以對材料、結構和氛圍為標誌的探究學科,為人類和非人類提供多感官的環境和居住環境。按照這種方法,建築人類學並不是要拋棄建築的物理現實,而是要研究建築的居民、材料和環境,建築師的職責就是對此做出回應。 建築藉助建築人類學,完成了對當前條件的探索,為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據,但又建立在儀式、常規和傳統的基礎上;它不再只是空間,更是體驗。建築積極尋求對使用者的理解,可以成為一個循環的一部分,在這個循環中,建築被人、城市和景觀塑造,然後再被塑造回來。 建築是關於其可能性及其與人類經驗和需求相互交織的性質,汲取了人類作為世界集體存在的基本輪廓。在建築人類學看來,來來往往聚聚散散的社會流動並不是一種干擾,而是與河流、山谷等自然現象同等重要的環境考量。 建築人類學認為,居住者會自動適應為他們創造的環境。了解這些複雜的社會動態,不僅可以創造新的可能性,還可以開始積極影響使用者參與創造和塑造其周圍環境。空間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活動、社區、文化、環境、資源、技術和人息息相關。”所有這些都與我們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方式相互影響,干預著我們的歸屬和空間的生活方式” 建築或施工可被視為建築人類學過程的最後階段,因為它標誌著一個終結的層次。人類學活動已經結束,但這可能成為從社會到物質的標誌。建築是建築人類學開始與世界接觸的地方,在創造者和居住者之間創造了一個交匯點。建築不僅僅是一個結構、一個物體,也是對勞動和技能的欣賞,它永久地標誌著空間、使用者和活動的轉變,是週期的一部分。施工和建築帶來了觸覺和接觸的新體驗,完成材料的互換。 “沒有任何事物是完結的”。接受建築人類學可以改變對建築構思、規劃和建造方式的理解,並與錯綜複雜的人類行為和文化相結合。在一個數字化和自動化不斷嵌入生活實踐的解決方案的世界裡,也許是時候轉向更積極的人類學探究,它可以提供新的認知方式,新的製造模式,在物理、感官、技術、可能和想象空間的物質性、氛圍和社會性中存在。 建築師是社會錯綜複雜和多樣性的縫合者,不僅要確保建築環境的功能性,還要創造並允許設計對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產生共鳴和積極影響。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 01 山本理顯 02 極簡主義住宅 03 末日城市主義…

