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遙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有部電影口碑都爆了。

平遙影展場刊評分3.5(滿分4),拿下第一。

爛番茄媒體評價高達89%,雖然只有9家媒體,但不乏國外知名影評人(Top Critic)打出高分。

然而國內一公映,觀眾懵了

然而國內一公映,觀眾懵了。

有觀眾評價「裝X未遂」,還有網友直呼「狗X」……

上映當天還有個熱搜#河邊的錯誤 看完不走

為什麼不走?

因為,看不懂。

因為,看不懂

這片都有余華老師的原著打底,連張藝謀都沒搞成功。

這次到底是改編成功,還是公映翻車。

今天探長跟你聊一聊。

「河邊的錯誤」

「河邊的錯誤」

「河邊的錯誤」

Only the River Flows

2023.10.21

2023.10.21
不要精神內耗自我懷疑

不要精神內耗自我懷疑

很多人看完《河邊的錯誤》,都不願離開電影院。

好像等的足夠長,片尾的字幕就會給出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

讓觀眾不願離開電影院的影片有兩種:

一種是讓人回味無窮,影片雖然結束,但它的力量仍在延續……

一種是影片本身表達有問題,讓觀眾摸不清頭腦。

相信探長,看不懂的話,不要精神內耗自我懷疑。

如果一部電影播放完,觀眾需要閱讀大量的解析和解讀才能理解電影的話。

那不是觀眾的問題,而是電影的問題。

至於河邊的錯誤到底是什麼,導演魏書鈞很坦白:

「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

原著作者余華老師
原著作者余華老師

原著作者余華老師

《河邊的錯誤》其實算是一部文藝電影。

相比於類型片和商業片,有問必答,有仇必報的「讓觀眾爽」的套路。

藝術電影往往只提出問題,最後不會解決問題,也不會給出明確答案。

這就讓許多觀眾難以接受。

這就讓許多觀眾難以接受

影片有很多地方影片表達地很含糊,需要結合原著才能理解。

《河邊的錯誤》探長刷了很多遍,也仔細閱讀了原著。

儘管片子有問題,但原著試圖表達的意義還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希望下面的深度解析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

!!!以下內容有劇透!!!

深度解讀-凶

深度解讀-兇手·手法·動機

相比於原著,影片確實給出了比較清晰的答案。

首先。

死了幾個人?

很簡單,4個人:

么四婆婆、詩歌老師王宏、理髮師許亮、小孩。

其中。

殺害么四婆婆、王宏、小孩的都是一個——瘋子。

理髮師許亮,是自殺。

雖然馬哲後來心智逐漸失控,無法分辨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但恰恰在他超現實的夢裡,影片告訴了觀眾真相。

請記住這句話

請記住這句話

接著是第二個問題。

>>>>瘋子是怎麼殺害他們的?以及動機是什麼?

先說么四婆婆——她死於和瘋子之間畸形的關係。

死於瘋子的失手。

這一點需要結合原著

這一點需要結合原著。

在影片中。

馬哲在房間裡發現了鞭子以及天花板上的鞭痕。

但捱打的不是瘋子,而是么四婆婆。

在馬哲夢中,么四婆婆自己趴下,自願受鞭打,還說「可惜只能死一次」

在原著中

在原著中。

么四婆婆和瘋子畸形的關係表達的更為充分。

她把瘋子當成兒子(原著還有讓瘋子吃奶的段落),甚至當成丈夫。

同時還暗示了她有一定的受虐傾向(與其說受虐,不如說享受有丈夫的狀態):

「‘他打我時,與我那死去的丈夫一模一樣,真狠毒呵。’那時她臉上竟洋溢著幸福的神色。」

影片中的下跪,則將老人迷戀在當時見不得人的SM,表達地更為明顯。

但瘋子呢?瘋子哪懂什麼SM?

