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文有剧透
作为一名日剧爱好者,今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最后的里程》实在是意外之喜。
虽然过去几年有不少日本电影引进,但要么是剧场版动画,要么是纯爱文艺,极少看到节奏紧凑、情节抓人的商业片,这次《最后的里程》终于能让国内影迷们爽一把了。而且本片国内引进只和日本上映隔了2个多月,也刷新了真人日影的最快引进速度。
《最后的里程》海报
作为日本今年最卖座的原创电影,《最后的里程》的制作阵容极其豪华。编剧野木亚纪子和导演冢原亚由子之前合作过多部叫好又叫座的日剧(《重版出来》《非自然死亡》《机动搜查队404》),2018年的《非自然死亡》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5,是无数人心中的经典。
在演员方面,本片的主演也都是日剧观众耳熟能详的一线大牌:满岛光、冈田将生、阿部隆史、石原里美、松重丰、星野源……除了松重丰外,其他人应该都是第一次亮相国内的大银幕。
为了利用之前的口碑、吸引更多观众观看,《最后的里程》的世界观和《非自然死亡》以及《机动搜查队404》共通,也让两部日剧的主演登场客串了一下。当然没看过这两部日剧也不要紧,电影的剧情完全独立,不会有任何观看门槛,只是少了一份老友重逢的喜悦。
电影以每年11月的黑色星期五购物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悬念迭起的故事:电商巨头每日捷运接连出现快递爆炸事件,让全日本消费者陷入了巨大恐慌。发生爆炸的商品都是从每日捷运的西武藏野物流中心送出,物流中心的新任主管舟渡艾蕾娜(满岛光饰)和手下经理梨本孔(冈田将生饰)一边要维持物流正常运转,另一边还要寻找真相抓出凶手。
《最后的里程》剧照
在之前的日剧作品中,主创团队就展现了对社会议题的关注,以刑侦剧为外壳探讨了过劳死、性别歧视等许多议题。
电影依然延续了这种社会派的视角,故事主要分成两条线,一条是物流中心线,另一条是快递公司线,以快递爆炸案为引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对人的压榨和异化,谱写了一曲打工人的悲歌,国内观众看了也同样会有共鸣。
在物流中心线里,电影从舟渡的视角出发,描绘了资本为了自身利益是多么无所不用其极:就算知道发出的商品有爆炸危险,为了避免影响黑五销售额依然正常发货;虽然找到了和罪犯有关的证据,但为了避免影响股价没有第一时间上报警方,拖到第二天周末才上报;即便是警察上门检查所有商品,也能想出办法调整发货流程,安排商品检查完后立刻发货,最大限度避免影响销售。
所有的这些行为,都会被冠以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号:以客户为中心。这句话仿佛一个咒语,只要念出来就能合理化一切行为。
为什么公司尽可能降低给快递公司的快递费?因为这能让客户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商品。为什么明明快递出了问题无法按时送货,却不把医院急需的医疗用品下架?因为下架了客户就要找其他供应商,这对客户来说既耗时又费神。
《最后的里程》剧照
同样被公司伤害的还有公司的打工人。在一切被数据化的物流中心里,打工人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螺丝钉,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维持物流传送带的高效运转。而随着时间推移,打工人的身心都会受到伤害。
电影用了一串数字来展现这份伤害:2.7m/s,70,0。这是写在员工储物柜上的一串数字,写下数字的山崎经理在五年前不堪工作压力,从物流中心高处一跃而下,砸在了传送带上昏迷至今。
前两个数字代表传送带的速度和最大承受重量,而最后一个0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一种解读是山崎希望用自己的死来停下传送带。
但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即便是自杀这么重大的意外,也不过是让传送带停止了1分钟而已。当神志不清的山崎从传送带上被搬下来后,传送带立刻就恢复了运转。山崎以为用自己的命能换来公司的警醒,但和高效运转的传送带相比,员工的命对公司是一文不值。
另一种解读则认为“0”不是数字,而是一个闭合的曲线,象征永无止境不断循环的传送带。山崎正是意识到公司无论如何都不会停下传送带,只要待在这里就会一直被压榨,才心生绝望去自杀。
无论是哪种解读,都生动展现了资本为了利润吃人不吐骨头的本性。
《最后的里程》剧照
在另一条快递公司线中,电影从一对父子快递员的视角出发,从更广阔的维度展现了资本追求利润造成的伤害。
父亲是典型的昭和日本人,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认为快递支撑起了日本的现代化,总是抱怨儿子快递送得太慢,吃饭摸鱼的时间太多。
儿子作为平成一代则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他之前在一家生产高品质洗衣机的公司工作,公司因为用料扎实导致价格昂贵,最后竞争不过其他廉价洗衣机而倒闭。
更让儿子丧气的是,父亲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快递,仍然没攒下什么钱,70多岁了还是要出来工作,拿着每件150日元的低薪。自己的哥哥也是快递员,信奉父亲的那套价值观,每天拼死拼活送快递,最后只落到个过劳去世。
对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并没有让劳动者过得更好,反而成为了束缚他们的枷锁,成为被资本剥削的牛马。所以电影中儿子的诘问也是让父亲无言以对:是我们在维持国家的运转吗?根本没人关心我们!
《最后的里程》剧照
轰动日本的快递爆炸事件,就是渺小个体对庞大资本的一次报复。以爆炸为导火索,从公司高管到底层快递员,都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不公和压榨。
当然,面对如此宏大的一个社会议题,一部电影很难给出什么解决方案。在片尾,快递公司联合发起的罢工取得了成果,单件快递费从150日元涨到了170日元,但也仅此而已。资本对利润和高效的追逐依然没有停止,传送带还是会继续运行下去,员工对资本来说仍然只是螺丝钉,所以舟渡在结尾对公司高层发出了警告:未来还是会继续出现爆炸案。
不过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能在2小时内讲好一个充满反转和悬念的紧凑故事,同时又让人对现实产生一些思考,已经称得上是商业片佳作了。
《最后的里程》剧照
如果要挑毛病的话,那就是虽然观影过程看得很爽,被一个接一个的反转和冲突推着走,但看完一回味就会觉得很多细节还是太粗糙了,也许因为篇幅有限,很多剧情的呈现上就会显得生硬突兀,缺乏说服力。
比如五年前的山崎自杀,这是快递爆炸案的源头,但这事仔细琢磨会发现充满了槽点:电影并没有交代山崎具体如何被公司压榨了,只是通过舟渡之口进行了侧面描写。舟渡自己入职的头两年还充满干劲,到了第三年就开始身心疲惫,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吃各种药物,山崎大概也是类似的情况。
但这至于自杀吗?很多和他同个岗位的经理最后都离职了,山崎为什么不选择离职?电影并没有给出一个解释。
另一方面,舟渡作为主角在电影里的前后变化也有些牵强。前半段舟渡完全是牛马打工人的形象,想尽办法维护公司利益,各种阻挠警方查案。但在自己遇到快递炸弹并死里逃生后,舟渡立马就变成了打工人的代言人,不仅积极查案,还帮助快递公司和公司高层谈判,替快递员争取涨薪。这转变实在有些生硬,完全是出于剧情需要而转变。
这个题材如果能拍成日剧,去花更多篇幅细致描写各个角色的经历和转变,整体效果会比现在匆忙的电影要好得多。不过虽然有这些不满,《最后的里程》依然是部值得一看的佳作,豆瓣8.0的分数也证明了观众的喜爱,希望以后能引进更多这样的日式商业片。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0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