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作為地球上體型最大的動物,人們自然會認為它的生殖器官也應該是最為龐大的。

藍鯨

藍鯨(圖片網路來源)

但事實上,露脊鯨的「小弟弟」才是真正的大戶。

藍鯨

露脊鯨(圖片網路來源)

它的睪丸平均重達1噸,長達3米,足足是藍鯨的20倍重

而且這麼大的「傢伙」可不是自然生長的,是為了展現雄風,硬是逼迫自己長這麼大的

在動物的求偶過程中,體型並非唯一的競爭因素。

在露脊鯨的交配過程中,雄性間沒有激烈的身體對抗。

它們的競爭更像是一場「隱形戰爭」。

露脊鯨雌性會和多個雄性交配,而雄性們則需要在體內展開精子的激烈競爭。

在這場隱形戰爭中,擁有更多精子的雄性顯然更有優勢。

所以,露脊鯨的睪丸如此之大——是需要生產大量的精子來增加受精的可能性,並且用自己的精子沖走妻子「前男友」留下的痕跡

看到這裡,不要懷疑你走錯了片場,這裡還是影探。而我說的這些,都來自於它——2023年「最美紀錄片」《地球脈動3》。

地球脈動 第三季

天與地 第三季

Planet Earth III

藍鯨
藍鯨

技術的革新

BBC憋了好久,終於放大招了。

《地球脈動》這個系列,與其「一脈相承」的《藍色星球》系列和《綠色星球》系列一樣。

稱霸了「自然紀錄片」這個領域長達20年

豆瓣系列評分一直9.7以上

藍鯨
藍鯨

《地球脈動3》豆瓣此次開分也高達9.8,IMDB9.3

藍鯨
藍鯨

「墨寶初成」的結果,是對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心策劃。

眾所周知,自然紀錄片——

以時光繪匠,以耐心繪待,冒險中斟酌,命運賭注一擲。

《地球脈動3》的出彩,不僅延續了前作的魅力,深入地球肌理,更是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

從第一季的航拍技術,藉由三獸遷徙,籲人珍惜。

到第二季的探幽尋奇,極目四方;近距離聚焦動物的生存挑戰。

第三季更是玩出了新高度。

使用深海攝像機和遠端操控潛水器等尖端科技。

藍鯨

真正做到了遙馭潛舟,究盡科技之精妙;

深入碧海之腹地,探幽攬秘,窺見水底之奧妙。

藍鯨

人為干預的界限

在紀錄片製作中,「人為干預」是個棘手的話題。

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就曾圍繞這個問題展開過激烈的辯論。

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紀錄片應該像牆上的蒼蠅一樣,「只觀察而不干涉」。

這種方式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也可能一無所獲。

事實上,一旦攝影機進入現場,無論是直接的拍攝還是間接的監控,都已經是對現場的一種介入。

這種介入,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

哪怕是微小的改變,也可能引起不可預料的結果,無形中就已經改變了故事的走向。

這次《地球脈動3》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

這一季在每集的末尾加入了10分鐘的幕後花絮,直麵人為干擾對自然紀錄片拍攝的影響

在智利海岸,海獅因為漁船的大量捕魚活動而改變了它們的「自然習性」。

這些聰明的海獅學會了鑽進漁網吃魚,導致一些幼小的海獅不幸被困在網中。

當漁民收網時,儘管他們會嘗試放回大部分的海獅,但仍有不少幼崽被困住。

這些被困的幼崽在水中掙扎,而它們的媽媽在水面上焦急地叫喚,場面令人心酸。

這種情況引起了攝製組的關注。

他們意識到,雖然不能干預自然界的食物鏈(比如鯊魚捕食海龜),但對於人為因素造成的動物困境則可以伸出援手

在一次加那利群島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就親手救出了8只被廢棄漁具纏住的海龜。

至此,現代紀錄片不再侷限於純粹的、未經加工的自然狀態

而是通過更多的技巧來捕捉那些精神層面的真實

在不確定性的過程中,尋找一個平衡點。

通過這種方式讓觀眾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自然世界。

藍鯨

動物的自救

在《地球脈動3》的製作過程中,攝製團隊的挑戰之一:

就是尋找那些在人類環境中「被異化」的野生動物——動物如何適應人類的環境

作為他們鏡頭下的主人公。

隨著人類文明的迅速擴張,我們的城市和農田已經覆蓋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區域。

這種全球性的環境變化迫使野生動物必須找到新的生存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動物表現出了令人驚歎的適應能力。