在他的眼中,鞭打是種互動,每鞭打么四婆婆一次,她都會發出愉悅的呻吟聲。

她可能甚至在之前的「互動」中提到過那種痛苦到瀕死的快感,所以瘋子才會下手越來越重。

直到最後這一次……

第二個受害者是詩歌老師王宏

第二個受害者是詩歌老師王宏。

有人說他是自殺,因為他帶了遺書。

但他自殺為什麼還要約相好鈴?在她面前自殺麼?

不,因為他沒想自殺。

他本是想和鈴做訣別,他帶的是「訣別書」,而非「遺書」。

訣別書中有提到

訣別書中有提到「只有死亡才能將我們分開,但我食言了」

影片中還有一個靠近他的主觀鏡頭。

這都說明他並非想自殺,現場還有第二個人(明顯不是鈴,鈴在家)。

至於他和鈴的關係,影片並沒有明說。

他們可能是婚外情(鈴是小三),也可能是師生戀,總之是那種,在那個年代,見不得家人見不得同事,見不得光的關係。

錯就錯在他選擇在河邊和鈴訣別。

瘋子沒了么四婆婆,也會找人來代償之前的「互動」,在瘋子的認知裡,河邊就是「互動」的地方。

瘋子在河邊尋找么四婆婆,宏在河邊等待情人。

那條河,見證了一場錯誤的相遇……

見不得人的SM,和見不得人的地下情,都被一個瘋子在河邊毀滅。

第三個是小孩

第三個是小孩。

有路人看了瘋子的照片進行指認,這場凶殺,板上釘釘。

但瘋子的動機呢?

不是因為瘋子要滅口(瘋子是真瘋,沒什麼複雜的心思),而是因為瘋子想跟他玩。

影片開頭就提到,孩子們會向瘋子扔石頭,而瘋子一點反應都沒有,「好像沒有砸到他身上一樣」。

所以,在瘋子的認知裡,拿石頭砸人,和鞭打么四婆婆一樣,也是一種「互動」

而這個孩子,很可能之前就砸過瘋子。

所以孩子轉過身,一臉放鬆和嬉戲的神情說:「原來是你啊。」

但這次,瘋子又在河邊犯了錯。

事實上,小孩被他自己原本對瘋子的惡意所毀滅……

影片在超現實的夢裡交代了所有真相

影片在超現實的夢裡交代了所有真相。

但這也正是讓觀眾迷惑的原因,明明是夢,卻是真相。

觀眾不願相信。

就像馬哲一樣,明明么四婆婆案凶器、指紋、血濺都很一致,很明確,兇手就是瘋子。

就是這麼簡單。

但馬哲不願相信,「這麼寸」

他是一個嚴守原則,講求證據的人。

真相對於他來說,需要有作案時間,作案動機,作案手法,和最終證據,缺少任何一個,真相都不是真相。

「真相」很簡單,但如果你只想要上面這些表層的真相的話。

那這部影片將毫無意義。

余華在原著的後記中寫到

余華在原著的後記中寫到:

「事物總存在兩個以上的說法,不同的說法都標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實」。

馬哲想給自己一個說法,給自己一個真實。

他對自己內心想要的真相偏執和瘋狂。

這也直接引發了理髮師許亮的死。

這也直接引發了理髮師許亮的死

許亮被判流氓罪入獄8年,但「真相」是有人作偽證,他做到第7年就被放了出來。

他不是流氓,這是「真相」。

但他已經知道,他的「真相」不重要。

就像原著裡寫的「我從來不相信別人會相信我」

從他的言行舉止,我們就能看出他當年對「真相」的掙扎。

他辯解過,申訴過,哭喊過,但無濟於事。

最後審判出的「真相」就是他是流氓。

從那以後,他就變了。看似狡猾,實際是卑微和絕望。

所以他會說「不是我乾的,但這不重要嘛」。

他說這些話的時候,臉上嘻嘻哈哈,但內心卻在滴血。

他有異裝癖,在那個年代沒人會接受這種東西。

所以這次他不要真相,不想自己的事情被揭穿,只想略掉流程,快點被定罪。

但他遇上了為「真相」執拗的馬哲。

拗不過,於是他想體面地死去,所以他服安眠藥自殺。

但馬哲把他給救了

但馬哲把他給救了。

所以他對馬哲是複雜和矛盾的:

一方面他感恩馬哲的救命之恩,只有馬哲在生死關頭,在領導、護士、醫生都不敢負責等待家屬簽字的時候,敢為救命簽字擔責。

所以他親自跑去給馬哲送錦旗。

本應該送給醫生的「救死扶傷」卻送給了馬哲,何其諷刺。

但另一方面,他恨馬哲。

為什麼馬哲非要為了他自己想要的「真相」,讓所有人都知道許亮最想藏的秘密?

