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有一部印度電影,在中國大爆。
至今,豆瓣190萬人打分,仍保持著9.2分的神級口碑。
穩居TOP250第14位。
它就是《三傻大鬧寶萊塢》。
最近,這部神片竟然突然出了「續集」。
由同一位編劇操刀,同樣直戳亞洲人的痛點。
口碑也很炸裂。
IMDB9.3分,豆瓣開分8.7。
在印度票房力壓《奧本海默》,成為年度第一黑馬。
評論區都大呼震撼。
因為它講的,是中國人很有代入感的考公故事——
《12年級的失敗》
12th Fail
考公,無數國人的一生之痛。
考公有多難,已毋須多言。
新聞報道中,每年報考人數、競爭難度都在創新高。
2024年度國考報名人數破300萬,平均77人競爭一個崗位。
但,印度還要更誇張。
印度公考,號稱「全世界最難的考試」。
據統計,2021年,約有97萬人參加,招錄崗位僅712個,報錄比平均1362:1。
可以說是字面意義上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此片就改編自印度考公人的真實故事。
上來就讓我們直觀感受到了印度的地獄級考公難度。
男主馬諾吉,一個村裡走出來的大學生。
他拿到學士證後,就堅定了選擇了考公這條路。
為此,他千里迢迢去大城市報名。
然而,一到目的地,他就瞬間洩了氣。
映入眼簾的是琳琅滿目的補習班,密密麻麻的人群,數百萬顆和他一樣躍躍欲試的心。
選拔難度也可想而知。
考公分為三個階段,初試、複試和麵試。
僅僅是男主的意向崗位,就有20萬名競爭者,但只有一千多人能通過初試,一百多人能參加面試。
最後,只有25到30人能上岸。
考試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時政經濟。
男主作為文科生,不僅需要掌握古典詩歌,熟練用英語分析政治局勢,甚至還要通曉火箭運行原理。
而且,印度的政治環境更加動盪。
之前,男主第一次報考時,就發生了一件極為荒謬的事。
臨考前突然被告知,考試取消了。
原因是地方政府破產了,沒錢發工資。
男主家境貧寒,全家都在溫飽線掙扎,父親和兄弟在外打工,賺的錢還不夠自己餬口。
如果他不考公,就只能重複上一輩人的命運。
這裡要插一句,不同於國內考公人大多隻為求穩定,印度公務員的收入和待遇極為可觀。
2023最新資料顯示,印度人民月收入的中位數是27200盧比(約合2354人民幣)。
而基礎職位的公務員,月收入就近6萬盧比,高級職位能拿到22萬盧比,甚至更多。
而且印度公務員還配房配車,全家人享受醫療保障。
對男主這樣的底層人民來說,稱得上是「逆天改命」了。
所以男主剛畢業表示自己想成為公務員時,全家人都勒緊褲腰帶支持他。
他們期待的不是一個餬口的工作,而是整個家族命運的轉折。
可偏偏,赴考途中,家人辛苦攢給他的鉅款被偷。
接著,男主又被告知考試取消。
因為不願兩手空空回家,他選擇挑戰難度更高的國考。
但面對的是數百萬名人的備考大軍。
為了上岸,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
他一邊打零工一邊備考。
一天工作15小時,學習6小時,睡3小時,除了向學長討教經驗,蹭培訓大課,基本全靠自學。
在麵粉廠工作時,他住在昏暗的磨房裡,借一盞微弱的小燈讀書。
在圖書館做保潔時,夜裡才能得閒看書,經常困得睡倒在書架邊。
憑藉超人般的意志,他堅持到最後。
得知考上了的那一刻,他才卸下了所有負擔。
眼裡湧出淚水,兩腿發軟地癱倒在地。
看的人也很難不為之激動,「流下了范進的淚水。」
但,這不是一部單純的熱血勵志片。
就像片名,重點不是上岸,而是失敗。
比起成功,男主最熟悉的是失敗的滋味。
即使做好萬全準備,也常常因為一時粗心,就被淘汰出局。
這種悔恨和不甘,大概每個經歷過大考的人都能體會。
他的一次次失敗背後,也是很多人難以上岸的深層原因。
出身不好,沒錢上培訓班。
自學不得要領,反覆刷題,自然趕不上被一對一培訓的富家子弟。
他沒有家庭做後盾,需要自己解決生存問題。
邊上班邊複習,精力顯然不夠。
一次次失敗後,家庭壓力,同輩壓力接踵而至。
他的父親看到他這麼辛苦,卻還是一次次失敗,開始勸他放棄。
他身邊很多人都開始放棄,人們都說,機會不會留給我們這種人。
他也漸漸沒了動力……
最後男主的上岸過程也有特殊性。
他在最後一次失敗後,已經決定要放棄了。
但因為他付出了太多,他身邊的朋友反而都替他不值。
人們合力幫助他重啟信心,家境好的朋友把自己的房子和學習資源借給他。
他被全天候照顧,一門心思學習,才終於上了岸。
這一情節表面上是開了金手指。
但其實反而削弱了情緒爽感和勵志效果。
