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低生育似乎已经成了日本的国家名片。

2023年,这个国家的出生人口仅有75万人,连续8年持续走低。

再这么下去,该国可能真会如马斯克所说,由于超低的生育率而“最终不复存在”。

不过对此,日本的国民似乎也不是很在乎:

去年日本有一个调查,受访的日本年轻人里不论男女,都有一半左右明确表示不考虑生育。

然而,在日本这片生育凋零的废墟上,却还是有人选择了“大兴土木,修建豪宅”:

不但年纪轻轻就开始生儿育女,而且一生还就是7、8个起步。

最讽刺的是,这些多孩家庭把他们的生活视频上传到网上,动辄收获几百万的播放量,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被捧成了网红。

为什么不想生孩子的日本人会对这样的视频如此上头?

难道“只看不生”,成了日本人的一种新生育方式?

一、“不生国度”里的幸福大家庭?

 下图镜子里的这位日本女性,今年刚满30岁。

她现在,是十个孩子的妈妈。

这十个孩子,六男四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才刚刚出生。 

这位十娃妈的老公比她大两岁,在外从事建筑行业。两口子不到20岁就有了第一个娃,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在生到第八个的时候,夫妻俩开通了自己的网络频道,开始上传这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很快就积累了超过了40万粉丝。

而该频道现在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个十娃妈所表现出的远超常人的“女子力”。

在那些动辄百万播放量的视频里,这位妈妈所记录的就是自己如何给一大家子做饭。 

她凌晨四五点从床上爬起来,给自己最小的孩子喂完奶后,便在厨房里将前一晚备好的食材逐一处理、烹调,最终装入一个个便当盒。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看着甚至跟修驴蹄和洗地毯似的,还有些解压。

不仅如此,在这个频道里,你还能看到十娃妈如何将儿女们乱七八糟的衣服逐一收纳整理,十娃妈如何带性情各异打打闹闹的孩子们去野餐…….

可以说,这个频道所呈现出的一切,都与当下日本的“超单身”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在屏幕里,你看到的是一大家子丰盛的三餐,兄弟姐妹之间的嬉戏与打闹,出去旅游时拖家带口的浩浩荡荡,父母在答网友的视频里对家族未来的无尽畅想;

而在屏幕外,更多日本人则在专门的“一人食”餐厅进餐,在“一人KTV或酒吧”里消磨时光,回到一个人住的公寓,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不想结婚”,“一个人也挺好”的深夜推文。

在视频的评论区,你能看到不少日本网友由衷的羡慕夸奖:

“我光是晚上给孩子喂奶就精疲力竭了,你还能有时间给十个孩子做午饭,太厉害了。”

“作为一个刚有孩子的母亲,你的视频给了我相当多的力量。”

“好羡慕,我也想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

然而对多娃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却只字不提。

在丈夫长期家庭缺位的情况下,这个十娃妈不仅面对繁重的家务可以游刃有余,还能始终把厨房和卧室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还有空拍生活VLOG,永远积极向上,不知疲倦,疲惫吵闹的家庭生活永不谢幕。

于是,有人扒出这个大家族的网络频道其实签约了一家名为UUUM的日本MCN公司,并猜测视频里看上去有序和睦的一切,其实都是被这个十娃妈和他们的团队所精心运营出来的。

精致、有条不紊的多娃生活,是一种精心营造出来的人为景观,供大家解压、猎奇。

而如果你在现实生活里跟他们生同样多的孩子,那么,等待你的将是地狱。

而这,也被日本媒体拍出来了。

二、当生孩子成为一种奇观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社会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少子化”阶段。而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生育低迷,也让多子家族在该国逐渐变成了一种近乎“奇观”的存在。

那既然是社会层面的奇观,就有被拿来做成娱乐节目的价值。

于是在这些年间,便有摄制组走进了那些养了7、8个小孩的家庭,用镜头向全国观众展现这些家族的日常百态。

这种被冠以“大家族”名号的生活类综艺在日本经久不衰。譬如NTV推出的“石田家族”系列,1997年开播,直到今天都没有完结。

而这种长期深入的拍摄,也向观众们揭开了多子家族普遍性的窘迫。

实际上,有不少大家族的父母年薪其实也都还算说得过去,但在7、8个未成年子女的面前,再体面的收入也会显得拮据。

有多子妈妈曾说自己的日常,就是每天都要给自己的一堆孩子做饭,洗他们扔了一地的衣物,家里的电饭锅从早煮到晚,而洗衣机基本上一年就会被洗坏一台。

买食材要按公斤计算,随便去一次超市就装满了两个购物车,而养育开销也由此而连翻数倍。

所以,“把日子过紧”就成了不少多子妈妈的人生信条,打开她们的网络日记,一半内容都是:

今天216日元(约10元人民币)就能买4双袜子真的太便宜了,发现楼下杂货店隐藏的便宜青菜,淘到108日元(约5元人民币)的超低价洗发水…….