蓬皮杜中心關閉大修

蓬皮杜藝術中心將關閉五年,從2025年夏季到2030年初進行翻修。翻修工程本應於2023年開始,但為了讓蓬皮杜中心在今年的奧運會期間繼續開放,決定將其推遲,新的翻修時間也意味著博物館將無法在2027年50週年紀念時重新開放。 法國官員表示,蓬皮杜中心需要關閉,這樣博物館才能對羅傑斯和皮亞諾設計的著名建築進行維護。據蓬皮杜博物館稱,建築自建成以來已經遭受了嚴重的損壞。 對於蓬皮杜藝術中心這種級別的博物館來說,如此耗資巨大、規模宏大的停工計劃實屬罕見,但也並非史無前例。現代藝術博物館2019年的翻新工程耗資4.5億美元,不過該博物館僅向公眾關閉了四個月,這座博物館曾在2002年至2004年期間關閉過一次,用於另一個耗資4.25億美元的項目。 這座由倫佐·皮亞諾和理查德·羅傑斯設計的標誌性博物館自1977年建成以來從未進行過翻修。這次工程旨在提高建築的可持續性,翻新工程預計耗資2.62億歐元,包括拆除外牆石棉、改善消防安全和無障礙環境、改進能源最佳化和內部裝修,為遊客在機構豐富的藏品中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 在一份新聞稿中,中心強調了採用保留現有建築外圍護結構的翻新方式的環保性,而不是進行需要更多材料的大修。內部佈局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會有一些功能上的改變。 作為翻新工程的一部分,博物館將把現代主義雕塑家布蘭庫西的工作室(Atelier Brancusi)搬到”主樓的中心”。目前,布蘭庫西工作室與蓬皮杜中心的主空間隔開,位於附近的一個獨立建築中。 博物館還承諾將重新懸掛其全部藏品,並以實體或虛擬形式提供更多的”phygital”體驗。 廣場上將新開一家帶室外活動區的餐廳,目前的地下公共汽車停車場將被改造成一個藝術家空間,專門用於分享和交流想法。為了讓遊客能夠繼續欣賞藝術作品,大皇宮將成為中心未來的活動場所:兩個分別佔地2000平方米和800平方米的畫廊將每年舉辦四次以中心作品為主題的展覽。 一直廣受歡迎的公共資訊圖書館(Bpi)將在大樓的二層和三層獲得更多空間。聲學/音樂協調研究所(Ircam)位於街對面,是中心的一部分,在主樓翻修期間將繼續開放。廣場下20000平方米的空間目前是一個空置的公共汽車停車場,將被改造成電影院和多學科展覽區。大樓南側將開設一家餐廳,佔用畫廊空間,而標誌性的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畫廊空間也將進行翻新,大樓七層的大露台將首次向公眾開放。 在翻修期間,公共資訊圖書館將搬遷到巴黎第12區的一座建築中,2025年夏季將再次免費向公眾開放,2030年搬回蓬皮杜。博物館的其他藏品,包括歐洲最大的現代藝術藏品,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部分藏品,將在巴黎其他文化機構展出,比如大皇宮、羅浮宮、禮賓府和東京宮,以及法國各地的地區和地方文化中心。 此外,部分藏品還將在梅斯蓬皮杜藝術中心和其他的海外分支機構展出。目前,蓬皮杜藝術中心在西班牙馬拉加和上海外灘都設有分部,蓬皮杜正積極尋求在2025年和2024年合同到期後繼續經營這些分部。 KANAL-蓬皮杜中心計劃於2025年在布魯塞爾開業,由OMA設計的蓬皮杜中心 x 澤西城計劃於2026年開業。最後,蓬皮杜中心正在與巴西巴拉那州的文化機構合作,還將與首爾和沙烏地阿拉伯阿爾烏拉的文化機構合作。 在蓬皮杜藝術中心關閉之前,它還將舉辦幾場大型展覽: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展和「超現實主義百年紀念展(a centenary celebration of Surrealism)」,均計劃於2024年舉辦,以及計劃於2025年舉辦的「1950年至1990年巴黎黑人藝術展」。 2024年秋季,藏品將逐步遷出現有建築,2025年夏季將對公眾全面關閉。2025年12月,大樓將完全關閉,工程繼續進行,直至2030年按計劃重新開放。 翻新工程的設計師將通過建築設計競賽產生,我們將根據競賽訊息繼續更新報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請勿商用 ———— 編輯/排版:Z 祝你開心 點選查看更多精彩 01 山本理顯…

曼谷網紅地標「像素大樓」!好像正在崩塌中…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最近,曼谷有棟特別的 網紅地標建築火了 沒錯,它就是 瑪哈納空大樓(MahaNakhon)! 問為什麼這麼特別? 只要看一眼你就明白了 這座大樓的外觀 像是一座「正在坍塌中」的建築 還有點像一層層的立方體被逐漸擠壓消失了一樣 走近一看 你會發現這種設計別有一番風味 充滿了科幻感和藝術氣息 其實是因為這棟大樓 有的牆是向內凹陷的 有的牆則是向外突出的 好像整座大樓都在跳舞一樣 不規則又充滿活力 所以看起來像是要坍塌的樣子 這棟建築由世界知名的建築師 奧勒裡·布魯狄斯(Ole Scheeren)設計 他的作品你一定知道 比如說他主持設計了 我國的CCTV新大樓「大褲衩」 並一舉成名 他還有一個更被人所熟知的身份 ——張曼玉的前男友 還有越南胡志明市的Empire City。…

