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震驚、震驚」,德國媒體的原文如此,「德國爆發氣候保護醜聞,德國納稅人資助的國外氣候保護項目,大部分根本不存在。損失高達數十億歐元,是目前為止德國最大、可能也是最嚴重的氣候保護政策欺詐案件。」
事實上,上文德媒報道中提到的「國外保護項目」中的「國外」幾乎是在特指中國,但是德國的相關監管部門的責任則無可推卸。
首先我們來講一下什麼是所謂的「氣候保護項目」。在德國,法律規定開車的司機們必須繳納二氧化碳稅來資助氣候保護項目,且是位於德國之外的項目。比如,各大跨國石油公司是這個氣候保護項目的重點對象。
德國政府為這些石油公司設定逐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配額。為了滿足要求,跨國石油公司需要通過「上游減排」(簡稱UER)過濾掉石油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通過「上游減排」大概能完成減排配額的五分之一。這一動作耗資甚巨,但是由德國政府為此提供資金。也就是由德國來為這個氣候保護項目提供資助。
各大石油公司還可以從認證機構購買證書,證明對已經對旗下煉油廠或生產系統進行了氣候友好的升級,即新的氣候保護投資。而這一費用則轉嫁給了加油站的燃油價格,民眾加油的費用裡包含著為石油公司升級系統的費用。但大多數司機並不知道,自己除了根據《燃料排放交易法》(BEHG) 需要繳納二氧化碳稅,還在加油時支付了溫室氣體配額的成本。
德國聯邦政府看起來為了環保可以付出鉅額的資金,民眾也要為此買單。但是,最近爆出的醜聞顯示,德國資助的國外減排二氧化碳的生態項目很可能只是一場騙局,德國認證機構的測試都是偽造的。
德媒舉的一個例子是:德國通過石油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一個氣候保護項目,獲得了約 8000 萬歐元的氣候稅補貼。不久前,這一項目被舉報,就此引發了位於柏林的德國生物能源辦公室(Bioenergie)的介入調查。
最離奇的是,經該部門查證發現,該項目只是一個廢棄的雞舍。這一情況已經得到了德國電視二臺旗下雜誌《Frontal》的現場證實。
據德國生物能源辦公室預計,這樣的項目在中國還有60多個,造成的損失高達45億歐元。經過幾個月的猶豫,聯邦環境局直到5月才聯繫檢察院和外交部,召開聽證會,請求中國提供行政協助。
反對派人士批評現在才行動已經為時已晚,「德國當局的疏忽認證和草率控制不僅導致了可怕的財務損失,而且還使民眾對國外氣候保護項目失去了信任」 ,聯盟黨議會氣候政策發言人魏斯格伯(Anja Weisgerber) 批評道。
越來越清楚的是, 75 個「上游減排」( UER )項目大多為虛假項目,卻全部獲得德國的聯邦環境局 (UBA) 和德國排放交易局 (DEHST) 的批准。」
雖然中國的石油產量的佔比向來不高,但這並沒有引起德國監管當局的懷疑。在與中國的調查機構合作後,生物能源辦公室認為來自世界各大石油公司的 75 個項目中的 62 個有很強的欺詐嫌疑,其他 12 個案例的資料情況仍不清楚。
在目前的UER上游減排項目中,只需提供設施的地理位置資料就足夠,在生物能源辦公室介入以前,一些地理座標指向新疆沙漠中尚未開發的地方。
生物能源辦公室主任桑德拉·羅斯泰克 (Sandra Rostek) 表示:」在計入德國溫室氣體配額的 75 個項目中,只有一個不可疑。」
德國媒體對此表示:「未來,德國必定將從歐盟以外進口大量「綠色」燃料,包括氫和電子燃料。確認進口產品是否真正以氣候中和(綠色)的方式生產對德國來說至關重要。
這不僅僅影響燃料:歐盟委員會正在計劃對歐洲以外的鋼鐵和水泥產品徵收二氧化碳稅(CBAM)。這也取決於進口商品的可信認證。」
中小企業廢物燃料協會的埃弗斯(Detlef Evers)說道:「人們對監管系統失去信任,就沒有人相信這裡有公平的競爭,沒有人會投資,整個能源轉型都會被拋諸腦後。」
聯邦環保局局長梅斯納(Dirk Messner)在聽證會上解釋說,聯邦環境局在對這些項目進行嚴格的審查,不過目前審查的 40 個項目中僅有 4 個申請被叫停。
「但我們很可能正在面對一個‘欺詐網路’,令人驚訝的是,始終是一兩個德國評估機構互相確認對方的可信度認證。「 梅斯納說道。
梅斯納在5月28日播出的《Frontal》節目中表示已經他們已經「深入」審查了30個項,。然而多個 UER 項目的主要合作伙伴——殼牌shell公司在 5 月 30 日接受《世界報》採訪時表示:」作為主要合作伙伴,我們從未收到任何來自聯邦環保局的關於我們參與的 UER 項目的審查詢問。」
那麼問題來了,梅斯納聲稱的「深入檢查」到底包括什麼?在這個「欺詐網路」裡,德國監管部門、德國認證部門、石油公司和項目所在地中到底都有誰參與其中,誰是被矇蔽?誰是引導者,誰又是受益者?
聯盟黨議會小組環境法專家克里斯蒂安·赫特(Christian Hirte)認為:「聯邦環保局和環境部徹底失敗了,聯邦環境局局長梅斯納和環境部部長萊姆克要麼默許了這些條件,要麼他們無權發表意見。如果事實證明梅斯納局長和萊姆克部長無法提供完整資訊,他們必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是執行這項任務的合適人選?」
真是一個魔幻的新聞,誰能想到德國的職能部門能到這個地步呀。
吃個辣條壓壓驚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