不过节约攒钱只对孩子的衣食有效,对住行就不灵了。

在大家族的记录综艺里,你会发现有不少孩子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而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也大多因空间的逼仄而起。

至于周末去迪士尼乐园玩,假期到北海道旅行,对于多子家庭的孩子们而言也都是一种奢望——花销太大先放一边,单是能找出一个可以接待十多个家庭成员的地方,就需要花一番心思。

另外,子女多就意味着父母在很多事儿上需要一碗水端平。

因而大家族的子女领的压岁钱会是正常家庭的十分之一,玩的玩具都是哥哥姐姐的淘汰品,上的也基本都是日本最普通的公立学校,课外辅导班如果不报,就都不要报。

并且,父母陪伴每个孩子的时间也都只能尽可能地分摊,所以有一个大家族里的家规是:

一个孩子的生日礼物,就是获得父母一整天的专属陪伴。

当然了,因为生得多,所以一个大家族确实可以领到数份来自政府的生育补助,但这些津贴其实也只够孩子的温饱,全换算成人民币加一起也就几万块钱,而且发放的时间还常被拖延。

所以,尽管摄制组总想把大家族综艺往“感人的兄弟姐妹情”和“家人最终都会在吵闹后和解”等方向拍,但对于不少日本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在屏幕上只看到了孩子们的可怜以及他们父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因为在被问及“为什么明知条件不行,还是要多生孩子”时,一些大家族父母的答复是:“最开始养两、三个确实是不容易,甚至都需要借钱过日子,但后来生得多了,发现也就习惯了。”

这话在不少日本民众看来,完全就是不考虑孩子感受的开脱,以至于搞笑艺人宫迫博之在听到多子家庭的父母有多艰辛后,忍不住吐槽:“那你们为啥就不去避孕呢?”

不过不喜欢归不喜欢,实际上这些大家族综艺到今天都还可以算是热门节目,随便一个3小时的特别篇就能在全国拿下9.3%的收视率。

一边拒绝生育,一边又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赛博大家庭里,而另一边又骂着电视里放肆生育的人不负责任……

日本年轻人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的拧巴心态,一览无余。

很多时候日本年轻人以为自己是出于自由选择而不想生孩子,但实际上,是根本没得选。

三、不是年轻人不想生

2020年,日本内阁府所找的专家曾在调查后,将日本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概括为:


“比起自己的人生,养育孩子会让人更强烈意识到社会所期待的职责,以及想在高质量环境中养育孩子的责任感,因此容易感觉到沉重的负担。”

生孩子,从来都不意味着只是把孩子带到世界上,而是要为养孩子所承担的衣食住行教育娱乐,负担至少为时18年的巨大经济责任。

以教育为例,一方面,你能看到日本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幼儿教育无偿化”,而另一方面,2022年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的“上学费用(包括学费,上补习班的花费,休学旅行的费用等)”再创新高。

一切都像那些多子家庭在屏幕里向世人所呈现的那样:

养孩子不难,但好好养孩子很难。

也难怪日本生育率最高的县长期由冲绳县所霸占,而该县的经济,尤其是教育投入则常年处于垫底位置。

但毕竟是东亚文化圈的一分子,即便已经把“一人消费”玩得炉火纯青,日本社会也依然没有彻底原子化到对血脉麻木无感,否则也就不会有《夏日大作战》这样,披着科幻外皮实际讲家族亲情的动画电影了。 

所以,当下的日本年轻一代,一方面由于社会外部环境的重压,实在是扛不起生育的重担,另一方面又不想去面对自己在未来孤单冷清,独自死在出租屋里半年后才被发现的结局。

而这,就让那些所谓的大家族综艺或网络频道,有了它们的可消费价值。 

透过这些或是摆拍或是记录的九口或十口之家的生活片段,一个人住的社畜能从那些小孩子的玩耍和嬉笑中,汲取到一些家庭的喧闹,在别人家兄弟姐妹的争吵中,获取到一些家族的参与感。

甚至,这些下定决心再也不生的独行客,还能从屏幕里多子家庭的贫苦中,更加确定自己当初所做选择的正确性。

就跟“云玩狗”和“云吸猫”差不多,无数的日本年轻一代在“云成家”中找到了亲情的平替。

而这种对于多口之家的观摩与品头论足,也不单单局限于岛国。

随着低生育率同步来到中国的,也有同样火爆的“赛博多子多福家庭”。

看看最近国内火过的“王蓉三娃妈”你就懂了:

同样的大家庭,同样的家庭主妇,同样的高点击做饭视频,同样的赛博清官断家务事,同样对于摆拍的质疑。

唯一的不同,可能就是王妈带货小广告的密度,实在是高到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在房贷、车贷、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多子多福”在东亚国家普遍无法成为现实,年轻人也只能在屏幕里体验一把忙碌、温馨甚至吵闹的家庭生活了。

这是一种奇观,也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参考资料:

1.小中学生の“学習費”過去最高 膨らむ塾代 文科省調査,朝日新闻

2. なかよしだいかぞく,youtube

3. 日本年轻人不生孩子的理由,日经中文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凯斯,编辑:

Source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