諾曼 · 福斯特可持續學院開始授課

1月22日,由諾曼·福斯特基金會發起的諾曼·福斯特學院在馬德里舉行了揭牌儀式,並推出了”可持續城市”課程,這是一門結合實地考察和學術研究的碩士課程。以下是諾曼·福斯特的就職演說,除了概述新學院的課程和結構外,他還倡導採用整體方法來設計和管理城市,或許能成為未來幾代建築師和公民領袖的指導思想。 我們為什麼決定建立一所學院,為什麼要開設為期一年的城市與可持續發展全日制碩士課程?這些都是很自然要問的問題,尤其是因為諾曼·福斯特基金會在過去六年裡一直在開展研討會、公開講座和其他活動等教育計劃。 答案有幾個。首先,我認為這是因為基金會的教育計劃非常成功。研究所從計劃中發展而來,它可以在涉及城市化和城市的每個問題上受益於基金會的全球專家網路。我們非常感謝這些專家和他們所代表的機構慷慨地為我們提供時間和智慧。 城市是我們的未來,支持這一觀點的統計資料不勝列舉。城市與我們的財富、成長、氣候變化、生活質量息息相關。但是,用溫斯頓·邱吉爾的話來說,我們塑造了城市,城市也塑造了我們。城市要發展、演變並應對變化的挑戰,領導和管理城市的人就必須做出決策。這些決定是理性的還是感性的?是基於資料還是基於審美和主觀想法?是基於事實還是錯誤資訊?是自下而上、讓社區參與的方法,還是自上而下的強加?歷史的教訓是否會得到重視? 左:所有城市類型 右:理想城市 諾曼·福斯特研究所正是這些問題的核心所在。第一期課程將向約30名研究生學者開放,重點是培訓未來的公民領袖,讓他們能夠憑藉知識和經驗的力量發揮領導作用。 其他課程還將陸續推出,可能會更短、更密集,面向那些已經通過委託或採購基礎設施和建築工程來塑造我們的環境的人。這些課程可以為公共機構或企業量身定製。 這第一門課程將有別於其他教育機構,主要是大學提供的課程,學術界也有不足之處,除了我自己作為一名實踐城市學家和建築師的經驗外,當我聆聽許多年輕學生和畢業生的心聲時,毫無疑問,學術界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脫節。基於這種考慮,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希望將學術和實踐這兩個世界的精華融合到一個為期一年的包羅萬象的課程中。 為此,我們在距離基金會總部幾分鐘步行路程的一棟獨立建築內新建了一個城市實驗室。實驗室配備了最先進的數字設備,可以創建選定城市的虛擬雙胞胎。這些虛擬孿生城市可以作為探索設計變化的互動工具,它們可能是全市性的倡議,也可能是針對某個社區或公共空間的規模而提出的建議。 我們將這些實驗室研究與我們的專家網路在課堂上主持的研討會相結合,然後將課程轉移到三個試點城市之一的現場,以應對現實生活中的設計挑戰,並通過城市管理者與社區進行接觸。這些挑戰是項目的基礎,項目將由學者和他們的導師共同開發,並在年底回到試點城市進行展示,這些短期項目將與長期可持續目標相結合。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團隊對城市空間進行數字建模,團隊由與諾曼·福斯特研究所合作的肯特·拉爾領導。 溝通能力與領導力息息相關,而這些技能是可以傳授的,因此也是課程的一部分。在第一次迭代中,參與城市為歐洲城市:雅典、畢爾巴鄂和聖馬利諾。不過這種方法是通用的,所使用的方法可以適用於許多不同類型的城市,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亞洲的、非洲的、美洲或阿拉伯。所有城市都各不相同,但卻面臨著許多相同的挑戰。 我們的教務長埃德加·皮特斯(Edgar Pieterse)是開普敦大學非洲城市中心的創始主任,未來的課程將以非洲為重點,特別是考慮到估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將是非洲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非洲城市。作為聯合國在歐洲、亞洲和美洲的城市倡導者,我看到了城市之間如何相互學習,順便提一下,基金會已被認定為聯合國卓越中心,本課程將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掛鉤。 課程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麻省理工學院及其由達瓦·紐曼(Dava Newman)領導的媒體實驗室。媒體實驗室的城市科學小組由肯特·拉森(Kent Larson)領導,他是城市空間數字建模的先驅。肯特和他的團隊曾與基金會合作開展項目和研討會,肯特和我是本課程的共同主任。 肯特也採用了我之前概述的循證方法,我們認為本課程應在以下兩個方面取得平衡:一方面,接納各種類型的城市,利用各種工具和技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減少碳足跡;另一方面,推廣我們對未來城市的理想願景。 學院揭牌儀式現場 實際上,應用我們理想城市背後的原則,可以幫助任何類型的城市更好地塑造其未來。那麼,我們要宣傳的烏托邦願景背後的原則是什麼呢? 我們鼓勵建設緊湊、高密度的步行城市,而不是完全或主要依賴汽車的無序擴張城市。我們提倡步行友好型街區,其分區可以很好地平衡生活、工作、教育和休閒空間的鄰近性。我們倡導重視文化和遺產,特別是在許多城市發源地的歷史核心區。 最後,在這一簡短而不完整的總結中,我們要強調連通性的重要性,最好是通過高質量的公共交通,以及在整個大都市區促進自然、綠化和生物多樣性,包括可容納城市農業的更大空間。 這些願望聽起來可能有點耳熟。在遊客最想去的地方、人們最想定居和養家餬口的地方的調查中,那些在民意調查中名列前茅的現有城市已經具備了我提到的許多要素。對生活質量有益的東西也恰好對地球有益。一個緊湊的城市與一個無序擴張的大都市在能源消耗上有著巨大的差異,這還不包括對珍貴的鄉村和自然的吞噬。 迪拜的綠色城市計劃 肯特和我,以及學術機構和主席們,都支持”美麗城市”。如果說城市是眾多建築的集合體,那麼它則是由基礎設施這一城市粘合劑聯繫在一起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空間、林蔭大道、街道、廣場、廣場、橋樑、終點站和地鐵,這些基礎設施決定了一個城市的特徵和基因。 它可以而且應該是美麗的,歷史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借鑑,行動主義的歷史也很重要。簡·雅各布斯在20世紀60年代呼籲尊重城市的複雜性和自發性,這一點我們並不陌生,而且完全符合本課程的核心——系統化設計方法。 20世紀60年代還湧現出了一些活動家,他們將文字與草圖和照片相結合,以抗議當時破壞傳統城市美感的公民破壞行為。他們還宣傳了過去傳統城市景觀設計的原則:驚奇和封閉。這些來自過去幾代人的資訊在今天顯得更加重要,對我來說,這些資訊可以追溯到我在曼徹斯特和耶魯的學生時代。 20世紀80年代,我開始關注一種新的城市空間設計方法。這種方法將觀察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相結合,以量化行人流動的連通性,這種方法由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學院的比爾·希利爾教授首創。當時,我正在領導倫敦國王十字路口(King’s Cross)改造總體規劃的制定工作,規劃將把一片鐵路道岔荒地改造成一個新的公園、街區和歐洲火車樞紐。我以此為契機,把希利爾和他的團隊從學術界拉了出來,讓他創建了一家名為”空間合成”的諮詢公司。…