黑猩猩,他們的家園——雨林,正在被無情的鋸齒和機器蠶食。

面對這樣的變故,它們不得不開啟一段全新的冒險。

為了尋找食物,開始在城市的邊緣徘徊,冒著被快速駛過的車輛撞擊的危險,穿越馬路。

尋找那些類似於「超市的果樹」,進行著他們的城市求生之旅。

在雷恩島,綠海龜的嬰兒們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藍鯨

氣候變化使得他們的沙灘家園溫度升高,導致孵化出來的小海龜大多性別單一。

破殼而出的絕大多數是一群「小姑娘」(99%)。

隨著海平面上升,他們的沙灘家園也在縮水,海龜媽媽們要克服重重障礙,才能踏入大海的懷抱。

在峇里島的烏魯瓦圖寺,食蟹獼猴也學會了從遊客那裡偷取貴重物品。

如手機,以此作為交換食物的「貨幣」。

特別是一些老年的雄性獼猴,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獨特和貪婪。

另一方面,茶色蟆口鴟在澳洲的墨爾本展現出了完全不同的適應方式。

在城市環境中,茶色蟆口鴟不得不面對貓科動物的威脅,這是它們在野外較少遇到的挑戰。

然而,這些聰明的鳥類並沒有被困境所困擾,反而利用了城市提供的獨特資源來增強自己的生存機會。

特別是,它們學會利用城市的光汙染,例如路燈,來幫助自己在夜間捕捉獵物。

這種對城市光源的依賴,不僅提高了它們的狩獵效率,也可能改變了它們的活動模式。

結果是——

這種適應城市環境的能力,使得茶色蟆口鴟在某些城市地區的數量甚至超過了它們在鄉村地區的種群

當然,還有些動物,憑藉著自己「雄壯的體格子」,不屑於「小偷小摸」。

在尼泊爾的索拉哈,印度犀牛便是生動例子。

這些龐大的生物毫不畏懼地穿梭於城鎮的街道上,目的只是為了尋找食物。

美國太浩湖地區的美洲黑熊也不甘示弱。

這些熊會積極搜尋城市垃圾箱中的食物,特別是在它們準備進入冬眠的時期。

由於城市提供的食物資源比鄉村地區更為豐富和多樣化。

這些熊的體重通常比生活在更偏遠地區的同類高出50%

在現代城市化的背景下,動物們的「生存策略」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紐約市的鋪道蟻,這些小小的生物已經以驚人的速度適應了城市生活。

在這座人口稠密的城市中,鋪道蟻的數量竟然達到了人類的千倍之多

它們的成功主要得益於強大的消化系統,能夠輕鬆消化和利用人類的剩餐。

在紐約市的百老匯大道,鋪道蟻一年所吃的食物相當於6萬個熱狗

然而,對於一些動物來說,適應城市環境並非易事。

在印度,蛇類咬傷每年導致約6萬人死亡

但在一些印度村莊,人們與孟加拉眼鏡蛇的關係卻顯示出了「共生的可能性」

孟加拉眼鏡蛇甚至在人類居住的房屋內進行捕獵。

這種與人類緊密相處的環境促使了孟加拉眼鏡蛇行為上的顯著變化。

它們的行動變得更為緩慢,面對威脅時的攻擊性也有所降低。

在南非的海域,一群南非海狗被凶猛的大白鯊逼到懸崖邊。

但就在這危急時刻,海狗們展現出了不可思議的團結與勇氣。

它們集體反擊,竟然成功地抵抗並最終驅趕了這隻恐怖的掠食者。

科學家們對此場面也感到震驚,這種前所未見的行為展現了「遽變中的世界」(Rapid changing world)這一概念。

這個概念,如同一股潛流。

在整個紀錄片中流淌,頻頻出現,透露出「不安與危險」。

藍鯨

萬物一脈‍‍‍‍‍

看完《地球脈動3》,心生感慨:

天地何其廣,人之所見,不過滄海一粟。

人類自詡能掌控世界,卻未曾真正懂得自然。

萬物各有語,無聲卻能述說「天地規律」。

就像《地球脈動Ⅲ》總製片人麥可·岡頓所說:

「人類的活動正將眾多物種、棲息地和動物個體推到了生存和適應的極限。然而,自然的恢復力是驚人的。只要我們採取行動,就能見證大自然強大的自愈能力。」

岡頓憂心地提出,他不確定將來是否還能製作更多類似《地球脈動》的節目。

但若二十年後,再無此等節目可制,因無自然美景可尋,此乃人之不幸。

誠然如此,人與萬物,皆系一體。

我們需反思在自然中的行止,探求與野生動物和諧共存之道。

每一決定,皆關乎整個星球的生命。

尊重自然,方能護佑此界,豐富己生。

Source

Visited 5 times, 1 visit(s) today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Most Voted
Newest Oldest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