在那個年代,一個公開的異裝癖,無異於死刑。

所以他「計劃好了」,戴上他喜歡的大波浪,一躍而下,正好砸在馬哲的車上。

許亮死後,馬哲開始動搖。

馬哲越發接近自己想要的真相,揭露越多別人不願公開的秘密,越促成了別人更多的汙名和死亡……

么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許亮的大波浪,這都是在當時難以被接受的東西。

如果他聽局長的話直接定罪結案,就不會有後面的案件。

他們也許就不會死。

他們也許就不會死

>>>>那麼,馬哲到底得沒得過三等功?

馬哲如此執迷真相,一是因為他本身是個好警察,二是因為他想為集體爭光榮。

他堅信,自己在雲南立過三等功。

但①家裡找不到勳章,②「這邊沒記錄」,③雲南的朋友也說從沒有(還說他整天醉醺醺)。

這些客觀的線索都足以說明,他沒有得過三等功。

為什麼他就堅信自己得過三等功呢?

因為那是他想要的「真相」。

現在單位需要評先進集體,他可能也覺得自己在雲南的時候,應該得三等功。

但從他打乒乓敢殺領導的高球來看,他不會拍馬屁,不會圓滑。

所以很可能,在雲南他確實有資格也有機會得三等功,但領導沒有給他。

這成為他一個心結。

所以,困獸猶鬥,成為一種常態;

求而不得,成為一種執念;

這種執念最終取代事實,成為一種「真相」。

>>>>那麼,馬哲是什麼時候瘋的?

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馬哲的「瘋」不同於瘋子的「瘋」,馬哲是分不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他的執念。

從馬哲記得自己獲得過三等功那時起,他就難以分辨真假了。

可能是他出現幻覺,也可能是他的記憶逐漸被他想要的「真相」所覆蓋。

比如剛開始,馬哲老婆頭髮明明是直的,但到後來卻成了「大波浪」。

因為「大波浪」逐漸成為他查案的重要線索。

所有大波浪,都是嫌疑人。

以至於最後,許多女人在他眼裡都是大波浪,包括他老婆。

所以他會看到拼圖是完整的,明明自己扔掉了一部分。

以及他在老婆面前抽菸喝酒,剛正不阿的馬哲會在懷孕的老婆面前做這種事?

都不是真的 。

都不是真的

在照相館他發現路人照片裡有瘋子,以及在飯店看到瘋子狂笑。

這些也不是真的。

所以他記得自己開了4槍

所以他記得自己開了4槍。

第二天檢查卻發現槍裡還是有7發子彈(3顆被剝落後,沒有畫面,但有4顆子彈被剝落的聲音)。

影片從暗示到明示,都在告訴觀眾,馬哲已經分不清真假。

最後他在河邊殺死瘋子是真的

最後他在河邊殺死瘋子是真的。

因為這個瘋子身上還穿著病號服。

這時,馬哲的身份也發生了質變。

他在河中淺下又浮起,就像那瘋子一樣。

馬哲和瘋子的靈魂在河中交融。

瘋子穿上他的衣服,成為「馬哲」。

馬哲從大隊長變成了一個殺人犯。

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了瘋子。

「真實」毀滅了,取而代之的,是馬哲想要的「真相」。

>>>>那麼最後,他的兒子是智障麼?

