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只有兩部院線新片上映,《河邊的錯誤》和《最好的相遇》。

前者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作為一部文藝片票房能破億,挺難得,片子的水準也值得。

相較之下,後者的票房幾乎是前者的零頭,我不覺可惜,只覺合理。

就最直接的觀感而言,《最好的相遇》看得人非常生理不適。

表面上的不適,源於讓帥哥邱澤和美女張鈞甯演繹智力障礙人士,從妝造到兩人的表演方式,都讓人看得倍感難受。

妝造方面,讓兩人扮醜,確切來說,是讓兩人「扮髒」。

看看片中兩人的形象,尤其張鈞甯,頂著一個油頭演完全片,每次特寫鏡頭,我都感覺那油要蹭到我臉上來。

他們是智力障礙人士沒錯,但最起碼的乾乾淨淨我覺得要還給他們,這該是他們最基本的體面。

至於表演方式上的問題,我的觀點可能會冒犯到不少人:邱澤、張鈞甯演得並沒有那麼好。

很多人對邱澤是有濾鏡的,《誰先愛上他的》和《當男人戀愛時》讓邱澤俘獲了太多人的芳心。但我必須得說,《最好的相遇》裡的邱澤說話時總感覺嘴裡含了一口濃痰,演得實在有些刻板,對比《我是山姆》中的西恩·潘,同樣是演繹智力障礙人士,高下立判。

至於張鈞甯,她還不如邱澤,她的表演用四個字便可以全部概括:嘴歪眼斜。

都不用看故事,兩人往那一站說幾句話,那種讓正常人去演繹邊緣人群的虛假與浮誇淋漓盡顯。

如果有人還看過國慶檔的電影《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其中就有真正的智力障礙人士參演,對比之下就會明白,真傻與假傻之間是有壁的,演員能力不夠,千萬別碰這類角色。

忍受了《最好的相遇》表面上的不適,還要忍受表達上的更不適。

影片的故事探討的是一對智力障礙夫妻是否該生孩子。

這個命題,何其嚴肅,又何其具有價值

這個命題,何其嚴肅,又何其具有價值。

能提出這個命題,是《最好的相遇》的亮點,也大抵是它唯一的優點。

以金世佳扮演的醫生曹盧醫為切入點,為了還債被朋友安排到一所遠離喧囂的療養院,認識了一群智力障礙人士,之後被院長告知,他的任務就是照顧即將臨盆的智力障礙女孩燕子併為她接生。

曹盧醫感覺很荒謬,他們憑什麼生孩子?生下來的孩子誰來養?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又會經受多少白眼?

院長大手一揮,我來養

院長大手一揮,我來養。

多善良的老人對吧?殊不知,這種仁義源於編劇、導演的假意。

看看片中這所療養院所呈現的一切。

療養院不能洗澡,要洗澡的話,必須在特定的時間組織上所有人坐公共汽車去城裡的澡堂洗澡。

看看姜佩瑤扮演的扮演者李文靜,自己頭髮順滑發亮,對比燕子不知道多久沒洗的油頭,可以說連為人母最起碼的體面都照顧不到。

管中窺豹,老頭有什麼條件讓人家生?

管中窺豹,老頭有什麼條件讓人家生?

更加讓人無語的是,懷孕好幾個月,燕子連產檢都沒做過,給出的理由是,燕子怕醫院,所以不去,也就沒做。

怕就不去了?怕就不做產檢了?以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曹盧醫的幫助下,燕子去做了產檢,然後發現胎兒有問題,有10%死亡率,建議打掉。

責任該誰負?只能是燕子的監護人,即療養院。

故事到這,已經非常讓人難以忍受了。

讓一對智力障礙夫妻懷孕本就不該,懷孕了不去做產檢導致胎兒有問題要打掉更不該。

這樣一所療養院,還在大言不慚地說著,「生!我來養!」

如此行徑,令人髮指。

當我以為影片是以批判的角度去呈現這件事時,之後故事的發展可謂讓我瞠目結舌。

所有人都一致表示,要把孩子生下來。

哪怕孩子只能活15分鐘,但起碼他來了人間一趟。

這裡的選擇牽扯到人權觀點,每個人觀念不一,就不做探討了,順著影片的故事走向繼續。

過程中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繪孩子父親的心理活動,也就是邱澤扮演的智力障礙人士劉英俊。

其中有一場他與曹盧醫的對話,看得我一陣發涼。

在明確腹中胎兒的情況下,曹盧醫勸劉英俊道,「他出生100次,可能會死80次」

劉英俊的回答亮了,「所以他還能活20次?」

單獨看這段對話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了談話的人上。

醫生和父親?孩子的母親呢?有誰來問過孩子母親的看法?

生100次,死80次,孩子還能活20次,那母親能活幾次呢?

全片為數不多的劉英俊關心老婆生孩子的戲份,也不過一句空話,一聲輕飄飄的安慰:

「張媽媽說生孩子比抽血疼一萬倍,男人受不了的疼,不讓你疼。」

然後不久孩子就出生了。

從頭到尾,燕子只有一句臺詞,來表達作為一名母親,對於生孩子的看法,「生的話肚子痛,不生的話心痛。」

對於整個生育期間所要遭受的痛苦與危險,沒有一個人告訴她,哪怕是生下來之後,孩子包括成長在內所要面臨的一切問題,也沒有人告訴她,全片沒有一處呈現。

因為戲全在曹盧醫和劉英俊那,燕子作為孩子的母親,像是一個工具般,只用來襯托父親的偉大。

如此狹隘的男凝視角拍攝,導演當初怎麼敢接活的。

影片進入結尾,孩子出生後不久離世的戲碼,導演淺薄的執導經驗更是暴露無遺。之後我疑惑地去翻了導演的資料,發現這原來是他的處女作,那麼一切也就解釋得通了。

全都是配樂。

此前用BGM還算剋制,到了最後,配樂幾乎沒斷過,我彷彿回到了十年前陪奶奶看《藝術人生》的日子,鋼琴曲一響,哭,都給我哭!

直至影片最後,當旁白念出「但我相信,旅程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最好的相遇」時,那感覺就像是學生作文到結尾了發現全篇沒有重點,便強行又把題目重複一邊的天真。

如此一個嚴肅且相當值得討論的命題,最終呈現成這幅模樣,導演是該謝罪的。

近年來華語片湧現出越來越多,以「弱勢群體」為主角的作品,數量雖多卻佳作寥寥。

一方面我們得肯定這種行為的正確性,起碼真的讓邊緣人群走到了群眾面前,讓大家對他們更多了解,也算是一種某種意義的人文關懷。

但另一方面,我覺得創作者在面對此類題材的時候,是該抱有一顆真誠之心的,至少咱別把賺錢當成拍攝的第一目的。

而顯然,算計又失敗的扮醜、強行且過度的煽情、對女性關懷只停留在喊口號的《最好的相遇》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反面教學。

Source

Visited 8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