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晓洋,头图来自:不安分书店

分享会已结束一个小时,嘉宾和观众还在讨论着。他们从菜市场的猪肉档,聊到子孙桶的消亡,接着又说起毕加索展览上的放大镜。

这群人分散在不同行业,又无一例外热爱城市记录。当天以不安分书店为连接点,他们得以认识彼此,找到共鸣。

听着大家的讨论,书店主理人白白说:“这就是线下魔法!”

后疫情时代里,白白结束了三年的上班族生活,跑到老社区开设艺术书店,正式启动一个人的反内卷试验。

知道线下书店经营不易,开业初她立下朴实无华的flag——坚持一年内不倒闭。她念叨的“线下魔法”到底是什么?真能帮这家主营绘本插画的书店活过一年吗?

给老社区施“魔法”

从中山七路的西门口广场拐进小巷,经过生鲜仓库,再过露天咖啡店,左侧一扇小门正是敬梓里文创社区的入口。进门左拐右拐,穿过狭窄的走廊,就能找到“不安分书店”(book and fun)

周末夜里读者在静静看书。

白白说,她庆幸自己的店藏得深,因为“可以自动过滤掉一些人群,客人几乎都是自己找过来的”。

店里主要贩售国内外绘本和插画作品,从不按时下出版热度来进货。这里没有报刊亭常见的读物,但有最新的日本专业绘本杂志MOE。这里也没有大热的小说,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绘本,以及本地创作人寄售的作品集。

店里新到的MOE杂志,白白很是喜欢。

讲述身份边界的韩国绘本Mirror、封面自带瘦脸效果的《新新人类》、内含十万字的文化杂志《水象》……店里每一本书刊,都是白白亲手选的。

弯一弯封面,脸立瘦。

从计算机学院毕业的她,大学起就手敲代码,心系艺术,喜欢搜集全球的插画作品。她尤其欣赏中山信一的画作,喜欢作品中纯粹的童真。店里展示的签名版插画集,正是她当年去深圳与插画家面基时买入的。

签名版中山信一的作品集。

大部分在售的书刊,都提供了拆封的样本,读者可随意翻阅。“不怕人们光看不买吗?”我问主理人白白。

“没有样书,不就要盲买?这年头有人愿意翻一遍店里的书,我也很高兴!”白白答道。

去年10月开店的第一天,店里来了一位安静的客人。离开前他掏出四本漫画书,送给白白。后来白白才知道,对方是本地插画师阿中,他就住在书店的街区里,现在不时会走路去书店补货。

阿中的漫画。

“开店后我经常感受到‘线下魔法’。如果没有线下的直接沟通交流,许多人估计很难认识上。”白白说道。跟阿中的相遇,只是“线下魔法”的一个开端。

除了卖书,这家书店还一直在“搞事情”:

在现实升学中“鸡娃”当道的时候,不安分书店联手插画师小保伟,用装置和插画作品来鼓励大家反思高材生和低材生的区别。

不安分书店供图

在大家习惯用手机听歌的时候,书店和琪琪音像在老宅走廊里办live音乐会,用充满怀旧感的磁带来录制新歌。

不安分书店供图

在人们连朋友圈都不愿发的时候,白白邀请幺丸子开设诗歌工作坊,向普通人传授写诗的诀窍。“到了半夜,工作坊的小伙伴还往群里发新创作的小诗。”白白回忆说。

不安分书店就像一个连接器,连接远方和本地,连接小众和大众,将看似无用的艺术创意呈现出来,向枯燥的生活持续输出“审美冲击”。

一厅三厕所=一家社区书店

不安分书店,只有17平方米,由一个客厅和三个厕所打通组成。

两年多前,敬梓里文创社区还是广州老城的“72家访客”,由旧厂房改造成的宿舍里住了23户人家。经过整体翻新运营,独立工作室进驻,逐渐成为满载创意和理想的集合体。

敬梓里文创社区保留了原来的瓦顶。

白白与敬梓里结缘,是在去年的迷宫市集。陌生人狭路相逢,彼此退让,又擦肩而过。老房子的空间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白白感到吃惊又喜欢。