道出了苦澀的社會真相,也讓影片更具現實感和批判性。
寒窗苦讀的成功學似乎已經失效了,最後還得靠「資源」。
這部電影的導演兼編劇維德胡·維諾德·喬普拉,是《三傻大鬧寶萊塢》的編劇。
這兩部電影也都是他自己的製片公司出品的。
中間這14年,他拍過很多娛樂爽片,但都沒什麼水花。
直到《12年級的失敗》迴歸到現實題材,才又爆了。
雖然同樣涉及教育話題,但他沒有老調重彈。
《三傻》中,他擔憂的是教育模式的僵化,填鴨式教育無法真正讓學生享受知識。
到了這部電影,問題已經不限於教育話題,而到了更為迫切的生存問題。
關注的群體也從《三傻》中就讀皇家理工學院的中產和精英,轉向了大多出身平平的普通公民。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12年級的失敗》,影片的變化也折射出15年間印度社會的變化。
2009年,印度曾定下人才培養的宏偉目標,鼓勵海外高校在國內設分校。
到2015年時,莫迪政府更是下足血本,先後投入18億美元,用來建設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
但因為教育腐敗等問題,非但沒能提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水平,原本引以為傲的高等教育質量也開始急速下滑。
同時,印度人口猛增,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教育不公的鴻溝隨之拉大,這就導致就業形勢愈發嚴峻。
年輕人找工作無望,越來越多人湧去考公。
印度公考的報考門檻很低,只要有學位,幾乎誰都可以考,這也造成報考人數居高不下。
或許是導演注意到了印度社會的變化,才決定拍了這個緊扣熱點的電影。
本片男主,就像新時代的「三傻」。
他們都以其自身經歷,揭露了犀利的社會問題。
《三傻》通過主角對應試教育的反叛,揭示了貧富差距、高校自殺率、落後的醫療狀況等現實問題。
這部電影的主角,當然無法再像《三傻》的主角一樣,拋開書本和試題,去發掘自己的興趣,探索學習的樂趣。
在上升通道越來越窄的情況下,他反而要一直埋在題海里,和考試死磕 。
影片也藉此更大膽地揭露了背後教育腐敗、權力壟斷的頑疾 。
校長帶頭貪汙,侵吞教育資金,還和當地政府狼狽為奸。
學校只看升學率,為此,老師、校長還會主動幫學生作弊。
這甚至被視為當地的傳統,沒有人覺得有問題。
但影片的整體基調都是輕鬆愉快的。
兩部影片中,同樣設定了三人組的友情,有很多讓人捧腹的情節。
《三傻》出了金句「你朋友不及格,你感覺很糟;你朋友考第一,你感覺更糟。」
這部電影中有如出一轍的一幕。
當男主在朋友的幫助下成功上岸時。
沒上岸的朋友反而心態失衡,一邊擁抱著祝賀,一邊又忍不住發洩怨氣。
讓觀眾的共情迅速從男主轉移到其朋友身上。
結局也都充滿理想主義色彩。
《三傻》中主角最後親身證實了追求卓越的人自會被成功找上門。
這部電影中,雖然男主的選擇是更加功利性的,他從一開始就衝著官位而去。
但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階層跨越,打破高種姓人對權力的壟斷,改變印度政府的腐敗現狀。
兩部影片中有相似的面試場景。
《三傻》中的主角在求職面試時坦誠地說出自己被勒令退學的事實。
因為可貴的誠實,他反而被錄用。
這部電影中,主角在最後的面試環節,被問及12年級的考試為什麼沒有及格。
有人曾提前告訴他,可以以家人的離世作為幌子。
但他選擇如實告知,他那年因為作弊被抓了。
他堅持不再說謊,也坦然接受不被錄取的可能,並計劃考公失敗後選擇當老師。
「如果我不能成為照亮地球的太陽,我仍然可以成為一盞燈,照亮我的街道。」
同樣的奇蹟發生在他的身上,他的單純和善良也打動了面試官,他最終得願以償。
從這一點看,兩部電影更是一脈相承。
雖直面了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但又摒棄環境決定論,依然傳遞的是善良、正直、勇敢這些樸素的價值觀。
並深信即使在競爭殘酷的社會中, 這種品質依然是有力的武器。
有人嘲諷這樣的電影是「科幻片」,現實中弱者很難這樣取勝。
但別忘了,影片改編自真實事件。
這部電影再一次贏得觀眾的口碑,也說明了這樣的故事和觀念並沒有過時。
同樣的教育話題,可以在不同時代衍生出新的內涵,吸引新的觀眾。
也可以把握到永恆不變的情感,一次次打動人心。
若非迫不得已,誰不願誠實坦蕩地取勝。
也恰恰因為如此,逆境中仍不改其志的人,才如此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