極簡主義住宅的極簡歷史

極簡主義住宅並不算是歷史悠久的建築主題,西方國家在上個世紀才將一定的尺寸「極簡」設計文化與特定的「住房」功能聯繫起來。 極簡主義住宅主要是指服務於個人的住宅,從20世紀10年代開始,”現代運動”的建築師們抱著社會主義和進步主義的理想,創造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設計:一種是奢華的豪宅,目標群體是富裕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客戶;另一種是小型但”高貴”的住宅,可以大量生產。 現代主義的”最小化”(existenzminimum)有多種形式,體現了簡潔和少裝飾的特點,因為這些特點對於以真正民主的方式實現工業化和大量建造是必不可少的。 幾十年後,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極簡主義住宅以新繁榮和不斷變化的社會規範為標誌,扮演了度假屋的新角色,隨著大眾旅遊的興起,許多人開始渴望擁有第二處度假住宅。 起初,這一趨勢涉及簡化和最小化住宅空間,以滿足臨時居住的需要, 主人每年只居住幾個月。後來,塑膠的出現使度假住宅發生了重大轉變,極簡主義住宅演變成一種模組化外殼,其特點是重量輕、無地基,便於拆卸和攜帶。這種模組化的特性使得極簡主義住宅在需要時可以與人們一起旅行。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關於極簡主義住房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將其視為緊急情況下的一種可行解決方案。讓·普羅維(Jean Prouvé)於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在法國設計了預製木屋和波紋鐵皮房,主要用於為流離失所和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這與近期許多著名設計師的項目有著微妙的聯繫。 這些項目的構想是為了應對戰爭、地震和海嘯等災難性事件,以及解決世界最貧困地區持續存在的住房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設計師的角色就變成了調解人和平衡者,面臨著協調成本效益需求與追求質量、施工速度、堅固性和耐用性之間關係的艱鉅任務。 · 01 · 極簡主義之家 / 第五屆米蘭三年展 亞歷山德羅·卡伊羅利、G.B. 瓦里斯科和奧斯瓦爾多·博爾薩尼 米蘭,1933年 20世紀30年代舉辦的幾屆米蘭三年展為住宅主題的深入實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著名的理性主義建築師通過建造各種主題的房屋來展示他們的創新理念。例如,在1930年第四屆三年展上,Gruppo 7展示了電氣之家(Casa Elettrica);1936年第六屆三年展上,B.B.P.R.與皮耶羅·波塔盧皮共同設計了新婚夫婦星期六之家(Casa del sabato per gli sposi)。 1933年在米蘭藝術宮和森皮奧內公園舉辦的第五屆三年展見證了年僅22歲的年輕設計師奧斯瓦爾多·博爾薩尼(Osvaldo Borsani)在建築界的首次亮相。博爾薩尼展示了他的”極簡主義之家”(Casa Minima)提案。 項目面積不大,但內部裝飾卻不簡單,因為三年展的重點是展示現代產品和物品。這座臨時小樓的顯著特點包括各種顏色的亞麻地板,門廳為棕色,客廳為淺灰色,以及一些傢俱上的彩色鑲嵌,如書櫃上的橙色漆面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