以前去日本旅行,白白喜欢拜访社区书店。她说:“社区书店通常很亲切,承载着一个社区的温度”。她从网上看过吉隆坡的中山大厦,也是由老房子改建的艺术社区,许多有趣的人聚在一个屋檐下创作。这样的氛围就像一个大家庭,让她非常羡慕。

联系社区后,白白发现敬梓里仅剩一个闲置的空间。105房,不临街,面积小,租金压力也不大。白白说:“我算是在疫情期开店的,主要怕这空间会被人抢走。”

这样的小空间,布置起来一点都不省心。白白首次使用空间设计软件,捣鼓出人生第一张平面图。

负责整个社区改造的师傅住在文创社区隔壁,也主动给她出主意,建议原来厕所门的位置留两扇窗。“去年我们和‘动物餐厅’合作策划了快闪美甲,这扇窗正好发挥作用!”白白介绍说。

想美甲的,请排队。/不安分书店供图

更让白白惊喜的是,只要提前预约排期,书店可以使用二楼的“迷宫画廊”。

今年初,白白邀请小保伟来广州,举办个人作品展“gu shi”。布展时,小保伟在老宅原有的门框上写字,还用左右两扇窗牵拉开一首叫《对面》的小诗。

他还从社区超市中采购了鹅蛋碟、小瓦勺、晾衣叉等家常物件,现场做成装置,演绎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故事。

装置的材料都来自社区。

展览墙上写着“真实的才算故事”。同一屋檐下,这里有老师傅和新店主的故事,也有老社区老房子和外地插画师的对话。

尽管艺术进社区是城市更新的潮流事,但有人会质疑艺术能否对社区产生实质性的改善。白白认为:“与以经济效益为引擎驱动的发展相比,艺术是一种更加珍贵的手段或方式,而且艺术传播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未来能发挥不可想象的力量。”

反内卷的个人试验

不安分书店的营业时间比较佛系,工作日下午开4个半小时,周末延长两个小时。白白可以上午去美术馆逛展,下午再回去开店。她说:“书店利润不高,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快乐!”

开书店前,白白是一只闷闷不乐的社畜。每周总有一天得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她要画很多东西,但“大部分不是自己作品”。

书店一角贴满白白收集的海报和插画。

她利用专业的搜索技能,收集大量海外插画作品。眼见创作者受灵感枯竭的困扰,她主动在微信群里做图文直播,一边发布整理好的插画,一边解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每场直播时长40分钟左右,至今她已在线上做了300场直播,键盘的空格键磨掉漆了。

三四月撒的种,最后迎来七八月的收获。有人听了她对意大利插画的分享,申请了意大利插画专业。有人了解到著名插画家的创作状态,知道如何在自由创作和上班之间做选择。白白说:“我的成就感特别大!帮助到爱好艺术的人们,自己也能多学一点东西。”

等到不安分开业后,她发现线上的彼此鼓励,转换成线下的魔法。帮助插画师找到自己理想状态的同时,她自己也收获了较平衡的生活方式。

借助工作坊和分享活动,白白发现不安分书店逐渐走向收支平衡。如果今年内倒不了,她希望“再拓一个厕所”,把店面增加到19平方米。

书店的标志小岛是一只“很有想法的狗狗”。

在闷头搞钱的年代里,总有一些人活得“例外”。他们在闹市里写诗,在菜市场里穿梭,在社区里开店。他们认真对待自己“喜欢”“心动”的时刻,尝试坐班以外的生活方式,追寻生命中的一点点“火苗”。

堀部笃史在《改变街区的独立小店》中写道,小店不是指商店规模小,而是指可以执行个人意志的独立商店。它们宛如那“在没有金钱价值的石头上张贴价格出售”的偏离正轨的尝试,存在的意义不光在于生意兴隆、驰名海外,更在于面对混沌,指引人们在瞬间从社会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像不安分书店这样的社区小店陆续营业,更像是测试一种“反内卷”的生存方式,给陌生人提供一个放松的空间,静静感受左邻右里的冷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晓洋

Source

Visited 2 times, 2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