這一點,影片的暗示已經很明顯。

雖然醫生說只有10%的可能。

但馬哲兒子洗澡時,把玩具丟在水中衣服上的動作和瘋子一模一樣。

影片很殘忍的告訴你,孩子,是個智障。

馬哲擺脫了瘋子,但沒想到,他要撫養一個「瘋子」。

繼么四婆婆的鞭子、宏的情人、許亮的大波浪之後,馬哲也有了一個難以被社會接受的東西。

一個智障兒子。

命運,何其諷刺。

命運,何其諷刺

命運,就像馬哲的車牌號一樣,31415,是圓周率,無窮無盡。

它不是一個常數,和命運一樣,沒有準確的答案。

用余華老師的話說:

「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命運的嘲笑

命運的嘲笑

但我現在要告訴你,上面的所謂「解析」只是一種猜測。

上面的問答其實都是邏輯陷阱。

比如。

與其問,馬哲的兒子是智障麼?

你更應該問——

馬哲的孩子打掉了麼?

瘋子真的被馬哲打死了麼?

最後馬哲被授三等功是真的還是假的?

瘋子明明沒有攻擊他,他卻突然把瘋子打死,馬哲難道不應該收到法律的懲罰?反而榮獲了三等功?

最後一個段落影片的光線色調都變得明快和溫馨。

和之前的畫面感覺格格不入,顯得失真和夢幻。

那麼有沒有可能,這些都是馬哲的想象?

現實中,馬哲沉溺於河中,這些都是他瀕死的幻想……

一年後的孩子根本不存在,現實中他的兒子可能早已被打掉。

既然已經知道,雲南的朋友說馬哲整天醉醺醺。

那麼,馬哲是不是早在雲南,早在認識妻子之前,就已經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

馬哲是什麼時候開始瘋的?

他的妻子是真的麼?

瘋子是真的麼?

還是馬哲,其實就是那個瘋子?

「任何一個命題的對立面,都存在著另外一個命題。」

原著更為精妙,你甚至無法確定兇手是否只有一個人。

現在,你會發現「真相」忽然又變得遙遠

現在,你會發現「真相」忽然又變得遙遠。

它就像π不斷出現的下一個數字,忽大忽小,無盡且無常。

這才是影片的意義。

客觀的真相就是馬哲夢中著火的膠片攝影機,已經成為灰燼。

馬哲還死死的保住,真相明明就在膠片裡,但他不可能看到。

退一步講,即使他看清了客觀的真相,他會相信麼?

實際上,不止馬哲,我們每個人所堅信的真相,都不是客觀的,而是我們自己最想接受的。

河邊。

是婆婆的嘲笑,宏的嘲笑,瘋子的嘲笑……那都來自命運的嘲笑。

那都來自命運的嘲笑
其實影片開頭早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調

其實影片開頭早就定下了全片的基調。

開頭字幕「我們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命運,換上了諸神那副糊塗又高深莫測的面孔」,出自加繆的《卡里古拉》,表達了人類面對命運的狂妄和愚蠢。

片頭帶警帽的小孩即對應馬哲。

他不斷搜尋,以為打開門就可以找到躲藏的同伴,如同馬哲以為自己可以找到真相。

卻不想門後是殘垣斷壁,更加無序和混亂……

比起影片

比起影片。

探長更喜歡原著最後的荒誕。

原著中,馬哲最後殺了瘋子。

局長為了幫他脫罪,教他在醫生面前答非所問。

耿直正義的馬哲豈會靠裝瘋賣傻鑽法律的空子?

但在醫生一次又一次重複的提問下。

馬哲終於撐不住了,他答非所問。

局長和妻子笑了,以為他終於可以騙過醫生。

但沒想到他的回答越來越離譜,直到醫生說:

「讓他住院吧」。

馬哲是成功騙到了醫生,還是真的瘋了?

局長和妻子目瞪口呆。

觀眾和讀者覺得荒誕和可笑。

每個觀眾都懷揣著自己得到的真相和答案,覺得自己懂了,但其實還是那句話:

事物總存在兩個以上的說法,不同的說法都標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實。

可真實永遠都是一位處女,所有的理論到頭來都是自鳴得意的手淫。

Source

Visited 6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